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浙江农林大学

周国模

双月刊

2095-0756

zlxb@zafu.edu.cn

0571-63732749

311300

浙江临安环城北路88号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业类和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之一,主要报道林学基础学科、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经济林学、林业工程、森林保护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生物学、生态学、生物技术、园林学和园艺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问题讨论和研究简报,适当刊登与农林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稿件。是CA,JA,ZR,AGRINDEX,PBA,《CABI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文摘》《中国农业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农林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 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文摘期刊和数据库的收录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期刊。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一等奖等奖项近20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疆天山云杉种子雨时空动态分布及种子萌发特性

    赵鑫陈虹赵善超陈兵权...
    542-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新疆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tianschanica种子雨时空动态分布规律和种子萌发状况,为预测森林群落的演替趋势,并为保护天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林场设置3块面积为1 hm2天然林永久固定监测样地,采用机械布局的方法以10m×10m的样方为单位,在样方中心设置1个种子雨收集器,每个样地共100个收集器。采用方差/均值(Cx)、负二项指数(K)、聚集度指标(I)、Cassie R M指标(CA)等4种空间分布类型评价方法判别种子雨空间分布状态。此外,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分别测定种子千粒重、发芽势和发芽率。[结果]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散种量较高;2022年的种子雨总量极显著高于2021年的种子雨总量;Cx为2 047。01、K为1。02、I为2046。01、CA为0。99,4个指标均显示种子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各样地高峰期的天山云杉种子千粒重显著高于初始期和末尾期的天山云杉种子千粒重;而种子雨初始期和高峰期的种子平均发芽势与平均发芽率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高于末尾期的种子的平均发芽势和平均发芽率。[结论]天山云杉种子的散种量存在较大的年际变化,且种子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落种高峰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此时种子质量最大,平均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图5表1参29

    天山云杉林种子雨空间分布种子萌发

    山西西南部黄土丘陵区典型林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辛鹏程魏天兴陈宇轩于欢...
    549-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典型林分植物-凋落物-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可揭示该地区生态系统植被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性营养元素。[方法]选取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为研究对象,天然次生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为对照,分析不同林分植物叶、枝、根,凋落物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①典型林分的乔木各器官碳(C)、氮(N)、磷(P)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表现为叶、枝、根,与C相比,各器官间N、P质量分数变化幅度较大;油松各器官C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林分(P<0。05);刺槐叶、根、凋落物和土壤N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林分(P<0。05),刺槐具有较好的固氮作用。②刺槐叶C/N和C/P显著低于其他林分(P<0。05),叶N/P为14~16,其他林分叶N/P均低于14;凋落物N/P低于25,分解受N元素限制;③典型林分的植物各器官C、N与凋落物C、N显著正相关(P<0。05),而P与凋落物和土壤P无显著相关性;土壤C与凋落物C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凋落物N呈显著正相关(P<0。05);凋落物C/N、C/P与土壤C/N、C/P、N/P分别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黄土丘陵区典型林分植物生长发育和凋落物的分解主要受N元素限制。刺槐具有良好的固氮作用且生长速率较快,在该地区人工林植被恢复中可着重选择和保护。图3表1参30

    生态化学计量人工林养分循环养分限制

    天目山针阔混交林立地因子对林木更新的影响

    叶子霖窦啸文汤孟平
    557-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天目山针阔混交林立地因子对林木更新的影响,为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天目山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将林木更新因子与土壤因子、地形因子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再利用单因素方差方法分析不同土壤、地形因子间林木更新的差异性,构建线性回归模型来定量描述林木更新与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天目山针阔混交林更新树种为79种,其中优势树种为连蕊茶Camellia fratern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短尾柯 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小叶青冈 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润楠 Machilus pingii、马银花 Rhododendron ovatum、榧树 Torreya grandis、山胡椒 Lindera glauca、柃木 Eurya japonica、豹皮樟 Litsea coreana。②速效钾与更新树种总株数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海拔与更新树种总株数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有机质与更新树种种数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速效钾与更新树种种数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③不同等级坡向和速效钾的更新树种总株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等级坡度和有机质的更新树种种数有显著差异(P<0。05)。④在以更新树种总株数为因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中,速效钾、海拔的回归系数显著(P<0。05)。[结论]在天目山针阔混交林中,海拔、坡度、坡向、有机质和速效钾对林木的更新产生显著影响。图3表5参49

