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孙申田

月刊

1005-0779

zjlczz@sina.com

0451-82117809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针灸临床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以针灸临床为主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该期刊为国内权威数据和文摘杂志的固定收录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本刊着重反映全国针灸领域研究进展和成就,及时向国内外读者传播最新的针灸临床学术信息,辟有丰富的临床内容,融学术、普及为一体,栏目设有理论探讨、名医经验、临床报道、物种针法、俞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艾灸联合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临床研究

    杨阳吕瑶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艾灸联合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疗效.方法:将1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艾灸联合腕踝针治疗,56例)及对照组(腕踝针治疗,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腰椎功能[腰椎功能评估量表(JOA)]、功能障碍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腰背肌力参数[屈曲过程表面肌电值(AE-MG)、伸直过程AEMG和屈伸松弛比(FRR)].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JO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OD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屈曲过程AEMG及FRR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直过程AEMG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TNF-α、CRP及IL-6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艾灸联合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可减轻其疼痛程度,且疗效较好,同时改善其腰椎功能及腰背肌力,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其功能恢复.

    腰椎间盘突出症艾灸腕踝针腰椎功能功能障碍

    电针通过SIRT1/ATG7调控肝脏脂肪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

    李鑫悦陈丽王静芝汪梓铭...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电针激活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自噬相关蛋白7(ATG7)通路调控肝脏脂肪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IR)的机制.方法: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挑选8只喂养标准饲料,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大鼠喂养高脂饲料8周,构建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从造模成功的大鼠中挑选3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激动剂组和电针联合抑制剂组,每组8只.电针组给予"关元""中脘""足三里""丰隆"电针干预,留针10 min;电针联合抑制剂组腹腔注射EX-527溶液,同步电针干预;激活剂组白藜芦醇溶液灌胃;均1次/2 d,3次/周,连续8周.记录各组大鼠干预前后体质量,全身胰岛素敏感性(GIR).干预后,检测血清胰岛素(INS)、腹腔胰岛素耐量(IPITT)、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肝脏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并观察肝脏组织中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蛋白表达,RT-PCR及免疫荧光法检测SIRT1、ATG7基因及荧光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GIR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INS含量、90 min与120 min IPITT、VLDL、肝脏TC及TG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HDL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REBP、p-GSK3β蛋白表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IRT1、ATG7 mRNA、荧光密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GIR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INS含量、90 min IPITT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20 min IPITT,VLDL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TC、TG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REBP蛋白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GSK3β蛋白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T1mRNA表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IRT1荧光密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TG7 mRNA表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TG7荧光密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激动剂组大鼠GIR升高,血清INS含量、90 min与120 min IPITT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DL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LDL降低,肝脏TC、TG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REBP、p-GSK3β蛋白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T1 mRNA、荧光密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TG7 mRNA、荧光密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抑制剂组大鼠GIR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NS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0 min与120 min IPITT、VLDL升高,HDL降低,肝脏TC、TG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REBP蛋白表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GSK3β蛋白表达增多,SIRT1、ATG7 mRNA表达减少,SIRT1与ATG7荧光密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电针提高大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与上调肝脏SIRT1和ATG7水平、抑制成脂基因SREBP表达及改善脂肪代谢有关.

    胰岛素抵抗电针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脂肪代谢

    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优化方案循证研究

    陈碧玮张丽丽陈少宗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近20年来有关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文献的相关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高质量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对影响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这些关键因素包括取穴组方、针刺手法、行针时间、留针时间、针刺频次及疗程等.结果:针刺治疗FD使用频次排在前5位的腧穴由高到低依次为足三里、中脘、内关、天枢与太冲,其中又以足三里、中脘与内关3个穴位的使用频次较高.在最常用的8个穴位中,以胃经、膀胱经与任脉的穴位占比最高.关于穴位配伍,在针刺治疗FD的组方中,以足三里为主同时配伍中脘的组方最为常用,这种配伍概率高达83.70%.当以内关、足三里为主,同时取用中脘的概率也较高(84.62%).关于提插频率,只有少数文献(14.05%)有描述,其中多数(82.35%)选用的提插频率为60~90次/min.关于捻转频率,只有少数文献(29.75%)进行了描述,其中多数(66.67%)采用60~90 r/min.关于捻转幅度,只有少部分文献(29.75%)描述了捻转幅度,其中多数文献(61.11%)的捻转幅度为90°~180°.行针时间方面,只有少数文献(13.22%)有具体描述,其中多数(50.00%)选用的持续时间为10~30 s.关于行针的时间间隔,也只有少部分文献(32.23%)关注了这个问题,其中多数文献(92.31%)选用的时间间隔为5~10 min.留针时间方面,多数(81.82%)有具体描述,其中20~30 min为最常用的留针时间(80.81%).治疗频次方面,多数文献(90.91%)有具体描述,其中1次/d为最常选用的治疗频次(80.17%).疗程方面,多数文献(90.91%)有具体描述,其中80.17%的研究选用的疗程为3~4周.结论: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使用频次排在前5位的腧穴由高到低依次为足三里、中脘、内关、天枢与太冲,取用腧穴则以胃经、膀胱经的占比最高;足三里、中脘配伍,或足三里、中脘和内关配伍在各种针刺处方中最为常用;留针期间针刺的行针时长每次多为20 s左右,行针的时间间隔一般为5~10 min行针1次;留针时间多为20~30 min;治疗频次多为1次/d,疗程一般为3~4周.本研究根据大量临床实践经验循证所得,然而影响疗效的这些关键因素与疗效之间的确切关系尚需进行深入研究,因此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案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功能性消化不良针刺文献计量学优化方案循证研究

