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辩证法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辩证法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

殷瑞钰

月刊

1000-8934

zrbzhfyj@sina.com

010-62142487 68598475

100045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

自然辩证法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期刊。研究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方法论等理论问题,探讨当代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注重对最新国内外科学技术成果的哲学探索和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基础理论的研究。辟有科技思想史、专题研究、读书与评书等栏目。读者对象为哲学、理论、管理、科技工作者和自然辩证法教师以及关注本领域的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路径及发展态势

    刘孝廷
    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年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历程可以分为四大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传入时期,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落地时期,1978年至世纪末的大发展时期,以及新世纪以来的曲折发展时期,总体按照"一花五叶"模式推进.当然,不同时段又各有细分和特点.当前自然辩证法在经历改革开放之初的整体期发展期和继之的分化"瘦身"期后,在新时期则进入课程调整期和新近的二次分化期,其学科和队伍等正被二次"分解",从学科角度看,大有内容"中空"之危险.因此,未来自然辩证法学科和事业的发展与重建任重而道远,需要尽快重新审视与发展定位.

    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理论化实践化建制化

    第二开端与文明未来——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召开

    郦平
    13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革命及其新时代价值

    马佰莲王常柱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生于欧洲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19世纪中叶,奠基于最新自然科学成就之上,形成了包括自然优先论、人化自然论、自然历史统一论、和解建造论四个方面相统一的内容体系,完成了对传统哲学 自然观的根本革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居于理论基石的地位,发挥逻辑前提、科学奠基、理论规导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充分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变革的深刻内涵,对于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守正创新、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革命基石地位新时代价值

    当前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科学人文赋能机制

    杨渝玲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发展品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高质量发展既直接表现为发展的效益,也外显为发展的综合性人文取向.然而,其真正内生的策源地则在于文化与科技创新的共生共赢,通过渗透到生产力中凝结成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就此,当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急切需要新的人文即科学人文的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也内蕴着"二次结合"中文化内核和文化引领的当代展现之意,近年人工智能所带动的科技创新和理论探点的热议,皆可视为科学人文价值凸显的佐证.因文化作为发展助力融入新质生产力中为高质量赋能,最终旨要归于"人"之发展和素质提升,而这又集中体现在新型的科学人文观上,此为未来科技发展之灵魂.值此纪念"科学与人文"讨论65周年之际,重思"人文"而完成"科学人文"建设,对当前高质量发展语境下的科技良性运行具有根本意义,是自然辩证法实践创新的集中展现.

    高质量发展共生两种文化科学人文赋能

    "人与自然"的探赜索隐:解构民间的生态图式

    张起帆江学如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 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哲学课题.人类文明从顺应自然,控制 自然,逐渐走向敬畏自然的逻辑进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保护日益恶化的 自然环境,引领构建健康的、可持续性的生态系统.当前生态伦理学界深陷非人自然是否拥有"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伦理之争.事实上,争论双方背后无不潜藏着一种错误的传统生态图式,所承诺的共同预设即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等概念框架存在巨大的疑义和模糊性,由此只能基于各种隐喻修辞的浪漫主义色彩呼唤人们进行生物保育.要予破解,或可借助当前科学化的、精确性的实践生态学,基于案例研究的归纳逻辑法,对其进行可操作性的哲学阐释,才能有效指导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传统生态图式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

    认真对待动物正义:契约主义的视角

    杨通进吴旌熠余国师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尔斯式动物正义论者通过诉诸边缘人理据、修改契约方的道德动机、重新阐释合作的意涵、增加无知之幕的厚度等方式,把罗尔斯的正义论扩展应用于人与动物的关系.作为与能力进路、关系进路和利益进路的动物正义论并驾齐驱的第四种动物正义论类型,契约主义的动物正义论在借鉴和吸收罗尔斯式动物正义论捍卫者之思想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两个重要的建构策略(消除罗尔斯契约论思想中的霍布斯式要素;凸显平等直觉理据的重要性),从契约主义的角度重构了罗尔斯式动物正义论,为人对动物负有的政治义务提供了独特的理据和视角.契约主义动物正义论的批评者认为:(1)认可人对动物的正义义务,将意味着动物拥有与人完全相同的道德权利,导致权利的泛滥;(2)将苦乐感受能力作为获得正义关怀的分界线是武断的;(3)动物正义论预设了"动物拥有道德地位"这一前提.契约主义动物正义论者认为,上述批评要么是不切题的,要么是基于对罗尔斯正义论的误解.

    动物正义罗兰兹直觉平等理据

    基于随附原则的同一性认知方案

    钱彦臣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体同一性是当代分析形而上学的核心论题.借助可能世界语义学的装置,该论题的紧迫性进一步暴露,其本身并不能被简单的形式化手段所回答,其真正面临的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给予个体存在的标准.本质主义似乎是首选方案,然而,基于模态逻辑的必然属性却无法真正地刻画本质.出于认知上对空同一的拒斥,随附原则承诺个体同一性理应以其他可感知的质的属性为基础.借此,立足于主体实际的同一性判断,可构建一种"自下而上"的动态认知途径,为找寻个体同一性标准提供认知上的参考.

    个体同一性可能世界随附性

    戈弗雷-史密斯对主观经验的演化解释

    刘颖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科学正面临理论、方法和跨学科整合的困难.哲学家戈弗雷-史密斯采用全新的研究方式积极应对意识研究的主观经验难题.他不仅引入演化生物学,还吸收了动物行为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的证据,立足于生物渐进主义立场,探索主观经验的起源与演化问题.在研究广度上,考察了从原生到后生动物等大范围物种;在深度上,追溯了大时间尺度内的连续演化进程.戈弗雷-史密斯由此发现,生物体主观经验的起源与其能动性的显著提升有关,随后演化的一系列新生物特性进一步丰富了这些经验.他最终把人类主观经验视作"广度+焦点"的具有生物特征标记的"经验档案"式的存在.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人类主观经验,破解意识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戈弗雷-史密斯主观经验个体视角经验档案动物意识

    约翰·丹纳赫"伦理行为主义"辨析

    张璐姜伟嘉赵昆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器人是否具有道德地位,以及应当具有何种道德地位?这非但是科技进步所衍生的一大诉求,且更是社会伦理发展必须直面的重要议题.约翰·丹纳赫主张,如果机器人在行为上大致等同于具有重要道德地位的其他实体,那么机器人也应该具有重要的道德地位.该理论虽然具有"行为主义"的理论简洁性与伦理前瞻性,却在概念界定、论证与辩护方面仍存在诸多疑点.藉由区分"程序"非"理解"、"我行"非"我思"两个方面,可知论"迹"不足以论"心":只由行为的相似而赋予机器人相应的道德地位是"知其然"的判断,而若要做出"知其所以然"的充足说明,还必须考虑机器人行为背后是否存在自主意识、理解能力等属人的特性.

    机器人道德地位伦理行为主义自主意识理解能力

    人工智能生成技 术的应用风险与嵌入式治理路径

    范毅强赵瑞王珂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已跨入智能文明时代.近期,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了新的舆情热议,它背后的生成技术已成为引爆智能革命的关键.当人们用技术憧憬未来时,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风险和挑战却悄然而至.基于此,本文以人工智能生成技术为研究对象,依据技术演化与应用风险之间的时序关联和伴随关联,针对性地提出了嵌入式治理路径和实施原则,为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的风险治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向度.

    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嵌入式治理技术融合治理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