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医学
浙江省医学会
浙江医学

浙江省医学会

李兰娟

半月刊

1006-2785

85109568@163.com

0571-87567843

310003

浙江省杭州市武林广场浙江省科协大楼十一楼

浙江医学/Journal Zhejiang Medical JournalCSTPCD
查看更多>>《浙江医学》的办刊宗旨为: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卫生工作四大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繁荣和发展我省医学科学事业服务,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报道内容以临床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兼顾基础研究和卫生防疫,重点反映浙江省医疗卫生科研水平和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肝细胞癌双硫死亡相关lncRNA预后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舒中义韦君亮尹思能
    897-902,后插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构建肝细胞癌(HCC)的双硫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DRlncRNA)预后模型.方法 从TCGA中下载377例HCC患者样本转录组数据和临床资料(包括374个HCC组织和50个癌旁组织),通过对双硫死亡相关基因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DRlncRNA.将筛选到的343例样本按1∶1随机分为训练集(172例)和验证集(171例).在训练集中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DRlncRNA预后模型,计算风险评分,按照风险评分的中位值分为高、低风险组;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绘制ROC曲线评估预后模型的效能.在验证集和整个队列中重复验证.分析高、低风险组间免疫特征的差异.结果 Pearson相关性分析共筛选到185个DRlncRNA,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6个DRlncRNA并构建模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3个队列中的高风险组患者总生存率均显著低于低风险组(均P<0.05).ROC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训练集HCC患者1、3和5年生存期的AUC分别为0.806、0.794、0.694,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效能;验证集和整个队列中也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免疫细胞及功能在高、低风险组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 基于6个DRlncRNA构建的预后模型可有效预测HCC患者预后,风险评分高是HCC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肝细胞癌双硫死亡长链非编码RNA预后

    序贯使用VEGF及EPC在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慎华平蔡炜龙黄洋曹国良...
    903-907,后插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序贯使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在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的作用.方法 取8只健康Wistar大鼠进行骨髓EPC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取28只健康Wistar大鼠建立肝脏IRI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VEGF+EPC组、VEGF组、EPC组及手术对照组,每组各7只;经肠系膜静脉属支注射药物:VEGF+EPC组序贯注射重组大鼠VEGF因子及EPC细胞悬液,VEGF组注射重组大鼠VEGF因子和PBS液,EPC组注射PBS液和EPC细胞悬液,手术对照组仅注射PBS液.比较4组大鼠1周存活率、肝功能、血液VEGF水平、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及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贴壁细胞CD133、CD3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率分别为90.51%、93.23%及93.41%,说明成功分离出骨髓EPC细胞.各组大鼠1周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VEGF+EPC组大鼠ALT、乳酸脱氢酶(LDH)、TBil水平显著低于VEGF组和EPC组(均P<0.01);VEGF水平显著高于VEGF组和EPC组(均P<0.01);肝组织病理检查见VEGF+EPC组肝细胞轻度水肿,肝索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炎性细胞聚集、肝细胞坏死等病理改变;肝组织中MPO水平显著低于VEGF组和EPC组(均P<0.01).结论 对肝脏IRI大鼠序贯使用VEGF及EPC,虽不能提高大鼠存活率,但能改善大鼠肝功能,减轻肝脏组织炎症,对肝脏IRI的治疗有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祖细胞序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基于肝脏病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抗病毒治疗适应证探讨

    徐翔倪佳丽秦旨文郑齐...
    908-912,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脏炎症及纤维化进展的危险因素,为年龄<30岁CHB患者决策是否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21年10月浙江树人大学树兰国际医学院附属树兰(杭州)医院收治的285例未行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记录肝脏穿刺病理结果、血液学指标及其他临床资料.根据炎症程度(G)、纤维化程度(S)分期(合称GS分期)分组,G≤1和S≤1患者纳为A组(123例),G>1和(或)S>1患者纳为B组(162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液学指标及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HB患者GS分期进展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相关风险因素对CHB患者肝脏GS分期进展的诊断效能.结果 降低ALT阈值后ALT诊断肝脏GS分期进展的灵敏度升高,而特异度下降.两组年龄、WBC、PLT、白蛋白、ALT、AST、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DBil、PT、国际标准化比值、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基于ALT、AST、PLT和患者年龄的纤维化指数(FIB-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DBil、HA、ⅣC是CHB患者肝脏GS分期进展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HA、ⅣC诊断肝脏GS分期进展的AUC分别为0.616、0.655,白蛋白和DBil诊断肝脏GS分期进展的AUC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降低ALT阈值可提高诊断肝脏GS分期进展的灵敏度;对年龄<30岁CHB患者定期监测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凝血功能等血液学指标,可有效评估其肝脏GS分期进展,有助于及时开启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穿刺肝脏病理危险因素适应证

