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吴晓芙

月刊

1673-923X

xb-csfu@163.com

0731-85623395,85623278

410004

湖南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南林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中国林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高校学报,湖南省一级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其文摘和文章被《中国林业文摘》、《中国生物文摘》、《竹类文摘》、《中国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2种水生植物对农田退水氮磷的去除效果

    洪瑜何紫琪方晰刘汝亮...
    105-115,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水生植物对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为利用水生植物修复和防治水体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培试验测定 12 种水生植物茎叶和根的生物量、氮磷含量、氮磷吸收量以及对水体氮磷的去除率,运用筛选指标的平均隶属函数值对 12 种水生植物去除氮磷能力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挺水植物中,水葱、芦苇、香蒲净增生物量较高;芦苇氮吸收量最高达到 201。22 mg·m-2,香蒲磷吸收量最高达到 26。64 mg·m-2;芦苇对氨氮、硝氮、总氮、总磷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 98。56%、78。93%、80。22%、81。36%。浮水植物中,凤眼莲净增生物量最高;凤眼莲氮吸收量最高达到 156。14 mg·m-2,睡莲磷吸收量最高达到 23。48 mg·m-2;凤眼莲对氨氮、硝氮、总氮、总磷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 95。63%、76。01%、71。66%、80。58%。沉水植物中,狐尾藻净增生物量最高;狐尾藻氮吸收量最高达到 230。75 mg·m-2,苦草磷吸收量最高达到26。11 mg·m-2;狐尾藻对氨氮、总氮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97。94%、84。93%;苦草对硝氮、总磷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 76。32%、79。09%。芦苇、水葱、睡莲主要通过根吸收累积氮磷,其他9 种水生植物主要通过茎叶吸收氮磷从而增加生物量去除水体氮磷。水体氮磷去除率与植物氮磷吸收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芦苇、香蒲、狐尾藻为高效净化植物,苦草、水葱、凤眼莲、睡莲、千屈菜为较高效净化植物。[结论]挺水植物芦苇、香蒲、水葱、千屈菜,浮水植物睡莲和沉水植物狐尾藻、苦草对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好。

    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农田退水去除率引黄灌区

    粤西地区4种典型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养分垂直分布特征

    吴妙兰顾晓娟刘悦刘林云慧...
    116-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旨在探明粤西地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C、N、P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广东省阳江市国有花滩林场的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和灰木莲Magnoliaceae glanca四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60、60~100 cm)的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和速效磷(AP)等指标进行测定,探讨不同人工林类型土壤C、N、P的垂直变化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不同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的土壤TOC、TN存在显著差异,土壤TOC和TN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不同林分间表现为马占相思>加勒比松>尾叶桉>灰木莲,土壤TP在不同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间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马占相思林、加勒比松林、尾叶桉林和灰木莲林的土壤C∶N、C∶P、N∶P分别为 7。45~8。09、10。14~16。59 和1。35~2。18,均低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林分的土壤TOC与TN、C∶N与C∶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SWC)和pH值会影响土壤C、N、P含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论]马占相思林有较好的养分归还和地力维持的效果,在人工林营建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种植固氮树种达到土壤肥力改良的目的。

    林分类型化学计量比土壤养分垂直分布固氮树种人工林

    马尾松纯林阔叶化改造对土壤碳氮固持的短期效应

    王浩东陈梦袁丛军何爽...
    12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解马尾松纯林补植不同阔叶树种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筛选不同类型的阔叶化改造土壤高效固碳模式。[方法]在贵州省独山县国有林场内选择林分结构相似且具有代表性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纯林,经择伐后补植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楠木Phoebe zhennan、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阔叶树种8~14 a,以未补植阔叶树的马尾松纯林为对照,分别设置3块样地,共15块,采集 0~20、20~40 和 40~60 cm的土壤,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结果]补植不同阔叶树种对土壤碳库影响不同,对 0~20 cm影响较为显著,对更深层土壤影响较小,0~60 cm的土壤碳储量变化范围约 1。39~12。77 kg·m-2,其中,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南酸枣林的土壤碳储量较高,分别达到 212。35 和203。51 kg·m-2,马尾松+香樟林土壤碳储量最低,约为 100。78 kg·m-2;补植阔叶树种后土壤pH值显著降低,而MBC显著增加;在 0~20 cm土层,南酸枣+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显著提升;补植阔叶树种后短期内土壤碳储量降低,但土壤氮储量无显著变化;补植楠木后土壤碳库活度和碳库活度指数提升,补植南酸枣后土壤碳库稳定性显著提升。[结论]优先选择叶片中初始木质素/氮值高的落叶阔叶树种能有效提升马尾松纯林土壤碳氮固持能力。马尾松纯林阔叶化改造短期内对土壤氮储量影响较小,土壤碳库一定程度下降后,可能需要15 a以上的恢复期。

