首页期刊导航|浙江临床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临床医学
浙江临床医学

范永升;彭淑牖

月刊

1008-7664

zjlcyx@163.com

0571-85779362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浙江中医药大学内

浙江临床医学/Journal Zhejiang Clinical Medical Journal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概括临床医学各学科的省级综合性期刊,是传播、交流临床医学科学知识先进的实践经验为办刊宗旨,中西医结合、面向临床,服务基层。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门静脉流域解剖性肝切除术相关数字医学技术导航的应用

    王俊青
    317-319页

    基于液质联用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天花粉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梁浩威徐纯依关旸张卓文...
    320-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质谱技术(UPLC-MS)分析中药天花粉中的化合物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天花粉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液质联用技术解析天花粉水提物,获取天花粉成分及结构并筛选得到潜在活性成分.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对潜在活性成分进行靶点预测,从GeneCards数据库收集糖尿病相关疾病靶点并取二者交集靶点.应用STRING网站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并筛选得到核心靶点.将核心靶点导入Metascape网站进行GO和KEGG分析.结果 液质联用解析得到天花粉15种药物成分,筛选出Cucurbitacin D(葫芦素D)等6种潜在活性成分,分析得61个天花粉防治糖尿病靶点.GO富集分析主要包括脂肪酸代谢、单羧酸代谢、类固醇羟化酶活性等脂质代谢和氧化应激相关进程.KEGG富集分析主要涉及胰岛素抵抗、内分泌抵抗、糖尿病并发症的AGE-RAGE信号通路等糖尿病防治密切相关的通路.分子对接发现天花粉可能通过Cucurbitacin D作用STAT3、MAPK14、PIK3CA等关键靶点实现改善糖尿病的效果.结论 天花粉具有潜在防治糖尿病的功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Cucurbitacin D等活性成分改善胰岛素抵抗及内分泌抵抗,调控AGE-RAGE等信号通路,从而起到防治糖尿病的作用.

    糖尿病天花粉网络药理学液质联用

    不同载体表面及糖暴露后具核梭杆菌黏附及生物膜特性

    邵青意冯丹峰虞臻迪陈丹蕾...
    325-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在口腔常用材料(钛、树脂义齿、聚苯乙烯)表面的聚集、黏附和生物膜形成特性,以及糖(蔗糖、乳糖、木糖醇)暴露对其的影响,旨在揭示F.nucleatum在不同口腔条件下的致病力.方法 将F.nucleatum在不同载体表面、不同糖暴露下厌氧培养2 h、4 h、6 h、8 h(黏附时期)、12 h、24 h、48 h、72 h、96 h(生物膜时期),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F.nucleatum在不同条件下各时间点生物量,并计算黏附率;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黏附时期的F.nucleatum形态.将F.nucleatum于不同材料(钛、树脂义齿、聚苯乙烯)表面、含有不同糖(蔗糖、乳糖、木糖醇)的培养基中厌氧培养48h形成生物膜,将生物膜中细菌重悬后静置检测上清液吸光度值计算得到自聚集率.结果 0.1m、0.5m、1.5 m、3 m、4.0 m钛片、聚苯乙烯、树脂义齿表面F.nucleatum自聚集率分别为36.14%、53.76%、46.18%、45.08%、44.83%、50.22%;蔗糖、乳糖、木糖醇暴露后自聚集率分别为60.58%、43.36%、36.50%.F.nucleatum在0.1 m、0.5 m、1.5 m、3 m钛片、树脂义齿表面于6 h达到最大黏附率,黏附率分别为98.00%、180.00%、177.00%、40.00%;4 m钛片、聚苯乙烯8 h黏附率分别为108.00%、548.00%.蔗糖、乳糖、木糖醇最大黏附率分别为370.00%、196.00%、144.00%、97.00%.所有条件下,F.nucleatum均在48 h达到最大生物膜生物量,生物膜成熟,72 h、96 h生物膜生物量减少,生物膜走向衰亡.结论 F.nucleatum在不同载体上、不同糖暴露下具有较好的聚集、黏附、形成生物膜能力.