    蒙医温针对大鼠睡眠剥夺及其诱发氧化应激反应影响机制的研究

    阿茹娜阿古拉包青林木日根吉雅...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蒙医温针对大鼠睡眠剥夺的干预研究来探究蒙医温针对失眠及其导致的氧化应激的影响并分析相关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Wistar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蒙医温针组和安定组,利用腹腔注射PCPA模拟睡眠剥夺动物模型,描记入组大鼠体质量变化及神经细胞改变.检测大鼠脑中5-HIAA、5-HT与NE含量以及脑干中SOD和NO含量.明确睡眠剥夺大鼠脑干组织CCK-8、GABA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脑干网状结构中5-HIAA、5-HT和CCK-8水平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NE、SOD和NO含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睡眠剥夺后,模型组大鼠脑干细胞中内粗面内质网减少,突触存在融合现象.此外,与模型组比较,蒙医温针组的5-HT、5-HITT含量升高和NE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与模型组和蒙医温针组比较,安定组的NE含量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蒙医温针组和安定组大鼠脑干网状组织内的CCK-8和GABA水平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蒙医温针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恢复5-HT与NE平衡,恢复睡眠-觉醒节律,并可缓解因睡眠剥夺导致氧化应激而致的能量消耗,改善进食增多、体质量减轻状态.

    蒙医温针睡眠剥夺氧化应激

    针刺对阿尔茨海默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影响的机制探究

    张菶黄琼吕细华李志元...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及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颅内注射链尿佐菌素(STZ)复制A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以醒脑开窍针法为干预手法连续治疗21 d,通过Morris水迷宫,以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以及空间探索实验跨越平台次数、靶象限停留时间为评价指标评价针刺干预后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情况,通过 Western blot检测AD大鼠海马组织HIF-1α蛋白表达,通过TUNEL检测海马区凋亡神经细胞.结果:针刺组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缩短,在第5天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跨越平台次数较模型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靶象限停留时间针刺组也较模型组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海马组织HIF-1α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组海马组织凋亡神经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可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这可能与其上调AD大鼠海马组织HIF-1α蛋白表达、继而抑制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阿尔茨海默病针刺低氧诱导因子Morris水迷宫

    李志刚教授治疗神志病针刺方案精粹

    吴国庆汪子栋唐银杉杨佳一...
    8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介绍李志刚教授治疗神志病针刺方案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李志刚教授多年深耕于神志病的针刺疗法研究,基于中医神志体系研究,提出了用于治疗神志病的"通督启神"针法、"五脏神"针法、"五心"针法及神志病配穴体系并融合汇通形成了一套用于治疗神志病的临床疗效显著的针刺方案.

    神志病针刺通督启神针法五脏神针法五心针法

    基于寒地地域特点探析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

    孙忠人马瑀彤胡其回刘征...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围性面瘫寒地高发,受寒地特殊的气候环境及寒地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影响,形成了寒地周围性面瘫极具地域特色的发病特点:脉络空虚,风邪侵袭,内外为患;寒邪稽留,血脉凝泣,肌肤失养;饮食偏嗜,痰湿盘踞,窜犯脉络.临床中医在诊病思路及施针方法上应基于寒地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体质特点及其病邪特点,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做到标本兼顾、审时度法与相因施针.

    周围性面瘫寒地病邪特点针灸

    火针疗法"宣阳通络"防治慢性偏头痛理论探讨

    王强强李志娟陈秋怡聂利敏...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阳郁络阻"是慢性偏头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机,初始阳郁在表不得宣发尚属无形之郁,久病入络气血瘀阻则可进展为有形之瘀.本研究提出火针疗法可通过"宣阳通络"防治慢性偏头痛,宣阳为宣散头部郁遏之阳,可通过祛外邪、补内虚以奏其效,通络乃通久病入络之瘀,有温通、刺络二法以成其功,防治慢性偏头痛具有显著优势.

    火针疗法慢性偏头痛针刺理论探讨

    基于脑肠轴探讨和胃安神法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

    郭鑫宇高珊蒋凤霞王晓燕...
    1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是一种以焦虑、抑郁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类疾病.近年来在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下,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现代医学提出的脑肠轴理论认为与脑、肠相关,《灵枢》言:"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将二者相结合运用和胃安神法治疗GAD.本研究分别从脏腑和经络两方面讨论和胃安神法针刺治疗GAD的理论依据,并探讨针刺对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脑肠肽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

    广泛性焦虑障碍脑肠轴和胃安神针刺

    基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探讨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机制

    王庚鉴王东岩董旭王若愚...
    10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卒中后抑郁(PSD)是一种常见的卒中发作后的抑郁状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主要通过他的高亲和受体络氨酸激酶受体B(TrkB)和低亲和力受体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介导的通路在其病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BDNF和PSD密切相关,低水平BDNF可能增强患者PSD易感性.应激、DNA甲基化、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神经炎症等因素都可以降低BDNF水平.在针刺治疗PSD中,BDNF主要发挥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作用.神经保护作用通过以下3条通路发挥抗氧化作用实现:Nrf2/ARE通路、PI3K/Akt通路和CREB/BDNF/TrkB通路.神经营养作用主要通过以下4 条通路实现:BDNF/TrkB/CREB 通路、PI3K/Akt/mTORC1 通路、MAPK/NF-κB 通路和 tPA/BDNF 通路.本研究拟对针刺通过激活BDNF的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机制进行综述.

    卒中抑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针刺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