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农业学报
浙江农业学报

陈剑平

双月刊

1004-1524

zjnyxb@126.com

0571-86404190

310021

杭州市石桥路198号

浙江农业学报/Journal 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浙江农业学报》 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省农学会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农业与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具有原创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试验报告、学术论文、述评等,涵盖农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兽医学、土壤肥料学、食品加工、农产品质量标准、农田信息、农业经济等相关领域。所设栏目有:专论、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科技简讯、文献综述与进展等。 《浙江农业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版),是国内较早实现纸质版、光盘版、网络版同步发行的学术期刊之一,被CABI,AGRIS,AGRICOLA,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GJFD)》,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等国内外10多种权威检索机构或数据库收录。曾获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奖和浙江省优秀期刊奖,入选首届浙江省期刊方阵。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9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浙江农业学报》两年影响因子达0.749,五年影响因子再创历史创新高,达到0.837(他引率为0.95),在同级区域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不包括农业大学学报)中位居第二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猪细小病毒1~7型全基因组遗传变异

    华涛常晨李倩文张道华...
    2193-2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猪细小病毒1型(porcine parvovirus type 1,PPV1)是母猪繁殖失败的主要病原体,即通常所称的猪细小病毒.2001—2016年,在猪体相继鉴定出了6种新型猪细小病毒,分别被命名为猪细小病毒2~7型(PPV2~PPV7型).为确定中国江苏地区PPV1~PPV7型感染情况和遗传变异特征,采用PPV1~PPV7型常规PCR检测方法,从江苏地区猪场收集到2株PPV1、2株PPV2,以及PPV3、PPV4、PPV5、PPV6、PPV7各1株阳性组织病料,对这9株阳性组织病料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分析软件与GenBank中PPV1~PPV7型参考毒株进行比较,系统分析全基因组和衣壳蛋白2(VP2)的遗传进化分子特征.结果表明,PPV1~PPV7型测序毒株与GenBank中同型毒株全基因组同源性均高于97%,而不同型基因组间同源性均小于60.40%.PPV1~PPV7型测序毒株的VP2氨基酸序列与同型毒株同源性均高于97%,但不同型毒株之间差异巨大,PPV4与PPV5有55%同源性,其他毒株之间同源性更低,仅为9%~17%.毒力分析结果表明,2株PPV1流行株与PPV1强毒株Kresse存在相似的毒力位点,且存在5处特有的突变,可能为高毒力毒株.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猪群中PPV1~PPV7型分子流行病学并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

    猪细小病毒PCR检测基因组衣壳蛋白2遗传变异毒力分析

    甜樱桃PP2C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

    刘博华张庆霞祁亮吴玉霞...
    2204-2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蛋白磷酸酶(protein phosphatase 2C,PP2C)作为ABA信号通路关键调控因子,在植物生长、激素传导和逆境响应中起重要作用.鉴定和分析甜樱桃PP2C基因家族对不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以探究甜樱桃中该家族成员的抗逆功能.于蔷薇科基因组数据库(https∶//www.rosaceae.org/)中下载甜樱桃全基因组文件,利用生物信息学研究其蛋白理化性质、亲缘关系、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和共线性、启动子顺式元件等.以樱桃吉塞拉7号试管苗为材料,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进行表达模式分析.甜樱桃PP2C家族中共鉴定出76个成员,其蛋白质序列长度介于125~1580个氨基酸之间,理论等电点(pI)在4.57~9.40,72%成员为酸性蛋白.染色体定位表明它们不均匀地分布在所有染色体上,包括14对共线性基因,可分为12个亚家族.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该家族成员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76个PaPP2C基因上游2000 bp启动子区域均含有响应激素、光和环境胁迫的元件.挑选10个基因进行qRT-PCR分析发现,PaPP2C23、PaPP2C47、PaPP2C48、PaPP2C49这4个基因在干旱(PEG)、氯化钠(NaCl)和脱落酸(ABA)胁迫下均显著上调,推测以上基因可以通过依赖脱落酸调控干旱和氯化钠胁迫;在低温(LT)条件下,PaPP2C71、PaPP2C5、PaPP2C49、PaPP2C23、PaPP2C59、PaPP2C69、PaPP2C60基因显著下调,表明它们可能在低温胁迫中起负调控作用.甜樱桃PP2C家族基因成员可在干旱、氯化钠、低温以及脱落酸等非生物逆境中发挥作用.