    具核梭杆菌聚集黏附生物膜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穴位疗法缓解产后宫缩痛的选穴规律

    贝丽君王慧敏徐萌艳杨若冰...
    329-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艾灸、针灸、穴位按摩等穴位疗法缓解产后宫缩痛的选穴配伍规律.方法 采用主题词加关键词的检索方式,收集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数据库和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自建库以来至2023年7月穴位疗法缓解产后宫缩痛的相关文献,应用Excel软件统计所涉穴位处方,对文献类型、研究对象、干预方法,以及腧穴使用频次、分布、归经进行总结.进行穴位频次描述性分析和选穴规律关联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结果 ①共纳入153篇文献,提取处方182条,涉及腧穴42个,总频次576次;②腧穴使用频次居前3为关元、气海、三阴交;③所选经脉主要为任脉;④选穴多在腹部和下肢部;⑤在腧穴配伍方面,关元-气海的支持度最高;⑥频次≥20的高频腧穴可分为2个有效聚类群.结论 穴位疗法缓解产后宫缩痛常用的方法为艾灸,在施治方法及腧穴经络选择上存在一定规律,重视任脉的使用,并结合远近配穴以提高临床疗效.

    产后宫缩痛穴位疗法数据挖掘关联分析

    伊曲康唑对人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体外研究

    夏爱晓贾宇林群曹明...
    333-335,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测不同浓度的伊曲康唑对人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伊曲康唑治疗血管瘤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体外培养的人血管瘤内皮细胞(HemECs)经不同浓度伊曲康唑干预不同时间后,倒置显微镜观察HemECs形态学变化;CCK-8法检测HemECs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伊曲康唑诱导HemECs的凋亡率.结果 当伊曲康唑浓度≥30µg/mL时,作用效果逐渐显著,浓度与细胞凋亡呈正相关性,各浓度的抑制率和空白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伊曲康唑干预时间与对HemECs细胞增殖的抑制和凋亡呈正相关.结论 伊曲康唑能抑制HemECs增值有抑制作用,并促进其凋亡.浓度越高,干预时间越长对HemECs的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会越显著.浓度≥30 µg/mL时,效果会逐渐显著,与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增殖呈正相关性,24 h为较为适宜的干预时间.

    伊曲康唑人血管瘤内皮细胞细胞活力细胞凋亡

    大黄素联合紫杉醇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制探讨

    王潘红郑明蔡云峰
    336-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大黄素联合紫杉醇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作用机制,并应用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结果.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以及医药信息查询库药智数据查找大黄素和紫杉醇的相关靶点,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查找NSCLC的相关疾病靶点.应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构建大黄素联合紫杉醇成分-靶点网络,分析大黄素联合紫杉醇治疗NSCLC的作用靶点、生物学过程以及相关通路,同时利用MTT实验检测大黄素联合紫杉醇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并ELISA检测网络药理学得到的核心靶基因水平.结果 大黄素联合紫杉醇与NSCLC的共同靶点基因32个,PPI分析获得前十个靶点蛋白为TP53、CASP3、TNF、EGF、PTGS2、MYC、KDR、TGFB1、MMP9、PPARG,GO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获得大黄素联合紫杉醇可能作用于NSCLC的150个生物学过程和45条相关通路.MTT结果表明大黄素联合紫杉醇对A549细胞具有明显生长抑制作用(P<0.05),且联合组抑制率明显高于大黄素及紫杉醇单用组(P<0.05).ELISA结果表明,大黄素与紫杉醇联合组能明显增加A549细胞CASP3含量(P<0.05),降低TNF-α含量(P<0.05),其中联合组效果明显优于大黄素组和紫杉醇组(P<0.05).结论 大黄素联合紫杉醇能够通过调节细胞增殖与凋亡、调控肿瘤抑制基因表达、炎症反应的相关靶点通路对NSCLC起到治疗作用,大黄素联合紫杉醇有抑制A549细胞增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CASP3、TNF-α的水平相关.

    大黄素紫杉醇非小细胞肺癌GO分析KEGG分析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老年单肺通气患者术后谵妄预警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王董焕吴科伟卓淑蕾方平...
    340-342,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老年单肺通气(OLV)患者术后谵妄(POD)的风险预警模型并评价其预警效能.方法 纳入542例接受OLV的老年患者,其中POD组242例,非POD组300例.数据集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POD=169例,非POD=210例)和验证集(POD=73例,非POD=90例),利用训练集分别构建ANN和Logistic回归风险预警模型,并在验证集中评价两模型预警效能.结果 两模型的Hosmer and Lemeshow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NN风险预警模型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净重新分类指数高于Logistic回归风险预警模型(P<0.05);ANN风险预警模型的约登指数、Fl score、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优于Logistic回归风险预警模型;两模型准确率和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ANN的风险预警模型对老年OLV患者POD的预警效能优于Logistic回归风险预警模型.