    马尾松人工纯林碳氮固存补植阔叶树短期效应

    典型农牧交错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张家口屯垦林场为例

    黄沛石涵宇李卫纪署光...
    138-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在植被演替和养分循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土壤养分转化的最重要的调节器之一,也是评估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指标。为明确农牧交错带不同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特征,评价植被恢复成效,深入认识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和演替过程。[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p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常规分析方法,以天然草地为对照,分析中国北方典型农牧交错带张家口屯垦林场 4 种植被恢复模式(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杨树Populus tomentosa和榆树Ulmus pumila)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并探究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共获得19 957个细菌OTUs和 5 957 个真菌OTUs。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0~40 cm土层中落叶松和樟子松的细菌Shannon和Chao指数显著高于天然草地(P<0。05),0~20 cm土层中天然草地和榆树真菌Shannon和Chao指数显著高于杨树(P<0。05);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属水平,不同植被类型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01)。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导致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发生改变,其中SOC、TN和粉粒含量与细菌密切相关,黏粒和粉粒含量与真菌密切相关。[结论]在张家口地区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过程中,樟子松和落叶松恢复模式是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的 2 种植被恢复模式;榆树恢复模式是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的植被恢复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农牧交错带人工林植被恢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环境因子

    大花序桉径向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陈升侃卢有伟邓紫宇李昌荣...
    149-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径级的大花序桉形成层的差异表达基因和表达模式,从基因表达水平揭示大花序桉径向生长的相关机制,为林木遗传育种和培育提供有益参考。[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 测序平台对 5个不同径级的大花序桉形成层的转录组进行测序,使用featureCount软件计算基因表达水平FPKM,通过edgeR和TCseq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转录组测序经质控后获高质量reads共1 364 837 824条,平均GC含量 51。07%,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率平均为 68。49%。对不同径级的大花序桉转录组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共筛选出 8 794 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超高径级组Vs中径级组筛选出 3 292 个(上调表达 1 878 个,下调表达1 414个),大径级组Vs中径级组筛选出3 876个(上调表达2 314个,下调表达1 562个),小径级组Vs中径级组筛选出3 604个(上调表达1 599个,下调表达2 005个),超低径级组Vs中径级组筛选出4 565个(上调表达2 850个,下调表达1 715个)。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糖基转移酶活性、有机环化合物结合、氧化还原酶活性等功能中,参与细胞色素P450 代谢、苯丙烷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黄酮类生物合成等与次生木质部形成相关的代谢途径。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将所有基因聚类为10个模式,其中模式9的基因随径级的降低表达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富集在Hippo信号通路、萜类骨架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结论]大花序桉径向生长与多个代谢途径相关,其中与木质素合成相关的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可能是较为重要的途径,Hippo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树干大小的调控。

    大花序桉转录组径向生长差异表达基因基因表达趋势

    基于SSR标记的圆叶桉遗传多样性分析

    赵婧仪漆晓晖曲冠证吴友军...
    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摸清国内圆叶桉Eucalyptus pulverulenta花卉资源遗传多样性概况,为种质资源利用及分子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多态性高的 15 个SSR标记,对 7 个来源的 59 株圆叶桉进行SSR基因分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1)59 株圆叶桉在 15 个SSR标记共检测到 83 个等位片段数(NA),平均每个标记的等位片段数为 5。5 个,每个标记的等位片段数 2~10 个,平均有效等位片段数(NE)2。4 个。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的平均值为 0。401 和 0。491,多态性信息量(PIC)的平均值为 0。455,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圆叶桉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 0。208,即有 20。8%的变异存在于不同群体间;2)个体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33~0。698,平均为 0。377,群体间亲缘关系较近,遗传背景相对单一。圆叶桉群体分为两个亚组,与其天然分布范围一致;3)圆叶桉群体间的遗传一致度为0。533~0。987,来自云南佳艺园艺和云南绿梦花卉的圆叶桉遗传一致度最高,推测二者可能为来源相同的品种。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个体间变异是方差分量的主要来源。[结论]15 个SSR标记遗传多态性较高,可用于圆叶桉的遗传分化研究。个体间的分型结果表明,国内市场上常见的圆叶桉均为有性繁殖的实生苗,不同来源圆叶桉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小,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个体间。本研究对圆叶桉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对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圆叶桉SSR标记遗传多样性遗传关系

    50种茶花叶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吴学琴申开成肖红星陈盛通...
    165-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山茶种质资源的遗传改良和分类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0种茶花为材料,对其叶表型性状指数进行测定,采用图像特征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根据叶面积和叶周长数值初步将 50 种茶花的叶片类型分为大型叶、中型叶和小型叶三类,其中中型叶(52%)占比较大,其次为小型叶(32%)和大型叶(16%);2)根据宽长比、圆形度和周径比将叶形分为四类,分别为椭圆形(42%)>卵圆形(38%)>长椭圆形(12%)>披针形(8%),可知50种茶花中,叶形以椭圆形为主,其次为卵圆形,少部分为长椭圆形和披针形;3)相关性分析表明周径比与叶面积、叶周长、圆形度、宽长比呈显著负相关(P<0。01);叶面积、叶周长、圆形度、宽长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4)提取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 97。688%,推测叶片表型性状可以作为山茶分类的一个依据;5)50 种茶花的叶片性状变异范围为18。391%~52。157%,排序为叶面积>叶周长>宽长比>周径比>圆形度;多样性指数(H)为1。702~1。925,其中叶面积的H值(1。925)最大;6)最后基于聚类分析,50 种茶花可分为 4 类:第Ⅰ类为中型卵圆形叶;第Ⅱ类群为大型卵圆形或大型椭圆形叶;第Ⅲ类为小型椭圆形叶;第Ⅳ类为小型披针形叶。[结论]山茶经过长期的自然杂交和人工栽培,不仅在花表型中产生变异,而且在叶表型中亦有一定的变异,而且变异具有相应的规律性,可以为后期山茶种质资源的分类鉴定提供理论基础。

