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浙江农林大学

周国模

双月刊

2095-0756

zlxb@zafu.edu.cn

0571-63732749

311300

浙江临安环城北路88号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业类和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之一,主要报道林学基础学科、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经济林学、林业工程、森林保护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生物学、生态学、生物技术、园林学和园艺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问题讨论和研究简报,适当刊登与农林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稿件。是CA,JA,ZR,AGRINDEX,PBA,《CABI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文摘》《中国农业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农林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 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文摘期刊和数据库的收录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期刊。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一等奖等奖项近20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波紫外线对三叶青酚类物质质量分数、抗氧化能力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夏敬青刘海荣顾依雯王子玥...
    223-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短时间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对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酚类成分、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 3 年生三叶青苗经UV-B持续辐射 12。0 h,在 0、0。5、1。0、3。0、6。0和 12。0 h观察表型;另取三叶青辐射 1。0和 3。0 h(记为T1 和T3)并补充暗处理至 24。0 h(记为T1+23 和T3+21),以未经处理为对照(ck),进行酚类物质(总酚和总黄酮)质量分数、抗氧化能力和叶片中抗逆酶活性、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测定以及转录组分析。[结果]持续UV-B辐射对三叶青表型有影响,3。0 h组叶片局部发黄,6。0和 12。0 h组叶片明显发黄和略微卷曲。叶片和块根的总酚(2。65和 2。63 mg·g-1)和总黄酮(7。16和 7。30 mg·g-1)、块根中的抗氧化能力(86。56%)均在T1+23 组达到最大值。同时,UV-B辐射后施以黑暗处理可促进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大幅提升,且在T1+23 组达到最大,MDA质量摩尔浓度在T3+21 组达到最高(7。21 mmol·g-1)。UV-B辐射和黑暗处理下调了黄酮合成通路基因(ThF3H、ThANS、ThCHS、ThANR等)和上调了氧化相关调节因子(CAT和SOD)的表达。[结论]UV-B辐射后增加黑暗处理可提高三叶青酚类物质质量分数、抗氧化能力及抗逆酶活性,且在T1+23 组达最大值,同时下调黄酮合成酶基因表达,上调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图7表2参52

    三叶青中波紫外线胁迫多酚类物质抗氧化能力差异表达

    乙烯和1-甲基环丙烯对椪柑采后浮皮及白皮层细胞壁代谢的影响

    王新胜张书凝柯甫志郑舒琪...
    234-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浮皮是宽皮柑橘Citrus reticulata果实在成熟后期或采后储藏过程中普遍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障碍。椪柑C。reticulata'Ponkan'在采后储藏中极易发生浮皮,严重影响商品价值。通过采后处理,为椪柑果实采后浮皮的防范、储藏保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乙烯和 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椪柑采后果实,测定椪柑在储藏期间果实主要品质指标及浮皮指数的变化,分析果皮白皮层细胞形态和生理变化特征。[结果]①乙烯处理促进了储藏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的提高;加速了果皮白皮层细胞密度、纤维素质量分数、果胶质量分数的下降,促使木质素质量分数及细胞壁降解酶(纤维素酶、果胶酯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上升。②1-MCP处理减缓了果皮白皮层细胞密度及纤维素质量分数下降;延缓了木质素质量分数及细胞壁降解酶(纤维素酶、果胶酯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上升;减缓了椪柑果实浮皮指数的上升。[结论]乙烯处理可加速椪柑果实采后生理代谢水平,加重果实浮皮的发生。1-MCP处理可抑制储藏期果皮的生理代谢水平,减轻浮皮障碍的发生。生产中可通过乙烯和 1-MCP处理来控制椪柑果实剥皮的难易程度。图7参31

    椪柑果实采后品质浮皮乙烯1-甲基环丙烯(1-MCP)

