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职教通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职教通讯
职教通讯

史国栋

旬刊

1674-7747

zjtx@jstu.edu.cn

0519-86999916/5

213001

江苏省常州市中吴大道1801号

职教通讯/Journal Communic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最早创办的几家职教刊物之一,创刊20年来,《职教通讯》逐步形成了切合时代脉博,贴近职责实际,准确把握职教热点与难点,及时为职教实践提供有益指导,融理论性、报道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办刊特色,连续评为江苏省一级期刊、全国优秀职教期刊一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挑战不可能

    庄西真
    1页

    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相互赋能的认识论审思

    梁卿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相互赋能的实践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从实践来看,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一定的实践积累;从理论来看,新质生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就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来说,职业教育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不能夸大这种作用;职业教育不仅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直接服务,而且要通过发展传统生产力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两种赋能的关系上,两种赋能的价值立场是同一的,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现必须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为前提.

    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认识论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的机制、挑战与策略

    张薇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作为外部环境,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的机制是通过信息、工具、理念的输入,作用于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生态主体,进而赋能职业教育发展.然而,站在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面临着消极反应——安于现状之不变、错误或茫然反应——朦胧中求变、封闭反应——不协同求变三方面的挑战.对此,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追踪;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生态学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天津实践:主要经验、现实问题与未来展望

    李海南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市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上进行了有效探索,即政府部门努力做好顶层设计,高职院校和产学研合作单位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专业建设等方面携手合作,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但从实践看,还存在顶层设计力度不够、高职院校科教融汇水平有待提升以及专业精度亟待提高等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为更好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天津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完善顶层设计,增强政策支撑度;推进科教融汇向纵深发展;调结构提质量并重,加强专业建设;产教融合提升教师新技术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职业院校利益相关者科教融汇

    迈向由技能建构的社会——技能型社会的未来图景及其价值意蕴

    肖龙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建设"有利于技能形成的社会",到形成"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再到以技能为"中轴"迈向"由技能建构的社会",应成为我国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三大阶段性目标."由技能建构的社会"作为技能型社会的未来图景,强调以技能作为建构社会的"中轴",突出技能之于社会的形塑力量.与以文凭作为"中轴"的社会相比,"由技能建构的社会"具有以下特征:技能的个体性与多维性,指引着社会关注人人出彩;技能在社会融入与流动、社会交往与团结、劳动权益与保障方面的公共品色彩,增强了社会的公平包容性;技能蕴含的创新潜能,拓展了创新群体、打通了创新链条,更大程度上激发了社会的创新活力.以技能为"中轴"勾画技能型社会的未来图景,有助于提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信心,锚定技能型社会的建设方向.

    技能社会技能型社会文凭社会未来图景价值意蕴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高素质农民培养:基于梁漱溟与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比较及启示

    谢路唐金武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漱溟与晏阳初作为近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典型代表,为农民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与践行措施,但两者在农民教育推进上有本质的区别.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主要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社会本位教育与古法改革式教育;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则主要以西方文化为参考,注重以人为本教育与西方现代式教育.通过比较梁漱溟与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分析两者在农民教育方面的异同,可以为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高素质农民培养提供现实启示:重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坚持知识与技能教育并举,打造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

    乡村振兴高素质农民梁漱溟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

    专业建设何以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方向、难点与突破

    郭偌伶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具有跨界性、实践性、职业性特征.专业建设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目前,专业建设还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耦合度低、专业发展与岗位(群)标准适配度低、专业评价与职业要求关联度低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解决措施:基于跨界性特征,精准匹配产业需求推进专业设置与调整;抓牢实践性特征,精准匹配岗位(群)标准推进专业发展;根据职业性特征,精准匹配职业要求推进专业评价.

    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专业建设

    工匠精神如何融入专业教学: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策略

    庄雯宇马欣悦马建富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重要的类型教育,承担着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质量的职业人才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在职业院校中受到广泛重视.通过分析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发现:教师对工匠精神认知不足;教师缺乏工匠精神植入能力;工匠精神的融入缺乏专业特色;校企文化对接不畅.据此,提出:建树工匠精神培育理念,专业课教学全面全程嵌融工匠精神;提升课程专业教学育人能力,教学目标与评价紧密融合工匠精神;促进校企文化融合,专业学习全程渗透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专业教学融合育人

    高职院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探索及其路径优化

    彭薇粟荔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助力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力举措.高职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上具有独特优势,并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定制+协同""学历+技能""校园+田园""中职+高职"等培养模式,同时也面临着政策制度缺位导致参与力度不大、培训供需错位导致培养效能不足、主体协同不畅导致培养效果欠佳等育人困境.基于此,尝试从四个方面优化高职院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路径:建章立制,健全高职院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制度体系;供需对接,完善高职院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体系;多元协同,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多方联动机制;产教融合,创新高职院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育人途径.

    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实践模式路径优化

    教育家型职教教师培育:教育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分析——基于角色理论的视角

    马宽斌韩松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教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现代化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教育家型职教教师.教育家型职教教师的培育符合大众对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时代诉求,也有助于职教教师、职业院校和职校学生的未来发展.在角色理论视角下,当前我国教育家型职教教师培育过程存在"角色定位失焦""角色塑造迷航"和"角色认知冲突"等现实困境.针对上述问题,要从明确角色发展定位、提高角色培训质量和规范角色评价等维度出发,并以此为逻辑基础,加速培育符合时代发展和大众期待的教育家型职教教师.

    职教教师教育家型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