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农业学报
浙江农业学报

陈剑平

双月刊

1004-1524

zjnyxb@126.com

0571-86404190

310021

杭州市石桥路198号

浙江农业学报/Journal 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浙江农业学报》 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省农学会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农业与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具有原创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试验报告、学术论文、述评等,涵盖农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兽医学、土壤肥料学、食品加工、农产品质量标准、农田信息、农业经济等相关领域。所设栏目有:专论、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科技简讯、文献综述与进展等。 《浙江农业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版),是国内较早实现纸质版、光盘版、网络版同步发行的学术期刊之一,被CABI,AGRIS,AGRICOLA,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GJFD)》,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等国内外10多种权威检索机构或数据库收录。曾获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奖和浙江省优秀期刊奖,入选首届浙江省期刊方阵。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9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浙江农业学报》两年影响因子达0.749,五年影响因子再创历史创新高,达到0.837(他引率为0.95),在同级区域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不包括农业大学学报)中位居第二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麦籽粒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栾海业朱琳洁李钰孟炜...
    997-10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麦籽粒形状和千粒重是决定大麦产量及用途的主要因素,挖掘相关候选基因对于提高大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242份大麦自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对粒长、粒宽和千粒重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麦籽粒大小和千粒重表型变异丰富,变异系数范围为6.65%~19.98%.粒长、粒宽与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千粒重与粒宽的相关性高于粒长的.3个性状共检测到52个相关的SNP位点,在7条染色体均有分布.通过比对分析,筛选了 6个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在7号染色体上的乙烯响应因子与粒宽、千粒重均相关,表明该基因存在一因多效的功能.研究结果为大麦产量、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

    大麦籽粒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候选基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优质粳稻产量、品质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赵黎明王亚新蒋文鑫段绍彪...
    1003-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优质粳稻光合特性、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绥粳18、垦稻12和三江6为试验材料,研究剑叶展开期喷施脱落酸(ABA)、6-苄氨基腺嘌呤(6-BA)、己酸二乙氨基乙醇酯(DA-6)、亚精胺(Spd)、3-吲哚丁酸(IBA)、3,5-二硝基水杨酸(SA)、油菜素内酯(BL)、玉米素(ZT)、三十烷醇(TRIA)、茉莉酸甲酯(MeJA)和N6-呋喃甲基腺嘌呤(KT)对水稻产量、品质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喷施BL提高了抽穗后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茎鞘物质转运能力,增加了每穗粒重、千粒重、结实率和粒叶比,两年平均增产7.61%;喷施6-BA有利于延长抽穗期至蜡熟期绿叶面积持续期,改善抽穗后光合特性,增加每穗粒数、每穗粒重、千粒重和粒叶比,两年平均增产6.40%;而喷施DA-6、ZT、ABA、Spd、IBA、SA和KT的增产效果存在品种和年份间稳定性差异.在品质上,喷施DA-6和ZT提高了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改善了稻米外观品质.综上,剑叶展开期喷施BL和6-BA有利于供试品种增产,而喷施DA-6和ZT则更有利于稳产或增产前提下提质.

    植物生长调节剂优质粳稻产量品质光合特性

    滩羊FGF5、COQ9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马丽娜田进阳王锦赵正伟...
    1015-1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滩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5)和辅酶Q9(coenzyme Q9,COQ9)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运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为提高滩羊的生长性状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前期研究中筛选出的位点采用SNP分型技术对107只滩羊进行FGF5和COQ9基因多态性检测,并与初生重、二毛期(35日龄)、6月龄和12月龄体重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与绵羊参考基因组(GCF_000298735.2_Oar_v4.0)比对,在滩羊FGF5基因上筛选出2个SNPs位点,分别为g.94540629T>G和g.94540642T>C,其中 g.94540629T>G 位点产生 TT、GT 和 GG 共 3 种基因型,g.94540642T>C 位点产生 TT、TC和CC共3种基因型;在COQ9基因上筛选出3个SNP位点,分别为g.94503480A>G、g.24807700A>G和g.24812228T>C,其中 g.94503480A>G 位点产生 AA、AG、GG 共 3 种基因型,g.24807700A>G 位点产生AA、AG、GG共3种基因型,g.24812228T>C位点产生TT、TC和CC共3种基因型.基因多态性分析表明,5个SNPs位点属于高度多态,且在滩羊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结果显示,FGF5基因g.94540642T>C位点C/T基因型12月体重显著大于其他基因型(P<0.05),COQ9基因g.24807700A>G位点GG基因型12月体重显著大于其他基因型(P<0.05),g.24812228T>C位点C/C基因型12月体重显著大于其他基因型(P<0.05),由此可知,3个SNP位点对滩羊12月龄体重有显著影响;COQ9基因g.24812228T>C和g.24807700A>G位点在滩羊群体处于强连锁不平衡,FGF5基因g.94540629T>G和g.94540642T>C位点在滩羊群体处于强连锁不平衡,COQ9基因g.94503480A>G、g.24807700A>G和g.24812228T>C位点和基因型组合A/GA/AT/T与A/GA/GT/C在出生重、6月体重和12月体重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基因型(P<0.05).FGF5和COQ9基因多态性与滩羊生长性状显著相关,FGF5和COQ9基因可作为滩羊生长性状选育的候选基因,可作为滩羊体重性状的分子标记,通过常规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来提高滩羊的选育效率.

