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社会科学
浙江社会科学

俞伯灵

月刊

1004-2253

zjsk@vip.163.com

0571-87053204

310025

杭州市省府大院二号楼

浙江社会科学/Journal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发表国内外社科工作者的优秀成果,也是反映浙江社科学术研究动态的窗口。注重探讨现实中的一些重大的焦点式的理论问题,力求体现学术性、时代性和探索性的特点。自创刊以来,质量稳步上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消费需求与产业结构转型:基于中国家庭消费数据的微观经验研究

    瞿锴
    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多部门增长模型和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估计消费者的偏好特征并分析消费需求影响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逻辑.研究表明,样本期内中国消费者的收入每增加1%,农产品、工业产品和服务业产品的需求量各增加约0.51%、1.11%和1.31%.相比于服务业产品,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低偏好更为明显,这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有重要影响.反事实实验表明,1978-2018年需求侧因素(家庭消费)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贡献比例大约为80%.最后,基于理论模型,本文探讨了消费需求对中国数字产业发展的作用.

    产业结构转型消费需求收入弹性

    数字技术嵌入视角下横向垄断协议宽大制度的经济学逻辑

    许恒
    1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加剧了经营者与监管者在技术层面和信息层面上的不对称,增加了监管者在识别和查证经营者合谋实施横向垄断协议这一过程中的成本.通过构建数理模型,本文发现:横向垄断协议宽大制度通过降低卡特尔成员退出并举报卡特尔的成本,弱化了卡特尔成员继续留在卡特尔内部的动机,缓解了监管者相较于经营者的数字技术劣势,达到了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和增加社会总福利的目的.此外,基于理论分析的结果,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在数字经济相关领域中,横向垄断协议宽大制度在监管前置中可能的实施方案以及针对性的调整路径,为避免卡特尔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

    横向垄断协议宽大制度数字经济监管前置

    本刊声明

    《浙江社会科学》编辑部
    30页

    缺席审判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差异化构建与调适——以节省司法资源与追回国家资产为视角

    郑英龙路浩天
    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席审判程序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在主要功能、适用对象上存在明显竞合.同时,二者在竞合的表象后面,在适用案件范围和适用条件上呈现出弱层次性,而在程序性质和证明标准上存在本质差别.缺席审判程序是刑事对人之诉,对案件的证明标准与普通案件无异;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是对物之诉,带有强烈的民事程序属性,对案件的证明标准相对较低.二者存在的上述差异,尤其在证明标准方面的差异,为司法实践的程序选择适用提供了客观衡量基准.在具体程序选择问题上,检察机关可构建基于政策和法律的二元考量模式.此外,两种程序的竞合关系及存在的证明标准差异也使得二者具有互相转换的理论可行性.立足于当前司法实践和立法现状,可在补全各程序的必备条件后进行程序转换,这不仅可节省司法资源和追回国家资产,也有利于"一体构建追逃防逃追赃机制".基于诉审关系,两种程序转换的主体应为检察机关.

    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缺席审判程序对人之诉对物之诉证明标准程序转换

    有限责任公司"人"的特征重构——基于人合性的反思

    沈云樵
    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合性是被我国公司法理论和实务界广泛认可的有限责任公司特征."人合性"三字虽未明确入法,但是我国《公司法》在1993年制定之初即创设了相关制度,三十年来对人合性的肯定立场没有根本改变,2023年新《公司法》赓续传统,未有突破.在有限公司股东资格认定、股权转让等司法实务中,人合性已经成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影响深远.观诸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并无将有限公司列为人合性公司的立法例,而我国公司法上对人合性制度的立法论和解释论皆付诸阙如.实则,有限公司并无先验的所谓人合性特征,其应为契约性和法人实体的二合一.将来《公司法》再修订,应彻底废除有限公司人合性及其制度.