    石蒜体胚发生过程的细胞学和生理特性

    陈依宁雷雪李欣高燕会...
    243-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石蒜'梦幻少女'Lycoris chinensis×radiata'Astro Girl'体胚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学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明确'梦幻少女'体胚发生的特征,提高石蒜属Lycoris植物种球繁殖效率,为石蒜属新品种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石蜡切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测定了 0~40 d'梦幻少女'体胚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和组织学特征、体胚可溶性淀粉及总蛋白质、抗氧化酶活性和多胺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①体胚发生过程中,从球形胚到短暂膨大约 20 d,进一步分化为心形胚、棒状胚和子叶胚,膨大的球形胚后期或心形胚时期基部会形成维管束。②体胚发生过程中,总蛋白质和淀粉、抗氧化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淀粉变化与球形胚的形成呈正相关,与体胚形态建成和体胚成熟呈负相关。总蛋白质、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与子叶胚形成呈正相关,与子叶胚的成熟发育呈负相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与球形胚、子叶胚时期呈负相关,与心形胚、棒状胚时期呈正相关,表明储能作用的淀粉、蛋白质及与植物生理密切相关的抗氧化酶对体胚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③体胚发生过程中多胺氧化酶(PAO)活性和多胺(PAs)变化显著,腐胺(Put)、精胺(Spm)和亚精胺(Spd)的变化共同决定多胺的变化趋势,多胺和多胺氧化酶活性主要在体胚分化早期发生明显积累,与球形胚分化呈正相关;在子叶胚的形成期,精胺与亚精胺呈正相关;在子叶胚成熟期,腐胺、精胺和亚精胺 3个指标呈现腐胺先下降后上升,精胺、亚精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在'梦幻少女'体胚发生的 0~40 d,体胚形态经历了原胚—球形胚—心形胚—棒状胚—子叶胚的过程。其中,生理特性变化显著,淀粉的积累或消耗可能是球形胚形成、体胚后续形态发育与成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子叶胚形成及成熟时期,总蛋白质、过氧化酶活性和多胺的变化可能发挥着相应密切的联合作用。多氨氧化酶活性与多胺的活跃积累可能有利于体胚早期发育。图4参32

    石蒜属愈伤组织体细胞胚生理生化

    应用13C示踪技术研究红花石蒜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分配及转运模式

    杨玉张芸魏绪英吴靖...
    252-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解析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红花石蒜Lycoris radiata体内的合成、运输和分配规律。[方法]采用13C同位素脉冲标记法研究新同化碳在不同器官(叶、根系、内层鳞片、中层鳞片以及外层鳞片)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各组分(蔗糖、果糖、葡萄糖及淀粉)中的分配规律及转运路径。[结果]①生物量和含碳总量均以内层鳞片最大;各器官的库活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叶、内层鳞片、根、中层鳞片、外层鳞片。②叶片在吸收13CO2 后,在不同器官中光合固定的13C的分配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叶、茎、根;在鳞茎中的分配从内到外逐渐减少。13C标记的蔗糖分配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内层鳞片、叶、中层鳞片、根、外层鳞片;13C标记的果糖和葡萄糖的分配比例从高到低均依次为叶、内层鳞片、根、中层鳞片、外层鳞片;13C标记的淀粉的分配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叶、内层鳞片、中层鳞片、根、外层鳞片。③13CO2 在红花石蒜中的运输主要存在横向和纵向运输两大途径,其中在纵向运输上13C转运更多。④13C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各组分中的分配以蔗糖中最多,其次为13C标记的果糖,而各部位中13C标记的葡萄糖甚微,低于其他糖类。⑤在糖转化过程与代谢过程中,叶、根、内层鳞片中果糖的13C分配率依次为葡萄糖13C分配率的 9。6、41。5、118。1倍,短时间内新合成的果糖远多于葡萄糖。[结论]新同化的碳的分配在石蒜体内纵向与横向运输上均逐渐减少,石蒜叶片中光合产物形成后先被转运至内层鳞片,一部分先运输至根中,另一部分由内层鳞片向外层运输。此时,中层鳞片与外层主要发挥临时营养"库"的功能。蔗糖既是石蒜叶片光合的主要产物,也是石蒜体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运输的主要形式;石蒜体内大量13C标记果糖的产生与蔗糖水解过程优先采用蔗糖合成酶途径有关,也阐明了果糖对石蒜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图 6参36