    甜樱桃2C类蛋白磷酸酶干旱低温顺式作用元件

    麻风树JcERF22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唐跃辉陈淑颖何文琼王涵瑾...
    2219-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AP2/ERF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克隆麻风树AP2/ERF基因JcERF22,分析其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鉴定其在调控拟南芥抗逆胁迫中的作用,为麻风树耐逆品种的培育提供依据.以麻风树为材料,利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克隆麻风树JcERF22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JcERF22基因序列,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非生物胁迫下JcERF22基因的表达模式,利用花粉浸染法构建JcERF22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并分析转基因植株在正常生长、缺磷和盐胁迫下的表型.结果显示,克隆的JcERF22基因编码区(CDS)长度为1074 bp,编码357个氨基酸.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JcERF22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在缺磷和盐胁迫条件下,麻风树叶片中JcERF22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正常条件下,过表达JcERF22基因不影响拟南芥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但增加了拟南芥的根毛长度和根毛数量;缺磷胁迫下,JcERF22过表达拟南芥叶片中的花青素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CHS、DFR、F3H、LDOX、FLS1、UF3GT)的表达量也均显著低于野生型;盐胁迫下,JcERF22过表达拟南芥的叶片白化严重,鲜重显著低于野生型,非生物胁迫相关基因(AtHKT1;1、AtP5CS1)的表达量显著低于野生型.综上,JcERF22基因在麻风树响应缺磷和盐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麻风树JcERF22基因AP2/ERF转录因子缺磷盐胁迫

    卷须猴头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潘长漭王玉珊黄秋月何建清...
    2229-2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发掘、利用西藏野生菌种资源,该研究对采自西藏农牧学院校内的一株野生菌株(JX-1)进行了分离纯化培养,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以此为试验菌株,研究该菌的适宜母种培养基以及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pH值、温度等对该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再从中选择4个较优因子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JX-1菌株为卷须猴头菌,为西藏新纪录种,其适宜母种培养基为PDA改良培养基+花生粉;该菌株菌丝生长最适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酵母膏、FeSO4、赖氨酸,最适pH值为4,最适培养温度为20℃;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配比为碳源可溶性淀粉、氮源牛肉膏、初始pH值为5、生长因子为赖氨酸.研究结果可丰富大型真菌资源,为大型真菌的发掘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卷须猴头菌新纪录种大型真菌生物学特性

    绿芦笋品种间产量及主要营养成分周年变化测定

    张旭娟周历萍俞可欣柴伟国...
    2238-2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6个绿芦笋品种在整个采收期内的生长速度、产量及不同部位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研究我国南方设施栽培模式下绿芦笋产量和主要营养成分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品种主要营养成分周年变化情况,为鉴选适宜南方种植的芦笋品种提供依据.经研究,在收获季节,JH152的生长速度略快于其他品种,且该品种的单株年产量(3220.80 g)、商品笋率(92.67%)和优质笋率(52.73%)均显著高于其他5个品种,但其嫩茎上部总黄酮和维生素C(VC)的年平均含量较低,这可能与其生长快、产量高有关.格兰德虽单株年产量较低(2294.51 g),但其嫩茎的总黄酮和VC营养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总黄酮542.9 mg·kg-1、VC 596.8 mg·kg-1).在营养品质的周年表现方面,6个绿芦笋品种的主要营养成分(总黄酮、VC和可溶性糖)因不同收获季节及嫩茎不同部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相对于品种和产量而言,不同收获季节和管理方式对芦笋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进一步阐明了芦笋营养品质的变化规律,同时也为育种家提供了培育优质、特质芦笋品种的依据.

    绿芦笋总黄酮维生素C可溶性糖产量周年表现

    辣椒CaERF70的表达特征和转录自激活活性分析

    张余金明伟任丽章毅颖...
    2247-2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AP2/ERF转录因子家族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以及逆境应答等生物学过程,对于AP2/ERF转录因子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作物抗逆性.该研究以辣椒耐盐品种SHA2022119为材料,克隆得到CaERF70,该基因cDNA全长为819 bp,编码272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30.59 ku,等电点pI为7.67.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带负电荷,属于不稳定蛋白,存在34个潜在发生磷酸化修饰的位点,为非跨膜蛋白且在细胞核中表达.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辣椒CaERF70与番茄、烟草、马铃薯的ERF聚为一类,暗示着CaERF70在茄科进化过程中非常保守.定量PCR结果显示,CaERF70基因受低温诱导、高温抑制表达.原核表达实验表明,CaE-RF70编码蛋白大小约为30 ku,与预测大小一致.转录激活活性分析表明,CaERF70具有转录激活活性.综合以上结果表明,CaERF70为AP2/ERF2转录因子,属于ERF亚组第Ⅶ亚组成员,具有转录激活活性,高温或者低温胁迫导致CaERF70表达发生显著变化,暗示着CaERF70可能在辣椒应对高温或低温胁迫过程中发挥作用.