    术后谵妄单肺通气人工神经网络预警

    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复发风险评分模型构建与验证

    张军龚文健陈娟叶永强...
    343-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临床-影像学特征,构建和验证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复发模型.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283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随访1年,追踪复发情况.至随访结束,采用随机化分组,按照6:4比例,将60%患者列为训练组,40%列为验证组.根据训练组多因素COX分析结果建立复发风险评分模型,应用ROC曲线评估模型效能、计算风险分层.采用验证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吸烟/被动吸烟、卒中家族史、三级高血压、CSVD总负荷评分>2分是患者1年复发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将上述4个变量的回归系数比值取整,构建复发风险评分模型,其中吸烟/被动吸烟、卒中家族史、三级高血压、CSVD总负荷评分>2分风险分值依次为1分、1分、1分、2分.结果 显示,该模型在训练组、验证组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8(95%CI:0.730~0.856)和0.744(95%CI:0.653~0.821),其中风险评分≥3分为复发高风险人群.Log-rank检验显示,高风险组患者累积复发率高于低风险组(P<0.001).结论 基于吸烟/被动吸烟、卒中家族史、三级高血压、CSVD总负荷评分>2分构建的复发风险评分模型预测价值较高,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风险评分模型

    中国中老年社交活跃度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唐文斌黄进宇
    347-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社交活跃度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北京大学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中≥45岁的中老年人,共纳入12,464例,采用2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社交活跃度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按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抑郁分层进一步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显示,社交活跃度为中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的保护因素(OR=0.979,95%CI:0.963~0.995).按年龄、居住地区、学历、抑郁分层进一步分析,居住在农村(O R=0.977,95%CI:0.957~0.997)、学历为中学(OR=0.974,95%CI:0.949~0.999)、不存在抑郁状态(OR=0.974,95%CI:0.961~0.999)的中老年人其社交活跃度与高血压存在相关性.未发现年龄差异在社交活跃度与高血压患病的显著作用.结论 社交活跃度是高血压患病的保护因素,这一发现拓宽了社交活动与高血压患病间关联的认识,为高血压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中老年人社交活跃度高血压

    静脉推注间羟胺治疗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的量效关系

    史洪枢沈耀华林素凤王宏伟...
    351-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术中出现低血压单次静脉推注间羟胺的量效关系.方法 选取择期单胎妊娠,孕足月,年龄>18岁,ASA分级Ⅱ级,体质量指数≤35 kg/m2,蛛网膜下腔麻醉后出现低血压的剖宫产术产妇75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5组,即静脉推注间羟胺0.2 mg、0.3 mg、0.4 mg、0.5 mg、0.6 mg不同剂量(D1组、D2组、D3组、D4组和D5组),每组各15例.术中记录产妇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有无出现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寒战,蛛网膜下腔麻醉后出现低血压时给予间羟胺后有无发生高血压,新生儿脐动脉血气,计算新生儿出生1 min、5 min Apgar评分等指标.采用Probit回归分析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麻醉后出现低血压单次静脉推注间羟胺的量效关系,分析半数有效剂量(ED50)、90%有效剂量(ED90).结果 5组产妇静脉推注间羟胺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随间羟胺剂量的增加而降低,而高血压的发生率及治疗术中低血压的有效率随间羟胺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单次静脉推注间羟胺治疗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的ED50为0.37(95%CI:0.27~0.46)mg,ED90为0.71(95%CI:0.58~1.15)mg.5组产妇新生儿脐动脉的pH值、PO2、PCO2、碱剩余及新生儿 1 min Apgar评分、5 min Apgar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次静脉推注间羟胺治疗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的ED50、ED90分别为0.37 mg(95%CI:0.27~0.46)mg和0.71(95%CI:0.58~1.15)mg.

    间羟胺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麻醉低血压剂量量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