    预后营养指数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李蕾蒋文婷李园园刘端娇...
    913-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预后营养指数(PNI)的动态变化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且行胃癌根治术的17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确定术前PNI(PNI1)和术后PNI(PNI2)的最佳截断值,并依次分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分组间的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PNI1最佳截断值48.95,PNI2最佳截断值46.85.根据最佳截断值分 A组(PNI1>48.95且 PNI2>46.85)、B 组[B1 组(PNI1≤48.95且 PNI2>46.85)和 B2 组(PNI1>48.95 且 PNI2≤46.85)]和 C组(PNI1 ≤48.95且PNI2≤46.85).3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2.2%、39.6%、7.2%,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9%、60.2%、32.0%.Cox多因素分析显示,PNI是评估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联合术前和术后PNI构建PNI评分系统预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具有更高的效能,可为临床治疗胃癌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预后营养指数动态变化胃癌预后

    蕲蛇醇提液治疗大鼠骨关节炎的药效及作用机制

    程佩玲严波杜文喜鲍荣华...
    920-925,后插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蕲蛇醇提液治疗大鼠骨关节炎(OA)的药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蕲蛇醇提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均采用碘乙酸(MIA)关节腔注射法建立OA疼痛模型.造模7 d后,蕲蛇醇提组大鼠膝关节腔注射0.2 mL蕲蛇醇提液(0.6 g/kg),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1周1次,连续4周.于给药前和给药4周后测量大鼠机械痛和热痛阈值,通过疼痛行为学评估、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分析、Tunel原位末端凋亡染色和Western blot,评价蕲蛇醇提液对OA大鼠的体内疗效,探索其潜在的作用机制.结果 相比正常组,模型组大鼠关节组织表现出软骨退变、软骨细胞数量减少、胶原蛋白大量破坏、基质紊乱的病理状态.相比模型组,蕲蛇醇提液组大鼠病理状态改善,机械痛和热痛的痛阈值显著回升(P<0.01),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协会(OARSI)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蕲蛇醇提组大鼠关节中Ⅱ型胶原(CoI2)阳性率升高,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阳性率降低.Tunel检测结果表明,蕲蛇醇提组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蕲蛇醇提组MMP-13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及磷酸化p65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 蕲蛇醇提液通过调控PARP/NF-κB通路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软骨代谢平衡,缓解关节疼痛,修复软骨损伤.

    蕲蛇醇提液骨性关节炎作用机制

    NGAL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诊断效能分析

    应芙蓉金宣辰曾靖陈宇轩...
    926-931,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肝脏组织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NAFLD患者234例(NAFLD组),其中NASH患者126例(NASH组)和单纯的肝脂肪变性(NAFL)患者108例(NAFL组).另择同期本院10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NASH组、NAFL组及对照组血清NGAL水平;分析NAFLD组患者血清NGAL水平与肝脏组织病理特征的相关性、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清NGAL水平对NASH的诊断效能.结果 NASH组和NAFL组的血清NGA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NASH组又高于NAFL组(P<0.05).NASH组患者肝脏组织在脂肪变性、气球样变、小叶内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方面与NAF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无论是NASH组患者还是NAFL组患者,血清NGAL水平与肝脏组织脂肪变性评分、气球样改变评分、小叶内炎症评分、纤维化分级和NAFLD活动度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5).高血清NGAL水平是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NGAL水平诊断NASH的AUC为0.998,特异度为1.000,灵敏度为0.960,最佳截断值为49.23 g/mL,血清NGAL水平对NASH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论 NAFLD患者血清NGAL表达上调,且进展至NASH的患者血清NGAL水平更高,其对NASH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炎症脂肪变性

    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阴性相关因素及预后价值分析

    蔡李芬朱晓萍
    93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AC)后腋窝淋巴结阴性的相关因素及预后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接受NAC并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179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NAC后腋窝淋巴结状态分为阴性组(74例)和阳性组(10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NAC后腋窝淋巴结阴性的影响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探讨NAC后腋窝淋巴结状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BMI、月经状态、初始肿块最大径、肿块位置、病理类型、孕激素受体状态、ki-67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和化疗方案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始腋窝淋巴结阴性(P<0.001)、雌激素受体(ER)阴性(P=0.027)、NAC后乳房病理学完全缓解(pCR)(P<0.001)是NAC后腋窝淋巴结阴性的独立影响因素.阴性组较阳性组有更高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84.2%和67.5%,P<0.01)和5年总生存率(93.7%和77.7%,P<0.01).结论 初始腋窝淋巴结阴性、ER阴性、NAC后乳房pCR的患者,其NAC后腋窝淋巴结阴性可能性高,提示可采用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来评估腋窝状态.NAC后腋窝淋巴结状态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腋窝淋巴结阴性预后