    林木更新地形因子土壤因子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天目山

    毛竹ICE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王书伟周明兵
    568-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ICE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及分析,找出响应毛竹抗寒关键家族成员,研究毛竹ICE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及遗传转化,为提高毛竹抗寒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毛竹ICE基因家族成员,并对4、0、-2 ℃低温处理0(对照)、0。5、1。0、24。0、48。0 h的毛竹生理指标和ICE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了 4个毛竹ICE基因。保守结构域和多重序列比对分析表明:PeICE基因结构高度相似。系统发育关系及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PeICE基因与水稻Oryza sativa亲缘关系更近,同时存在大量与非生物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活性氧自由基(ROS)染色发现随着处理时间增长,ROS染色逐渐加深,但是其0℃处理24。0 h、-2℃处理1。0 h后染色逐渐减弱。脯氨酸(Pro)质量摩尔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示:4和0 ℃条件下,Pro质量摩尔浓度和SOD活性整体增加,但-2 ℃时低于对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示:在3个低温处理下均增加。ICE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发现:4、0 ℃处理时PeICE表达量整体增加,且都以PeICE3增量最明显;而-2℃处理下PeICE整体表达量水平低于对照。[结论]随着温度降低和处理时间增强,毛竹受到的损伤不断增强,其内酶活系统以及ICE基因积极响应低温胁迫,其中,PeICE3对低温胁迫最为敏感,但在-2℃时,ICE基因表达量并未增加,推测该基因家族响应了寒冷胁迫而非冷冻胁迫。图7表1参42

    毛竹低温胁迫ICE基因家族基因鉴定表达分析

    重瓣榆叶梅全叶绿体基因组遗传特征分析

    段春燕王晓凌
    57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重瓣榆叶梅Prunus triloba'Multiplex'全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探究其系统发育位置并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成特点。[方法]以重瓣榆叶梅叶片为材料,采用2×CTAB法提取叶绿体DNA,利用Illumina NovaSeq平台进行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组装、注释并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遗传特征。联合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数据,基于全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构建了重瓣榆叶梅系统进化关系。[结果]重瓣榆叶梅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57 827 bp,NCBI登录号MT937181,其结构为经典的四分体结构,由1个大单拷贝区域(LSC),1个小单拷贝区域(SSC)及反向重复区域(IRa/IRb)构成,其序列长度分别为86 032、19 023、26 386 bp。GC和AT的总占比分别为36。80%和63。20%。重瓣榆叶梅的完整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注释到132个基因,包括tRNA基因、编码蛋白基因、rRNA基因,分别为37、87、8个。重瓣榆叶梅叶绿体基因组共编码26 678个密码子和236个符合条件的SSR位点。SSR位点中A/T碱基占优势,碱基偏好性十分明显。[结论]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重瓣榆叶梅和榆叶梅P。triloba聚合成一分支结构,与同属植物长柄扁桃P。pedunculata亲缘关系较近。图4表4参26

    重瓣榆叶梅全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重复序列系统发育

    换锦花LsMYB7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

    郑正权赵梦婧高燕会
    586-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转录因子LsMYB7基因对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花色苷积累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从换锦花花瓣中克隆获得花色苷形成相关R2R3-MYB转录因子LsMYB7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再通过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研究LsMYB7基因对花色苷积累的调控作用。[结果]克隆到1条长951 bp的LsMYB7基因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ORF)为825 bp,编码274个氨基酸,LsMYB7蛋白含有2个R2和R3结构域,属R2R3-MYB转录因子家族;系统进化分析表明LsMYB7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S22亚族基因聚为一类;LsMYB7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在不同花发育阶段和不同花色无性系中,LsMYB7基因表达与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趋势一致,主要在败花期和花色苷含量较高的H1无性系中表达;LsMYB7基因沉默后,换锦花花瓣明显变短,颜色变深,且LsCHS、LsF3H、LsANS、LsUFGT1和LsUFGT2等花色苷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结论]LsMYB7属R2R3-MYB转录因子家族S22亚族,通过正向调控LsCHS、LsF3H、LsANS、LsUFGT1和LsUFGT2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花色苷积累。图9表1参31

    换锦花R2R3-MYB转录因子花色苷积累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调控作用

    10年生香椿生长与形质性状的种源变异及选择

    沈汉郑成忠邱勇斌汪清华...
    597-6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10年生香椿Toona sinensis生长与形质性状的种源变异,揭示不同性状在地理种源上的变异规律,并进行种源区划及优良种源选择。[方法]以浙江开化县林场的10年生香椿种源林为试材,测定其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材积、树干圆满度和树冠圆满度,获取各种源生态环境因子,进行方差、主成分、相关性和聚类等分析,计算广义遗传力、综合选择指数和遗传增益,阐明生长和形质性状地理变异模式及与产地生态因子关系。[结果]树高、胸径、树干圆满度和材积存在极显著(P<0。01)种源差异,种源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和材积呈典型的纬向变异模式。种源胸径与冠幅、枝下高和材积之间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胸径与产地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日最低气温和最干燥季节日平均气温等显著(P<0。05)正相关。根据种源聚类结果,可将香椿划分为南部和北部2个种源区,并筛选出3个优良种源,分别为元谋、恩施和太和。[结论]10年生香椿种源间差异显著,并且树高、胸径、材积等性状存在从南向北逐渐减小的变异规律,对其进行选择时胸径是主要的遗传改良性状,可为材用型香椿良种选择提供可靠依据。图3表6参25