    滩羊FGF5C0Q9基因多态性生长性状关联分析

    翘嘴鲌Runx2b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特征分析

    何昌熙郑建波马建波贾永义...
    1024-1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Runx2b基因在翘嘴鲌肌间刺骨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基于转录组数据和PCR扩增技术克隆获得了翘嘴鲌Runx2b基因全长编码序列.通过茜素红整体骨骼染色对肌间刺(IBs)形成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分期,同时采用qRT-PCR技术检测了 Runx2b基因的时空表达水平.结果显示,Runx2b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 401 bp,编码466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50.676 ku,理论等电点为9.35;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显示,翘嘴鲌Runx2b氨基酸序列与近源物种的同源性高达95%以上,且都具有高度保守的Runt和RunxI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翘嘴鲌与团头鲂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在肌间刺发育前,翘嘴鲌的主轴骨骼和附肢骨骼已经发育完全;其中,孵化后15 d,尾部肌隔中开始出现小肌间刺;孵化后30 d,翘嘴鲌幼体的肌间刺发育完全.组织表达结果显示,Runx2b基因在翘嘴鲌各组织中均有表达,鳃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肌肉.此外,Runx2b基因在翘嘴鲌幼体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模式与肌间刺骨化发生的时序保持一致,提示该基因与肌间刺骨化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以为后续无肌间刺翘嘴鲌新种质的创制和肌间刺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翘嘴鲌肌间刺Runx2b基因表达骨化

    家蚕素斑品种菁松的茶斑限性定向转育

    廖鹏飞李琼艳罗顺高刘敏...
    1032-1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在家蚕现行素斑品种菁松的幼虫发育早期进行雌雄性别鉴别,实现雌雄分养分缫差异化利用目的,用普斑限性品系云蚕7A的雌与茶斑品系Cb的雄杂交后,再分别与现行素斑品系菁松A、菁松B杂交,其后代连续数次回交素斑亲本后自交,结合分类选择进行个体和蛾区选择淘汰,将云蚕7A的普斑限性基因和Cb的茶斑基因转入现行素斑品种菁松中,定向转育得到菁A茶限和菁B茶限.结果表明:转育过程中,幼虫斑纹分化成颜色与形状易于分辨的茶斑与非茶斑2种类型,转育得到的菁A茶限和菁B茶限幼虫在3龄初期就会呈现茶斑颜色深浅明显不同的分化,能准确分辨雌雄,其虫蛹率分别为96.91%和96.40%,全茧量分别为1.62 g和1.56 g,茧层率分别为23.78%和23.26%,经济性状与其轮回亲本的差异较小,表现出健康好养、茧质优良等特性.研究结果可为创建特殊性状的育种材料、差异化利用雌雄蚕,以及降低雄蚕种繁育成本奠定基础.

    家蚕品种普斑限性素斑茶斑限性定向转育

    两株兔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鉴定及荚膜血清分型

    季权安徐翔飞鲍国连黄叶娥...
    1041-1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浙江省规模兔场主要传染病流行现状,明确其致病菌及血清型,开展了家兔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分离鉴定.调研发现,不少兔场存在以打喷嚏和鼻腔流出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呼吸道传染病,进而对浙江省家兔主产区发病严重兔场进行采样,从嵊州、宁波三家患病兔鼻腔中分离到两株病原菌,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荚膜血清分型及药敏试验.根据分离菌的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特征、特异性PCR以及荚膜血清分型PCR鉴定结果,确定两株致病菌均为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别命名为ZJNB0321和ZJSZ0322.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两分离株属于同一分支,且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处于同一分支,并拥有独立的分支.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分离株药敏特性不尽相同.研究结果为兔场合理用药及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呼吸道疾病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血清型药敏试验