    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血清和胎盘中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与绒毛膜羊膜炎的相关性研究

    袁里朝汤旭妮范徐妃徐浩...
    938-942,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患者血清和胎盘中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及炎症介质TNF-α、IL-1β与绒毛膜羊膜炎(CA)的相关性,为疾病早期诊断提供敏感性标志物.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9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PPROM患者,平均孕周为(34.5±2.3)周.根据胎盘病理检查结果分为CA组40例和无CA组44例,并选择同期年龄和孕周匹配的正常妊娠者40例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产前孕妇血清sTREM-1、TNF-α和IL-1β水平,检查血液WBC、粒细胞百分比、CRP和降钙素原(PCT),Western blot法检测产后胎盘中sTREM-1、TNF-α和IL-1β蛋白相对表达量.分析血清和胎盘中各项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sTREM-1诊断PPROM和CA的效能.结果 CA组血清sTREM-1、TNF-α、IL-1β、CRP和PCT水平均显著高于无CA组和对照组,无CA组sTREM-1、TNF-α和IL-1β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CA组胎盘sTREM-1、TNF-α和IL-1β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无CA组(均P<0.05).胎盘sTREM-1、TNF-α、IL-1β蛋白相对表达量与血清sTREM-1、TNF-α、IL-1β水平均两两呈正相关(均P<0.001).血清sTREM-1、TNF-α 和 IL-1β 诊断 PPROM 的 AUC 分别为 0.916、0.785 和 0.815(均P<0.05);血清 sTREM-1 诊断 CA 的 AUC 为0.935(P<0.05).结论 PPROM患者血清sTREM-1升高可作为疾病诊断和CA评估的重要血清生化标志物.

    未足月胎膜早破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NF-αIL-1β绒毛膜羊膜炎

    IKBKE、YAP1和TEAD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舒莉珊赵洋吴宁琪刘梦梦...
    943-949,后插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激酶亚基ε的抑制剂(IKBKE)、Yes相关蛋白1(YAP1)和转录增强结构域转录因子2(TEAD2)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142例CRC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IKBKE、YAP1和TEAD2的表达情况.分析3种蛋白在CRC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蛋白阳性率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这些蛋白不同表达情况患者的生存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CRC组织中IKBKE、YAP1和TEAD2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65.5%比9.9%,73.9%比14.1%,66.9%比8.5%,均P<0.05).IKBKE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淋巴结-远处转移(TNM)分期有关,YAP1和TEAD2的表达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有关.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CRC组织中IKBKE与YAP1、TEAD2表达均呈正相关(均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IKBKE、YAP1和TEAD2阳性表达组的总生存率降低.Cox回归分析显示IKBKE、YAP1和TEAD2阳性、肿瘤分化程度高、TNM分期高是CR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RC中IKBKE、YAP1和TEAD2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转移等因素有关,可能成为CRC治疗的潜在靶点;检测这3个蛋白的表达有助于评估预后.

    结直肠癌核因子κb激酶亚基ε的抑制剂Yes相关蛋白1转录增强结构域转录因子2预后

    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膝关节炎的疗效及危险因素分析

    杨灵杰徐秋琴孙国祥贺奇志...
    950-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膝关节炎的疗效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63680部队医院收治的80例经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膝关节炎患者.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治愈组(61例)和未治愈组(1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绘制ROC图,评估各项临床指标预测疗效的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BMI、高尿酸、膝关节手术史、创伤史、CRP、IL-6、WBC、膝关节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病程、CRP、IL-6、WBC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51、1.220、4.354、1.635、1.056、1.330,均P<0.05),其中病程是影响疗效的强相关因素.ROC曲线显示,CRP预测疗效的效能较高(AUC=0.801),灵敏度为0.842,特异度为0.864.结论 年龄、BMI、病程、CRP、IL-6、WBC是影响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膝关节炎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病程与疗效强相关;CRP能较好评估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膝关节炎的疗效.

    超声引导膝关节炎疗效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