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宗教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宗教学研究
宗教学研究

卿希泰

季刊

1006-1312

zongjiaolll@163.com

028-85412221

610064

成都市望江路29号

宗教学研究/Journal Religious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宗教学专业学术性期刊。内容以中国道教研究为主,兼及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中国民族民间宗教及其他宗教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见薛道光宗派碑与明清全真教宗派问题再考察

    秦国帅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重修白云洞众祖仙派记》为目前所知最早载有全真七子宗派名称及派诗的资料.除七真宗派外,该资料还载有一个"薛祖师宗派"及其派诗,此宗派及派诗屡次出现于其他史料当中.通过对薛道光祖师及其派诗的分析可以发现,该派与"宾州高尚祖师仙派"事实上为同一个宗派,却使用了不同的宗派名称.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就明代全真教的整体发展状况而言,使用派诗师徒相传的全真岔派事实上早已存在,但在宗派名称问题上却彼此龃龉,虽大体上遵循使用祖师名讳或法号命名道派的原则,但却难言有何统一性.清初王常月的"龙门中兴"改变了这样一种状况,其所确立的全真传戒制度再次将全真教内部不同宗派聚集到一起,到闵一得重述、编纂龙门派文献资料时,宗派名称及派诗已经成为鉴别全真道士真伪的重要标志.

    全真教宗派问题薛道光宗派龙门中兴

    九星焕明:六朝道教上清经派的北斗信仰

    施秦生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朝道教上清经派继承了汉晋以来道教的北斗信仰,但与早期道教只是笼统地提及"北斗"或尚"七星"之说不同,上清经派推重北斗九星说,极有可能发明了"七星—辅、弼"之九星体系,且尤为崇拜常隐不见的辅、弼二星.基于此"九星"观念,上清经派将北斗信仰进一步仙道化,其融摄纬书、星占书乃至汉译佛经的思想资源,对北斗之天学、神学内涵有独到的阐说,更创造出"九星太精""九皇夫人""九晨华君""太阴九妃""玉皇九君""七曜七童子"等北斗神格及相关修道法,构筑起庞杂而丰富的北斗九星神学体系,从而奠定了道教北斗信仰的理论之基.

    上清经派北斗信仰九星九皇輔弼二星

    杨吴、南唐时期的木屋与道教的重生仪式

    刘喆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考古发现的五代十国杨吴、南唐时期的木屋与道教文化有关,是反映早期送魂度桥仪式的珍贵实物资料.木屋旁发现的陪葬人俑可能代指护持亡魂度桥升天的金童玉女等接引仙众,马俑可能代指沟通天界的"金马驿传".木屋墓葬的整体布置恰好构成了由藏尸、炼形、度桥、飞升等环节组成的重生仪式,墓葬成为过渡与再生的场所.亡魂度桥飞升的重生仪式受到道教神仙信仰的影响,反映了时人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长生的渴望.

    道教木屋送魂度桥重生

    唐宋元汉地三元将军形象及流变考述

    罗天禹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元将军为唐宏、葛雍、周武三尊道教神的合称.他们最早在唐代作为护法神出现在道教典籍中.宋仁宗晚年制造其忠于自己并护驾的故事,将其封为真君,作为其仁君形象受上天认可的佐证.南宋道教东华派将"三元真君"名号附会于唐葛周三真君上.同期浙江士民在其传说中加入了济护本地的有关成分,三元将军由此进入民间.元初,在新兴的全真教主导下,吴客三真君进入泰山神系.并且随着其以泰山为源头进入北方民间,他们的传说加入了许多山东、泰山相关的片段.三元将军故事就此成型.

    三元将军三元真君吴客三真君泰山信仰

    论宋元道教黄箓斋坛中六幕的形成

    孙瑞雪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教黄箓斋坛往往设有六幕位,用来供奉玄师、五帝、天师、三官、三师、监斋等神灵和祖师.从现存的道教科仪文献来看,六幕的设置虽托始于唐末五代杜光庭,但通过对六幕神位的排序、仪式、文书的详细考察,可以看出黄箓斋坛六幕的设置应是南宋时期才形成的,并逐渐成为后世黄箓斋坛中固定的设置.