    小反刍兽疫病毒非结构蛋白C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李菊毕冬琳杨晓莉杨东亮...
    1047-1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制备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非结构蛋白C单克隆抗体,根据PPRV C基因编码多肽链氨基酸序列抗原性分析,设计合成一条含20个氨基酸的抗原肽(CRSGKPRGETPGPLLPEIMQ)和一条含21个氨基酸的筛选抗原多肽(PLRAGERGLAPQAVQHRTLIK),将它们分别与钥孔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和生物素羧基蛋白(biotin carboxyl carrier protein,Biotin)交联,制备获得免疫原和筛选抗原.用免疫原肌肉注射5只8~12周龄、体重约20 g的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BALB/c雌性小鼠,第1次免疫后分别间隔7 d进行第2次免疫和第3次免疫,三免后21 d进行冲击免疫,冲击免疫后第3天采集血液分离血清,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得1只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效价为1∶312 500,2只为1∶62500.取3只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经聚乙二醇(PEG)融合制备杂交瘤细胞,通过间接ELISA筛选出26株阳性淋巴杂交瘤细胞,进一步经克隆化培养筛选出46株单克隆细胞株.通过Western blot(WB)筛选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特异性抗PPRV C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WB、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鉴定显示,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病毒反应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C蛋白在PPRV生命周期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小反刍兽疫(PPR)诊断提供了有效的诊断试剂.

    小反刍兽疫病毒非结构蛋白C杂交瘤细胞技术单克隆抗体

    萝卜SNP和InDel分子标记开发及与表型性状关联分析

    李亚东罗小波彭潇杨光乾...
    1055-1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挖掘与萝卜表型性状显著相关的分子标记,对60份萝卜的14个表型数据进行鉴定,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29个(其中12个SNP标记和17个InDel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TAS-SEL5.0软件的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GLM)对萝卜的14个表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9个分子标记的等位基因(Na)数范围在2~3个,平均为2.14个;主等位基因频率(MAF)为0.53-0.94个,平均为0.68个;每个标记的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12-0.93,平均为0.63.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范围在0.11-0.37,平均为0.32;在12个表型性状中关联到17个显著相关的分子标记位点(其中7个SNP标记和10个InDel标记)(P≤0.01),贡献率在7.24%-23.25%.

    萝卜SNPInDel聚类分析关联分析

    高温胁迫下火龙果转录组及热激蛋白响应分析

    李俊成党芸芝孙清明
    1067-1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火龙果(Selenicereus spp.)高温胁迫后基因表达变化,研究火龙果高温胁迫响应的关键基因,挖掘耐高温基因资源.本研究通过RNA-seq对25℃及40℃处理24 h的火龙果枝条进行测序,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火龙果在遭遇40℃胁迫24 h后,与25 ℃胁迫相比,枝条中有2408个基因的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基因包括165个转录因子,占基因总量的6.7%;表达量上调2-587倍或者下调2-59倍.热激蛋白(HSP)在胁迫后表达量上调尤为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中上调程度最高的10个基因均为HSP,可能具有重要的胁迫耐受作用.通过qPCR对不同胁迫时间样品该10个HSP表达量检测发现,HSP18.2,HSP21,HSP22,HSP23.5,HSP23.6在胁迫5 h后表达量即上调至50倍以上,尤其是HSP21,在胁迫5 h后表达量即上调391倍,在10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水平,上调589倍,响应速度高于其他基因.HSP的快速响应可能和火龙果的高温耐受性有关,HSP21可以作为火龙果高温胁迫的信号基因.

    火龙果高温胁迫热激蛋白转录组

    两种树龄腾冲红花油茶花梗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黄融孟庆鑫吴晓漫荀利杰...
    1076-1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腾冲红花油茶花梗为试材,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研究了 12年生(N组)和60年生(O组)树龄的腾冲红花油茶花梗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两种树龄腾冲红花油茶花梗内生真菌OTU和Alpha分析结果存在差异,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差异显著.在两种树龄腾冲红花油茶花梗中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是优势菌门(二者丰度之和>90%),但目、科水平上两组样品优势种群差异巨大,很多物种(真菌)只能分类到目水平,其中O组的煤炱目未分类科和N组银耳目未分类科占比最大.内生真菌功能预测得到11个生态共位群,未知(Unknown)占比最高,动物病原菌、植物病原菌、真菌寄生菌等与各种腐生菌组成了多功能的营养型,内生真菌中病原菌、寄生菌和腐生菌的丰度受树龄影响较大.综上所述,树龄大的腾冲红花油茶花梗中内生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增多,并且优势真菌种类、丰度和功能也发生改变,因此,利用内生真菌时树龄因素不可忽视.

    腾冲红花油茶树龄内生真菌多样性高通量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