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辩证法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辩证法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

殷瑞钰

月刊

1000-8934

zrbzhfyj@sina.com

010-62142487 68598475

100045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

自然辩证法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期刊。研究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方法论等理论问题,探讨当代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注重对最新国内外科学技术成果的哲学探索和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基础理论的研究。辟有科技思想史、专题研究、读书与评书等栏目。读者对象为哲学、理论、管理、科技工作者和自然辩证法教师以及关注本领域的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价值对齐与人类价值共识及其生存理性

    沈湘平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价值对齐之所以成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议题,直接源于人类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焦虑,但事实上却存有最低纲领("预防更坏的")和最高纲领("获得更好的")的诉求,总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人类生活更美好——所要解决的是"如何是好"的问题.价值对齐凸显了作为其前提的人类价值共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走向人类价值共识必须日益重视人工智能体这一拟主体的地位.立足人工智能时代,从人类价值共识叙事的解释力、包容性、可塑性等角度看,全人类共同价值范式明显优于普世价值范式.价值对齐及其凸显的人类价值共识问题要求我们领悟和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本质即人类的生存理性,以共在为前提,以共感为基础,迈向主体间性,运用横向理性,构建公共理性.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人类实践所吁求的生存理性不仅需要高效率的智能,更需要达致美好的智慧.

    价值对齐全人类共同价值生存理性人工智能智慧

    科技发展与人类六大生存形态的哲学省思

    陆树程姚瑶
    12-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生存形态正在从"天择时代"走向"人择时代",呈现为自然生殖人、辅助技术生殖人、克隆人、基因改造人、人机整合人和机器人六大生存形态.人类六大生存形态的出现不断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力量,其主要动因是为人类谋福祉、人类创新追求和资本创新逻辑.这种创新往往引发科技与伦理、科技与价值选择的冲突.面对矛盾冲突,应对人类主体性进行限度设定,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引领下,通过加强国际间的对话、沟通、理解与合作,形成人类价值共识,并在此基础上重构适应新时代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规范,不断完善科技伦理审查制度,防御科技异化,创造一个合规律和合目的相统一的、公平正义的、美好的人类生存形态世界.

    "人择时代"科技发展人类六大生存形态资本创新逻辑主体性限度

    技术帝国、风险社会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

    薛晋锡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离不开具体的技术情境.哈特、奈格里的帝国思想揭示的是当代资本主义在全球社会中的权力扩张逻辑,数字技术在治理实践中的社会效用为这种扩张提供了动力.技术帝国的崛起不仅在实践层面遮蔽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具体内涵,而且带来一个高风险的全球控制型社会,人类的生成性维度和价值理解的共同性维度在其中遭遇挫折.以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为指向来思考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人们应该在技术效用的理解上保持对人类学经验的开放性,在技术实践上维护公共讨论的民主性,在生存体验上提升个体对技术帝国的敏感性.

    技术理性生命权力实质从属控制型社会非物质性劳动

    太空伦理走向荒野:太空荒野的生命原则及其理论困境

    孔成思吕莎
    29-3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太空时代正遭遇诸多太空伦理问题的严峻挑战,从地球投射至太空的荒野逻辑为建构太空伦理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然而,通过对太空荒野概念证成逻辑的梳理,以及对荒野哲学生命原则的阐释,揭示出太空伦理走向荒野的理论困境.基于对荒野哲学义务论范式中生命原则与非人类道德身份论证之间内在关联性考察,分析太空荒野困境的问题成因,消解太空荒野中文明与荒野的二元对立,为探寻太空伦理荒野路径奠定了可能性基础.

    荒野哲学太空伦理生命原则太空荒野困境

    人与自然的双向救赎——马尔库塞生态批判的逻辑重构

    何迪
    35-4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尔库塞解构建立在二元论实体思维下人的绝对主体地位,立足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在关系思维、机体思维下,通过自然价值的重构——重塑自然的主体地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由相互对立的斗争双方到共生共在的"同盟者"、解放的目的重构——对根除了攻击性与暴力之自由的追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之下自然逃脱不掉的剥削宿命及人与自然建立在有机统一的共同体关系之上所实现的双向救赎.马尔库塞对以人类解放为旨归的生态批判对当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马尔库塞人与自然生态批判主体-客体解放

