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汪俊昌

季刊

1672-2795

zjysxb@126.com

0571-87150166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18号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CSSCI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科学、求实、创新的态度办刊,促进艺术科研发展,展示艺术教育成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服务。本刊关注艺术领域的新观点、新艺术形式,对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态加以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解码《新龙门客栈》:与时代共振、与传统共鸣、与青年共情——在2024年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茅威涛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火爆出圈无疑是 2023 年浙江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中一张较为出色的成绩单.《新龙门客栈》只是更进一步的开始,我们期待它能够成为开启年轻人认识传统戏剧、走进传统戏剧的一个窗口,让更多的优秀剧种为年轻人所熟知并由此而热爱.

    《新龙门客栈》环境式越剧解码

    越剧《新龙门客栈》:传统戏曲当代化的路径探索

    张纯瑜叶志良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式国风"越剧《新龙门客栈》自上演以来获得巨大的市场成功.《新龙门客栈》通过打造"环境式"演艺空间、重塑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关系,营造出极致的戏剧现场感和新奇的观剧体验,完成了对"鲜活"戏剧传统的继承与当代化重建;通过极富实验性的舞美设计与舞台调度营造富有张力的诗意戏剧氛围,将戏剧叙事重点由情节转向情境,在戏曲作品中建构兼容传统与现代的戏剧体验;作品精准抓住越剧美学擅长与当下年轻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审美偏好的契合点,在坚守和张扬自身根本性美学面貌前提下,使越剧艺术的"流量"有了转化为"留量"的可能,为传统戏曲当代化及未来发展贡献了一次颇具借鉴意义的路径探索.

    《新龙门客栈》越剧当代化戏剧现场传播

    "越剧《新龙门客栈》热"背后的"冷思考"

    王姝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剧《新龙门客栈》的主体观众由年轻人并且是从未接触过传统戏曲的年轻人构成,"越剧《新龙门客栈》热"已经成为传统戏曲复兴的标志级现象.越剧《新龙门客栈》在艺术与传播之间落差现象的本质,其实是娱乐与教化的矛盾.越剧《新龙门客栈》的重返市场、重归娱乐,又引发了人们对戏曲变革的多种争论.

    《新龙门客栈》"越剧《新龙门客栈》热"冷思考

    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从情感表达、本体博弈到粉丝效应的破圈思考

    马潇婧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百越文创、一台好戏联合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温州越剧院创排的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不仅突破了传统演出市场困境,持续获得高票房、高评价,借助青春化的演绎和偏写实化的表演手法,越剧成功打造了全新的"偶像"形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实现了破圈传播.创作者试图在一种与观众的平等对话的整体创作中,跳脱出对于性别想象本身的局限,表达出了一种对于情感观照和视觉快感的并行需求,即高度的青春话语中所蕴含的强烈的共同体情感观照和舞台视觉特效与身体经验营造的沉浸式快感体验.围绕在其中的则必然是越剧本体的博弈,这既彰显了一种现代化剧场演出的自卑焦虑,也提供了一种突破窠臼的可能性.

    女子越剧越剧表演情感空间青春化《新龙门客栈》

    聚焦传统戏曲"年轻态"——由越剧《新龙门客栈》"出圈"说开去

    高盼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剧《新龙门客栈》能够成功"出圈",与团队持续的探索创新、精准的观演定位、新颖的舞台形式、扎实的技艺功底均不无关联.透过该剧的破局出圈和种种热议,足见戏曲创新及"圈粉"年轻人的重要性.新时代呼唤新的艺术表达,新时代戏曲应主动求变、提质升级,从受众需求反推创作方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龙门客栈》新时代戏曲文化需求

    变革发展,传承创新——新中国70年福建戏曲发展回顾

    王汉民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70 年的戏曲发展史是一部在探索中发展的戏曲史.从"推陈出新"到全盘否定,再到全面弘扬,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传统戏曲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新中国福建戏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包括戏曲观念、管理体制和生产方式的转变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期待戏曲艺术继续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思想内涵的作品,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新中国70福建戏曲变革创新

    简论黄梅戏《槐花谣》中张辉的表演

    邵敏宋彤彤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辉在《槐花谣》中的表演,贴近角色,富于感染力,成功塑造了郑守仁这个反派人物.这是他个人现代戏表演艺术的突破,也为其他戏曲演员做出了榜样.张辉的表演层次清晰、立体;"四功五法"运用娴熟,富于创新;对情感的处理细腻、准确.其表演熟练把握角色定位,有效推进情节,实现讴歌老区人民为革命无私奉献的创作目标.

    《槐花谣》张辉表演反派人物

    从《红鬃烈马》到《王宝川》——中国传统爱情观在改译中的流变

    吴楠吕世生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熊式一创作的英文话剧剧本《王宝川》,相较于原剧中国古典戏曲剧本《红鬃烈马》,作者对剧中爱情观的呈现做了改动.通过探讨熊式一对几位主要角色形象塑造的改变来展现爱情观的改变,并阐释如此变动的深层原因,以期为中国戏曲"走出去"有所启迪.

    中国古典戏曲熊式一《王宝川》爱情观中国文化"走出去"

    在死亡与野蛮之间:《最后的尼安德特人》与"人"的审美重构

    李光柱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电影《最后的尼安德特人》通过对尼安德特人消失之谜的探寻和审美重构,拷问现代人的处境.在一个以疫病、死亡与野蛮为象征化情境,以离乡—返乡、死亡—重生为基本叙事框架的故事中,讲述了男女主人公的行动和抉择,促使"现代人"(尤其是"西方人",以及广义上的人类)返本还源,回到他们的故乡——尼安德特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跟随他们迁徙的脚步重新思考这样一个主题:人何以为人?影片在结构和主题上可以看作是对俄耳甫斯神话、《圣经》故事、柏拉图"洞喻"以及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戏拟,当影片最终完成了对尼安德特人命运的美学拯救,它留给现代观众的,是对人之为人的无尽思考.

    《最后的尼安德特人》审美重构俄耳甫斯哈姆雷特

    "刺点"与焦虑:清末摄影中"辫子"的视觉现代性

    刘奡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中国人辫子的含义被挪用篡改,成为西方观看中国、中国人自观的符号,进而催生国内剪辫运动.这场里程碑式的运动标志着中国由旧而新,自传统走向现代.在此过程中,辫子的内涵得到进一步延伸,它不止成为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形象的"刺点",亦成为中国个体焦虑的催化剂.最终,随剪辫运动的落幕,照片中的"辫子"完成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使命,成为世界近现代视觉图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照片辫子刺点焦虑视觉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