    黄箓斋宋元道教六幕

    宗派、制度与仪式:白玉蟾的禅宗文体书写

    戚昊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玉蟾对禅宗文体加以改造或重塑,以适用于道教情感理念的表达.这些文体基本都具有现实的宗教应用功能,如以祖师赞来建构宗派谱系、调和与天师道的关系;以疏文来募化集资、兴修宫观、购置度牒,延请高道出山住持;以升堂文、普说文、禅偈等演法文体,来接引学人,阐明教义;又将禅宗下火文等仪式文体纳入道教体系,与自身的宗教传统强行扭合,表现出对禅门仪式的融汇与模仿.同时在具体书写中引入道教话语,使这些文体多呈现为禅、道汇通的独特面貌.白玉蟾对禅宗文体的移植,上承初祖张伯端,下启再传弟子李道纯、三传弟子苗太素,最终构成金丹南宗在禅宗文体书写上的一条完整脉络.与同时代的北宗相比,显示出南宗在教义上的别样理解与表达.

    白玉蟾禅宗文体禅偈书写金丹南宗

    嘉靖《齐云山志》纂者、刊刻时间及相关问题考述

    钟晓君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随着齐云山道教地位的不断抬升,其山志编修亦随之展开.今珍藏于南京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院之嘉靖《齐云山志》当为现存最早之《齐云山志》.然而,学界对嘉靖《齐云山志》的纂修者、椠刻时间向来聚讼不已,与之相应,在明代《齐云山志》的编修情况、版本等问题上亦存在着诸多争论.通过与谱牒、方志、石刻等资料比勘可知,嘉靖《齐云山志》是徽州府生员王寅应齐云山提点汪曦和、道纪汪尚相、道会陈銮相之请,并于嘉靖三十四年下半年奉该府知府朱有孚之命编修,同年主体内容完成,大概于嘉靖四十年由歙人子和刊刻行世.而同是嘉靖年间,休宁县县丞方万有亦曾纂修《齐云山志》,只是该志未付诸剞劂,且其编修时间、纂者、著录内容等均与王寅《齐云山志》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实为同名异本.

    嘉靖《齐云山志》徽州王寅方万有

    清末成都二仙庵住持张永亮交游与修道考

    丁常春刘克纯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永亮是清末成都二仙庵住持.他与四川省内外的各级官员、士绅交游,亦与省内外的高僧交游.在与之交往的官员、士绅和高僧眼中,张永亮是一位得道的高道兼诗人.在友人眼里,他是一位"活神仙".可见清末四川全真道没有被社会上层人士所疏远,其社会形象没有败坏.张永亮自幼年出家一直坚持全真道徒修道实践,即云游访道、内丹修炼,虽没有撰写内丹学专著,但内丹修炼工夫却不逊色于前人.

    二仙庵全真道张永亮

    从"噀酒灭火"看佛道的争衡与融合

    李贺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噀酒灭火"可谓远程灭火之法术,最初是方士的一种本领,葛洪在《神仙传》中将此本领赋予了栾巴等人,此后"噀酒灭火"似乎成了道士的专属技能.而佛教传入中土后,高僧亦有此类似法术,不容道士专美.隋唐以后,此故事模式在仙话、僧传甚至神魔小说中不断被套用、改编,佛、道门户之见已被消泯良多.由"噀酒灭火"故事的发展演变,我们亦能窥探出本土的巫术、道教以及外来佛教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相互争锋、借鉴以及吸收、融合之趋势.以今日科学视角来看,"噀酒灭火"当是虚构之事,其背后却有一定的历史逻辑和情感表达.

    噀酒灭火方术道教佛教

    理雅各英译《太上感应篇》研究

    潘琳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东方圣书》的一部分,19世纪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太上感应篇》英译本曾深远地影响了西方世界对于道教的认识.通过对这一译本及他的相关著作、文章、手稿等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理雅各首要的关注点在于中国道教思想中"报应说"的转变问题.他认为《太上感应篇》中所反映的早期道教"报应说"与儒家更为接近,不关注死后惩罚;而《玉历钞传》则是佛教传入后受到佛教"地狱说"影响的产物,并进而影响了中国民众.同时从理雅各所用底本、译文和注释来看,理雅各译本具有明显的伦理化倾向,并且受到了清代道教"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

    理雅各《太上感应篇》《玉历钞传》报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