    山茶叶表型图像特征分析多样性分析

    滇山茶不同品种花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肖红星闵嘉晨吴学琴黄荻...
    181-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38 个滇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品种的 12 个花表型性状在数量、大小和形状三个维度上的分布和差异,探讨滇山茶不同品种花表型变异的(横向和纵向)规律,为滇山茶新种质的选育和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滇山茶的12个花表型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综合分析和聚类分析,箱线图和应用频率分布函数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滇山茶不同品种花的12个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为13。00%~67。00%,平均变异系数为27。24%;变异系数法的权重计算结果显示,雌蕊数(20。485%)的变异性影响最大,花瓣长宽比(3。99%)的变异性影响最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2个性状间都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花径与花瓣宽度相关性最大(r=0。82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 4 个主成分提取到的特征值都均大于1。00,累计贡献率达到 82。129%;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分为 3 大类。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理茶'的综合得分最高(F=3。230),在38个滇山茶品种中综合特性最好。对聚类分析中的3类滇山茶进行箱形图和频率分布函数分析,其中 9 个性状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余 3 个性状无显著差异,第Ⅰ类各性状分布较向上,第Ⅱ类分布较为居中,第Ⅲ类分布较向下。而在频率分布函数分析中,各类的性状均表现出明显的偏置,变化程度依次为数量相关特征>尺寸相关特征>形状相关特征。[结论]滇山茶的12 个花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现象,主要以雌雄蕊群逐渐瓣化为演化方向,研究结果确定了滇山茶花表型演化的趋势,为后期滇山茶定向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滇山茶花表型性状不同品种多样性分析

    微介孔颗粒状软木活性炭制备及其对游离甲醛吸附性能

    王阳阳魏新莉秦滋润马炜袁...
    196-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活性炭以其孔隙结构发达、比表面积大、吸附性强等优点而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备受关注,随着人们对装饰装修材料带来的游离甲醛危害意识的增强,微孔结构发达的颗粒状活性炭得到快速发展,开发一种吸附效率高的微介孔颗粒状活性炭对构建健康的室内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研究以可重复剥取的栓皮栎软木为原料,通过KOH活化法制备适合吸附游离甲醛的颗粒状软木活性炭(CAC),探讨不同预炭化温度、碱炭质量比以及活化温度对CAC微孔发育和游离甲醛吸附能力的影响,通过调整制备工艺来优化CAC的孔隙结构,提高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从而增大CAC对游离甲醛的吸附能力。[结果]通过KOH刻蚀制备的CAC具有丰富的微介孔结构和特殊的分层多孔结构,具体表现为孔径集中分布在3 nm以内,其中孔径为 0。4 nm的微孔数量最多;CAC的分层多孔结构不仅增加了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还为甲醛分子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制备CAC的最优工艺参数为:预炭化温度550℃,碱炭质量比5∶1,活化温度750℃。在此条件下,CAC的比表面积(1 984。08 m2/g)和总孔体积(1。06 cm3/g)最大,微孔占比高达 86%,对游离甲醛的吸附量为0。276 8 mg/g,去除率为 86。8%。[结论]以栓皮栎软木为原料制备具有分层多孔结构的微介孔活性炭,对游离甲醛等气体污染物的吸附具有巨大潜力,其高效的吸附性能为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为软木高值化利用乃至栎类天然林综合利用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及研究基础。

    软木活性炭微介孔结构分层多孔结构游离甲醛吸附性能

    农户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杜红梅陈桐璐谢艳华
    205-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户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促进绿色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影响因素可针对性提升农户进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积极性,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农户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认知对其行为响应影响的理论模型,采用 500 份农户资源化利用行为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维度构建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农户资源化利用认知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维度均对其行为响应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同时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会通过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对行为响应产生间接正向影响;农户资源化利用认知三个维度对其行为响应的综合影响路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知觉行为控制(0。378)、主观规范(0。238)和行为态度(0。182);不同规模、不同地形区域农户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认知对行为响应的作用具有异质性,即规模与地形区在其中具有调节作用。[结论]为实现进一步的资源化利用应推进农户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训与指导常态化,强化农户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行为控制能力,同时加强山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信息传播,创新媒体手段,推进数字化管理,推进农户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政策全覆盖,并对小规模农户实施重点帮扶与支持。

    农户资源化利用行为计划行为理论多群组S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