    香椿遗传变异纬度变异温度种源区

    罗田县板栗品种授粉配置研究

    魏振宇张龙李爱华余昕...
    606-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湖北省罗田县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品种高产优质的授粉组合。[方法]选用'桂花香''Guihuaxiang'、'八月红''Bayuehong'、'六月暴''Liuyuebao'、'乌壳栗''Wukeli'、'玫瑰红''Meiguihong'、'浅刺大板栗''Qiancidabanli'等6个罗田县栽培的板栗品种,在花期相遇的基础上,设计22个授粉组合,开展品种授粉配置试验,对各授粉组合的授粉结实性和果实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异交显著降低了空苞率,除'乌壳栗'外,各品种的异交空苞率均低于自交。异交显著提高了成果率(P<0。05),除'乌壳栗'外,各品种的自交成果率均低于50%。授粉品种对各品种的刺苞性状、坚果性状、种仁的蛋白质和淀粉质量分数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成果率、果实性状等指标及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各品种的成果率高、果实品质较好的授粉组合(♀×♂)是:'桂花香'×'八月红'、'八月红'×'六月暴'、'六月暴'×'桂花香'、'六月暴'×'八月红'、'乌壳栗'×'六月暴'、'玫瑰红'×'浅刺大板栗'、'浅刺大板栗'×'桂花香'、'浅刺大板栗'×'乌壳栗'。[结论]合理进行品种授粉配置可以有效降低罗田板栗品种的果实空苞率,提高果实产量与品质,实现高产优质栽培。图3表5参26

    板栗授粉配置花期成果率果实品质罗田县

    遮光对单叶铁线莲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陈子航陶丽侴天泽杨晗曦...
    615-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单叶铁线莲Clematis henryi对不同光照强度的生理响应机制,为单叶铁线莲的引种栽培和园林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3年生单叶铁线莲扦插苗为研究材料,设置遮光率为0(ck)、80%(T1)、60%(T2)、50%(T3)和40%(T4)5种光照处理,研究不同遮光强度对单叶铁线莲植株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①遮光处理显著增加植株分蘖数量、节数和节间距(P<0。05),T1处理的分蘖数和节数增幅最大,分别增加63。0%和24。3%,T1、T2、T3处理的节间距分别高于对照27。5%、8。4%和32。1%,T3处理的生物量最高,高于对照36。7%;②遮光处理极显著促进蛋白质合成,同时减少丙二醛(MDA)的产生(P<0。01),T1处理的MDA质量摩尔浓度最低,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于30 d达最大值(11。2 mg·g-1);③叶绿素a和叶绿素b质量浓度不断增加,60 d时各处理组均高于对照,T1处理的叶绿素总量于30 d时达最大值(2。28 mg·L-1),为对照的3。9倍;④随遮光强度由高到低,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同时2种酶的活性随时间推移逐步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则相反。[结论]单叶铁线莲有较强耐阴性,50%~60%的光照强度可显著促进枝和叶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提高观赏价值。夏季栽培单叶铁线莲应选择适宜的遮光环境,保障植株的健康生长。图3表4参30

    单叶铁线莲遮光保护酶活性叶绿素生理指标

    东京四照花嫩枝扦插繁殖及生根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

    袁振安杜文婷刘国华毛霞...
    624-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扦插基质和生长阶段对东京四照花Cornus hongkongensis subsp。tonkinensis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为东京四照花的繁殖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生根粉1号(ABT-1)、萘乙酸(NAA)和吲哚乙酸(IAA)]、质量浓度(100、300和500 mg·L-1)和浸泡时间(30、60和180 min)进行正交设计,采用4种扦插基质[蛭石(S1)、河沙(S2)、V(泥炭土)∶V(蛭石)∶V(珍珠岩)=2∶2∶1(S3)和V(泥炭土)∶V(黄土)=1∶1(S4)],在不同生长阶段(初期、中期和末期)进行嫩枝扦插,统计分析各生根指标,测定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质量分数和相关生根酶活性的变化。[结果]①东京四照花插穗生根类型以皮部生根为主,占总生根数的58。60%。②在正交试验中,300 mg·L-1IAA浸泡30 min处理生根率最高(77。78%)。③在扦插基质中,S3基质中插穗生根率和生根指数均最高(82。22%和19。34)。④在生长阶段试验中,生长中期插穗生根率最高(82。22%)。⑤相较于对照,IAA处理有效促进了插穗体内的养分消耗,提高了氧化酶的活性。⑥相关分析表明:生根率与根原基诱导和愈伤形成期间内的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在生长中期采制的穗条通过300 mg·L-1IAA浸泡30 min,扦插在S3基质中,生根率和生根指数均最高,分别可达82。22%和19。34。图2表7参30

    嫩枝扦插吲哚乙酸(IAA)扦插基质酶活性东京四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