    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契约有限责任法人实体

    不同城市落户门槛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差异——基于CMDS2011和2017的分析

    叶茂鑫丁百仁
    5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11年和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结合城市层面落户门槛指标,利用多层回归模型,分别从超大、特大城市(以下简称"超、特大城市")和其他城市角度探究了城市落户门槛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通过分析,本文主要有以下三点发现.第一,整体来看,城市落户门槛会降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但在不同类型的城市间呈现差异化.第二,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政府流动人口包容度会中介超、特大城市落户门槛对其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提升性影响,但其并不能中介其他城市落户门槛对其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降低性影响.这意味着政府流动人口包容度是超、特大城市落户门槛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影响的主要机制.第三,异质性分析发现,在超、特大城市中,城市落户门槛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正向影响在非农户口以及高收入人群中更加强烈;而在其他城市中,城市落户门槛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负向影响在非农户口、高学历、精英职业和高收入人群中更弱.这说明,在不同类型的城市中,非农户口以及高社会经济地位人群的自主性都更强.

    城市落户门槛城市类型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政府流动人口包容度

    分化的接纳:中国城市社区外来居民比例与本地居民社区安全感知

    干一卿
    7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弱化城市外来居民与本地居民的群体边界是当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本研究使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城市社区中外来居民的构成比例对本地居民社区安全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社区外来居民比例的增加开始会降低本地居民的社区安全感知,随着比例的进一步增加,本地居民的社区安全感知不再继续下降,甚至出现回升趋势.分样本分析表明,上述相关关系在不同类型的社区中存在差异.本研究在中国内部迁移背景下检验了群际接触理论与群体"风险"理论的适用性,呈现了中国城市中本地居民群体有分化地接纳外来居民这一现象,强调了关注"外围"社区中本地居民与外来居民群际关系的重要性.

    中国城市社区社区外来居民比例本地居民社区安全感知差异化

    辩证法与希望的"世纪之争"——简评布洛赫的黑格尔阐释

    庄振华
    8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学界,布洛赫借助黑格尔辩证法激发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对于重振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均极有建树.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点、性质、架构、唯物论"潜力"等方面的阐释推陈出新,有助于澄清误解,展示这种辩证法的当代意义.但由于历史条件与思想眼界的限制,布洛赫对《精神现象学》各"动机"的零散把握与对《逻辑学》的人本主义式还原表明他对黑格尔的理解仍有较大局限,这决定了他的"希望哲学"的思想高度有限.将布洛赫式"希望"依次置于左翼思想传统与20世纪西方哲学的背景之下,我们会发现黑格尔辩证法仍有若干可与之"争辩"之处,值得深入发掘.

    布洛赫黑格尔辩证法总体性

    历史哲学的生成——重解卢卡奇的费希特批评

    倪逸偲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将费希特的先验哲学视为近代主体性哲学的代表,并重点批评了后者实际上导致了世界的"非理性化".从费希特本人的视角来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裂隙已经通过先验知识的再生-生产二重化机制得到克服,因而卢卡奇的这一批评并不成立.卢卡奇的费希特批评实际上受到了同时代新康德主义思想家拉斯克与路德宗神学家希尔施的强烈影响,拉斯克与希尔施都指出世界的"非理性化"问题的实质在于个体性问题,而解决个体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建构一种全新的历史哲学.从这一角度看,卢卡奇的费希特批评中所错失的维度也许蕴含着一种全新历史哲学的可能性.

    卢卡奇拉斯克希尔施费希特生产个体历史

    论自身关系——关于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思考

    王国坛郭秋晨
    106-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德国古典哲学遗产主要是指黑格尔的辩证法,但也有一条贯穿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线索,即自身关系思想.这一思想既是反映事物本质内涵的思想内容,又是一种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它是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理论及其应用的内在机理,应作为遗产加以挖掘.自身关系作为问题是在康德哲学中提出来的,其实质是如何解决物自体的不可知问题.费希特通过自我设定行动,在自我与非我之间建立了意识的自身关系,才实现了自我本质认识.谢林则以绝对自我的能动性建立了纯粹意识的自身关系,进而达到对绝对本质的直观.黑格尔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把意识的自身关系改造为概念或实体的自身关系;于是概念或实体便在自身关系的框架中以自身分化和自身扬弃、自身规定和自身否定、自身联系和自身转化等方式建立了庞大的逻辑学体系,以达到绝对理念的认识.

    自身关系德国古典哲学费希特黑格尔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