    碳分配代谢物示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光合产物糖代谢

    不同梅花品种花香成分鉴定与分析

    杨钰王艺光董彬肖政...
    262-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梅花Prunus mume不同品种间的花香成分差异,了解梅花花香成分组成,为梅花花香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不同品种群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了 20个梅花品种的花香成分,明确梅花花香的特征香气物质,分析梅花不同品种群的花香成分及相对含量差异,并按照花香成分组成对梅花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 20个梅花品种中共鉴定出 43种挥发物,其中苯环/苯丙烷类化合物种类最多且相对含量最高,在梅花各品种中的相对含量均高于 85%。乙酸苯甲酯、苯甲醇、丁子香酚、甲基丁香酚、苯甲醛和肉桂醇是梅花花香的主要成分,朱砂和宫粉品种群花香化合物数量最多,其次是跳枝和绿萼品种群,玉蝶和垂枝品种群花香化合物数量较少。聚类分析表明:根据花香成分的种类及相对含量,20个梅花品种可分为 5类。[结论]梅花不同品种群的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均有差异,不同花香成分对不同品种梅花香气的贡献也有差异。图1表11参28

    梅花品种花香成分

    闽楠bZIP基因家族鉴定和脱落酸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杨勇张俊红韩潇张毓婷...
    275-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闽楠Phoebe bournei bZIP(PbbZI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鉴定,分析其对脱落酸(ABA)信号的响应水平。[方法]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对PbbZIP基因家族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分析其蛋白理化特性、基因结构、进化关系、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和ABA处理下的表达分析。[结果]从闽楠 12条染色体共鉴定出 63个PbbZIPs基因,分为 12亚族,不同亚族基因结构和基序差异显著,但同亚族高度保守。PbbZIP基因多数定位在细胞核,其编码蛋白长度为110~835个氨基酸,等电点为 4。48~11。95,疏水性为-1。19~-0。19。分布于 12条染色体的 27对PbbZIPs基因存在共线性关系,是PbbZIP基因家族扩张的主要模式。PbbZIP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域存在多种与非生物胁迫相关的作用元件,其中ABA、水杨酸、茉莉酸甲酯的响应元件较多。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2 mmol·L-1ABA处理闽楠 1~72 h,17个PbbZIPs基因在叶和根中被ABA信号不同程度地诱导表达,普遍上调,且根基因表达水平普遍低于叶片。[结论]63个PbbZIPs基因序列高度保守,不同亚族间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和保守基序有进化多样性和差异性;叶和根中PbbZIP基因不同程度地响应ABA信号,参与调控其他非生物过程。图9参35

    闽楠bZIP家族系统进化脱落酸(ABA)表达分析

    黄瓜R2R3-MYB亚家族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郭玉婷杜长霞
    286-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深入研究黄瓜Cucumis sativus R2R3-MYB亚家族成员的相关功能。[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黄瓜全基因组,鉴定R2R3-MYB亚家族成员,对其系统进化关系、蛋白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蛋白质互作进行分析。[结果]黄瓜全基因组中含 99个具有典型结构域的R2R3-MYB转录因子,蛋白序列含 195~552个氨基酸,有保守基序及氨基酸位点;基因在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大部分亚家族成员蛋白质的不稳定指数大于 40,属于不稳定蛋白。顺式作用调控元件分析发现:大部分基因启动子区所含元件与激素调节、MYB结合位点、胁迫密切相关。[结论]通过黄瓜全基因组鉴定,获得黄瓜基因组 99个R2R3-MYB家族成员,分为 30个亚组,映射于7条染色体上,该家族成员的上游启动子区含逆境相关作用元件。图7表1参36