    辣椒基因克隆转录活性原核表达非生物胁迫

    绿色木霉B3菌株的抑菌谱及其抑菌活性

    马利军武娜娜徐秉良刘佳...
    2257-2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B3菌株的抑菌谱及其抑菌作用活性,采用对峙培养与显微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测定绿色木霉B3菌株的抑菌谱和抑菌作用活性.结果表明,绿色木霉B3菌株对供试的8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效果,对丛梗孢(Monilia sp.)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菌落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0.8%和88.9%,拮抗等级为I级;对苹果链格孢菌(Alternaria mali)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弱,生长抑制率仅为48.2%,拮抗等级为Ⅲ级.对峙培养发现,绿色木霉B3菌株对丛梗孢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与病原菌竞争生长空间实现,在两菌落的接触处,病原菌菌丝出现附着、缠绕、膨大、缢缩等现象.综上,绿色木霉B3菌株对丛梗孢和灰葡萄孢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

    绿色木霉植物病原菌拮抗作用生长抑制率

    蓝藻好氧堆肥负载阿维菌素对草莓红蜘蛛的防治效果

    燕中立李永慧李玉成李伟...
    2264-2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克服阿维菌素药效时间短等缺点,选用蓝藻、酒糟分别作为阿维菌素的缓释载体和助溶剂,联合农业废弃物——羊粪、稻壳(6∶1)进行混合好氧堆肥,探究其对草莓红蜘蛛的防治效果.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配方∶阿维菌素水溶液(A)、蓝藻阿维菌素复合物(B)、酒糟阿维菌素复合物(C)、蓝藻酒糟阿维菌素复合物(D),分别在堆肥的第10、30、50天将其添加到堆肥中(相应编号为1、2、3),继续堆制至有机肥腐熟.腐熟后,将这12组有机肥用于草莓种植,评估各组对红蜘蛛的防治效果,并对基质和草莓中残留的阿维菌素、微囊藻毒素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B、D两组处理对草莓红蜘蛛的防治效果显著(P<0.05)高于未添加蓝藻的A、C两组,各处理相比,D3的防效最佳,在2023年4月7日和14日分别达到79.09%和71.07%.试验条件下,基质和草莓中残留的阿维菌素、微囊藻毒素安全风险较低.综上,利用蓝藻负载阿维菌素提高阿维菌素对草莓红蜘蛛的防治效果安全可行.

    蓝藻阿维菌素好氧堆肥红蜘蛛防治效果安全性评价

    不同杀虫剂对小贯小绿叶蝉刺探行为的影响

    乔利尤伟晨王国君智亚楠...
    2273-2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是茶园主要害虫之一,为筛选出用量少、效果好的杀虫剂来综合防控小贯小绿叶蝉,本研究选取6种单剂和6种混剂,每种单剂设置5个浓度梯度,每种混剂的每个配置比例设置3个处理浓度,采用刺吸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分析小贯小绿叶蝉的刺探行为.结果表明,单剂效果为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50 g·L-1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25 g·L-1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噻虫嗪悬浮剂.不同比例混剂的效果不同,30%噻虫嗪悬浮剂+50 g·L-1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混剂各比例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波型影响较大,30%噻虫嗪悬浮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混剂对小贯小绿叶蝉的取食波型影响较小.混剂处理后小贯小绿叶蝉的刺探次数、刺探总持续时间、E波持续时间都均低于各个单剂处理.以上结果说明,混配制剂对小贯小绿叶蝉刺探行为的影响优于单剂,可应用于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控.

    小贯小绿叶蝉刺吸电位图谱(EPG)杀虫剂刺探行为

    枸杞根腐病病原鉴定及拮抗菌筛选

    纪嵩岩邵长琪齐文康何煜晖...
    2283-2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枸杞根腐病是发生于枸杞栽植区的一种常见土传病害,由多种致病菌复合侵染引起,目前主要用化学手段进行防控.该研究旨在明确宁夏地区枸杞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筛选优良拮抗菌株.以宁夏银川植物园枸杞种植园宁杞1号枸杞患病植株根部和患病植株根际土为材料,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致病菌及拮抗根际微生物;采用离体回接试验与针刺接种试验研究病原菌对枸杞根腐病的致病作用;采用对峙法测定拮抗菌对分离得到的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及rDNA-ITS序列对致病菌和拮抗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枸杞发病根部组织中分离出的菌株主要为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茄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单隔镰孢菌(Fusarium dimerum)、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嗜石油腐皮镰孢(Fusarium petroliphilum)和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a),分离频率分别为29.5%、16.8%、13.7%、8.9%、8.9%和7.4%;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茄腐皮镰孢菌(F.solani)、单隔镰孢菌(F.dimerum)、木贼镰孢菌(F.eq-uiseti)等具有较强致病性.根际土分离到的根际微生物中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和长枝木霉(T.longibra-chiatum)对主要致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均在37%以上.

    枸杞根腐病致病性生防菌尖孢镰孢菌土曲霉长枝木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