    评拉图尔对盖娅理论的重塑

    张瑞芳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盖娅"是拉伍洛克等人在地球生物学意义上所隐喻的大地女神,强调确定性的"稳态"特征.随着"人类世"的到来,生态危机频发,盖娅自调节的"稳态"功能已无法应对危机.因此拉图尔将盖娅更新为超脱神话意象的世俗行动者,并基于非现代性思维对盖娅理论进行了重塑,以突破现代性的二分框架,最终提出了对抗危机的路径——"回归大地".拉图尔的盖娅理论为我们面对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方案,但暗含着不坚定的神话立场、不自觉的概念混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想象,无法从根源上超越生态危机.因而,亟须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视阈下将"盖娅"置于资本加速语境中挖掘其理论的限度,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路向中丰富盖娅理论,为恰当面对生态危机提供思想借鉴.

    盖娅理论拉图尔非现代性人类世生态危机

    无类型概率:"概率"与"真"的联动

    李晟
    49-5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类型概率不受概率分层或类型的限制,允许谈论其自身概率的概率.在无类型概率看来,认知主体不是纯粹的观察者.无类型概率旨在将概率理论同真理论相结合,以"概率的约定T"标志其正式的开端,形成了由无类型真理论过渡到无类型概率理论的多种联动方案.无类型概率理论的关键问题在于恰当地表达概率原则中的隐含"真",通过对"概率"与"真"的联动分析,无类型概率理论能为理解概率原则的哲学内涵提供新的视角.

    无类型概率信念度非纯粹观察者

    知识论探究性转向与反复检验

    叶佳予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知识论中出现了名为"探究性转向"的新观点,主张以探究性理论取代传统的知识论研究范式.弗里德曼认为反复检验行为的认知不合理性在于探究行为中存在不合理的信念态度,此方案尽管相比主流观念具有优点,但难以成立并且有悖于探究性转向的自身观点.反复检验需要一种更加符合探究性转向逻辑的解释方案,这类行为的不合理性并不在于检验主体在探究过程中"相信"或"暂停判断"的态度违背认知规范,而是在于主体缺失了对检验行为的合理反思.

    探究反复检验探究性转向认知规范

    神经植入干预技术中的叙事同一性损害:从关系性视角出发

    杨雨周境林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久以来,有关"神经植入千预技术会造成个体同一性损害"的说法交织在神经伦理学的日常讨论之中.然而鲜少有人区分,神经植入干预技术究竟对何种意义上的个体同一性造成损害.从叙事进路出发,区分了两种"叙事同一性"概念:自我视角下的叙事同一性和关系视角下的叙事同一性.关系性的叙事同一性强调,同一性并非仅仅是对自我特征、生活经历或行为经验等纯粹的主观性解释与反思,还应当包含与他者协商获取最低限度理解与认同的辩证过程.在此基础上,神经植入干预技术造成叙事同一性损害的症结在于,叙事主体失去了构筑关系性的叙事同一性的能力.对此,患者应当积极修复构述动态的自传体叙事的能力,和与他者协商获取理解与认同的能力.只有积极参与理解并定位自己在他人关系中的角色与地位,才能凝聚和重塑自我认同,达至自我归属和他人归属之间的平衡.

    神经植入干预个体同一性叙事同一性关系

    "扩大的库里肖夫效应"与生活世界的"危机"——"技术时间性"和"现象学时间性"之本真对立

    沈宇彬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对"技术"与"时间"的分析同现象学传统之间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这种关系所呈现的"悖谬"立场构成了当前核心论证架构:一方面,分析技术统治时代程序工业所制造的"时间物体"形成的"扩大的库里肖夫效应"之于"生活世界"的冲击,并揭示斯蒂格勒在技术现象学论域中的"时间"观念,进而锁定当代工业科技与"记忆术"的融合对"意义世界"的元层次重塑背后的某种"时间本体"依据;另一方面,比较"技术时间性"与"现象学时间性"的本质结构,从而探讨以"生活世界"为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对以"库里肖夫效应"为代表的当代技术理性挑战的可能回应.在上述二元背景下,现代人对"时间本体"的理解或许正是"量化"与"非量化"、"同质化"与"异质化"的交织,这正反映了现实中人们面对生活世界的过去和技术世界的未来之矛盾心态.

    斯蒂格勒技术现象学时间现象学梅洛-庞蒂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