    黄瓜R2R3-MYB转录因子全基因组鉴定

    了哥王叶绿体基因组分析

    吴民华叶晓霞谭靖怡梁秋婷...
    297-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阐明药用植物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点及系统进化地位,为了哥王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了哥王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技术和软件进行序列拼接、注释以及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了哥王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 149 864 bp,由 86 347 bp的大单拷贝区(LSC)、10 601 bp的小单拷贝区(SSC)以及穿插在它们之间均为 26 458 bp的一对反向重复区(IR)构成,具有环状双链四分体结构,包含 124个基因。在了哥王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找到 64种 24 180 个密码子,其中 30种为高频使用密码子,高频使用密码子中又有 29种是以A/T结尾;搜索到 93个简单重复序列(SSR),其中单核苷酸重复居多(72个),且以A或T及两者组合形成的基序为优势基序。了哥王与近缘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IR边界存在较为明显的变异。序列比较和系统进化树显示了哥王与同属细轴荛花W。nutans具有最高的序列同源性。[结论]了哥王叶绿体基因组具有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典型结构,有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含多态性较为丰富的SSR,且与细轴荛花的亲缘关系最近。图 5表2 参24

    了哥王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简单重复序列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关系

    南洋楹半同胞家系苗期变异及选择

    晏姝韦如萍王润辉黄荣...
    306-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南洋楹Falcataria falcata苗期生长及固氮等性状遗传变异规律,选择速生且固氮能力强的优良家系。[方法]以南洋楹1 代无性系种子园中37个半同胞家系1~6 月生幼苗为材料,调查测定苗高、地径、叶绿素相对含量、生物量、根瘤数量等指标,通过遗传变异分析、性状间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苗期生长比较及选择。[结果]南洋楹 37 个半同胞家系 1~2月生时生长性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4 月生时超过 16个家系的苗高或地径显著优于饶平县南洋楹母树林混合种(ck,P<0。05),苗高和地径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 0。89~0。90和 0。84~0。86,在入选率为30%时,遗传进展分别为 0。118 9~0。221 4 和 0。096 2~0。154 3。不同性状间均存在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或P<0。05)。选择出 13个家系,占群体的 34%,与群体平均值比较,苗高和地径的现实增益分别为 27。99%和 12。73%、遗传增益分别为 24。91%和 10。69%;与ck比较,现实增益分别为 62。47%和 41。65%,遗传增益分别为 55。59%和 34。98%。[结论]南洋楹半同胞家系从苗龄 4 月生起,苗高和地径等生长性状发生显著遗传变异,且具有较高水平的家系遗传力和较好的选择潜力。在生长和固氮等性状协同分析基础上,选择了 13个同时具有苗期生长优势和高效固氮能力的优良家系。图3表4参23

    南洋楹半同胞家系遗传变异苗期选择

    滇杨组织培养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建立

    张晓琳纵丹李嘉其杨玲...
    314-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高效的滇杨Populus yunnanensis离体叶片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有助于滇杨基因工程育种研究。[方法]以滇杨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叶片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及生根的影响,从而获得滇杨再生组培苗;进一步以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探讨菌液吸光度、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等对滇杨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滇杨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 1/2 MS + 0。005 mg·L-1 噻苯隆(TDZ)+ 0。010 mg·L-1 萘乙酸(NAA),诱导率达 91。7%;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 1/2 MS + 0。002 mg·L-1 TDZ + 0。010 mg·L-1 NAA,诱导率为75。0%;生根最适培养基为 1/2 MS + 0。010 mg·L-1 NAA + 0。100 mg·L-1 吲哚乙酸(IBA),生根率高达 96。7%,平均生根数为 2。57条。利用pBI121-GUS载体转化滇杨,最适转化菌液吸光度D(600)为 0。2,侵染时间为 5 min,共培养时间为 2 d;在分化过程中,抑制农杆菌生长的头孢霉素(Cef)最佳质量浓度为 200 mg·L-1,抗性筛选中最佳培养基的卡那霉素(Kan)质量浓度为 20 mg·L-1。对再生植株进行β-D-葡萄糖苷酸酶(GUS)组织化学染色和PCR鉴定,获得 20株阳性植株,转化阳性率为45。4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滇杨离体叶片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图5表5参27

    滇杨叶片愈伤组织再生体系遗传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