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汪俊昌

季刊

1672-2795

zjysxb@126.com

0571-87150166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18号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CSSCI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科学、求实、创新的态度办刊,促进艺术科研发展,展示艺术教育成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服务。本刊关注艺术领域的新观点、新艺术形式,对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态加以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换位的美学——"蓝白红三部曲"之《白》的空间、叙事与身份政治

    陈芊含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蓝白红三部曲"之《白》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的"蓝白红三部曲"中涉及时代发展与政治话题最多的一部."蓝白红三部曲"之《白》从电影的空间与叙事结构,到内在自我的身份政治都包含了换位的美学.基耶斯洛夫斯基将对个体与集体的身份政治的问题的探讨置于"换位"之下,揭露了爱如何消弭政治身份的隔阂,让个体与集体的命运在死亡后重获新生.

    "蓝白红三部曲"之《白》基耶斯洛夫斯基换位身份政治

    论刀郎作品《罗刹海市》的文艺互文与内涵增殖

    傅守祥彭家琦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刀郎音乐作品《罗刹海市》借用清代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中的讽刺名篇《罗刹海市》,用音乐形式演绎人世间美丑不分、善恶颠倒的荒诞景象,其多重隐喻引发中外歌迷、网友和时尚人士的连锁性解读和嘲讽性联想,包括网友自发为刀郎"复仇"的"民间正义".其实,音乐超文本《罗刹海市》除了取材自《聊斋志异》,还与众多中华优秀传统经典灵魂相通,在互文语境下实现了审美意蕴、思想品质的深度融通,也为当代流行音乐如何汲取中华美学精神探索了新路径.音乐超文本《罗刹海市》围绕跨越古今的"共情"量度,以引经据典、嬉笑怒骂之笔描绘诸多荒诞世事,是当代艺术交织人类相通情感进行审美传达与理性思考的传奇篇章;它将流行音乐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紧密链接,并有意识地引导广大民众对话语权掌控下的自我迷失、权力滥用等"人类根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用音乐展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思考和批判.

    《罗刹海市》刀郎流行音乐内涵增殖文明融通

    论大型民族管弦乐《沂蒙史诗》的艺术特征与当代价值

    张志阳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沂蒙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于沂蒙老区所凝聚成的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史诗》以"沂蒙精神"为核心主题,采用民族管弦乐套曲的形式,通过创新性的题材组织、人民性的内容表达和民族性的音响呈现,全方位诠释了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同时为新时代背景下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参照.

    沂蒙精神《沂蒙史诗》艺术特征当代价值

    中爪哇佳美兰乐器"列巴布"之"前世今生"——历史使然的多元音乐文化融合

    李欣阳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国内外学界对中爪哇佳美兰乐器之一列巴布关注和研究较少.列巴布与阿拉伯乐器拉巴卜之间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其在印尼的演变正是阿拉伯、印度、印尼-爪哇三种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列巴布在乐器本体、乐音体系、音乐形态和审美观念、演奏思维等方面均体现出了文化多元性特征.列巴布是中爪哇佳美兰乐队中唯一的弓弦乐器,拥有领导性的功能与地位,而关于"和谐"和"等级"的中爪哇社会文化观念和哲学思想显然对列巴布的"领导"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其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文化象征意义.

    列巴布拉巴卜中爪哇佳美兰多元文化融合

    文化自信视域下舞剧人物赏析对提升青少年历史认知的影响——以《李白》《杜甫》为例

    刘青飞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自信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对青少年群体而言,培养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舞剧作为一种集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传播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以《李白》和《杜甫》两部经典舞剧为例,从舞剧中人物形象的叙事构成、塑造手法以及个性化形象建构来具体剖析舞剧人物形象对青少年提升历史认知的影响,传递给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的信念,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守住文化根脉,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舞剧人物形象舞蹈教育历史认知

    晋姜鼎"铸前作铭"的制作与书手身份蠡测

    贺思谦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晋姜鼎是春秋时期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鼎,其铭文的铸造技术继承了西周晚期长篇铭文的传统工艺特点.晋姜鼎铭文,可能采用"铸前作铭"的制作形式铸造成文.这一过程涉及草拟铭文底稿、制范、刻画、翻范、浇铸、打磨等复杂的工艺程序.铭文底稿通常由专业的书手或书写史官负责草拟,并在泥模上绘制;随后由铸刻工匠依据铭文底稿精细刻画铭文.负责草拟晋姜鼎铭文的书手,隶属于晋国的官方机构直接管理,他们的职责与身份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铸前作铭铭文范铭文底稿书手

    晚清至"五四"时期新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特点研究

    刘雪姣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以降,随着西方印刷技术和设计理念被引入国内,书籍封面的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对于书籍封面的功能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印刷技术的革新使封面设计孕育出更多的可能性,过去受限于技术条件的窘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外来文化带来的理念创新,打破了长期形成的思维固化,给文学类书籍的封面设计带来了"春天".自此开始,书籍装帧中涉及到的开本、衬扉、版式、插图、纸张的运用以及装订方式的选择等方面的特点逐渐呈现出科学化、现代化、多样化的特点."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现代文学书籍封面的思想传达功能也逐渐引起设计者以及作家、读者的注意.

    清末民初新文学书籍封面设计新文化运动

    文旅融合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探究

    陈佳妮
    116-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授课,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在文旅大融合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已成为高校文化和旅游人才高质量培养的有效载体.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表演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开发特色化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推动校企互聘师资队伍建设等方法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果.

    文旅融合舞蹈表演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企

    论艺术通感与音乐审美

    陈辉陈晨星
    12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感是指人在感知某一特定对象时,某种感官获得另一种感官的感觉.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它是以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形式刺激人的听觉器官,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可以互通有无、彼此相生.在艺术审美活动中,通感现象无处不在,其中最明显、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的通感.通感好比"桥梁"一样,使各种不同艺术之间有了互相沟通、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理解的可能.

    艺术通感音乐审美同构联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基于浙江省118名传承人调研数据

    苏晓萍顾佳滨
    127-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非遗传承人得以延续和发展,保护非遗传承人与保护非遗项目同等重要.当前,非遗传承中存在三大问题:部分非遗项目后继乏人,传承危机严峻;非遗项目经济价值不明显,传承经费紧缺;政府重视非遗,但解决实际困难效果不佳.需要非遗传承人、政府、高校、媒体、企业、志愿者等多方合力才能破解难题:一是建立传承人储备制度,培育非遗后备人才;二是创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助力非遗活态传承;三是构建多维度保护体系,提升保护成效.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现状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