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资源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资源学报
自然资源学报

李文华

月刊

1000-3037

zrzyxb@igsnrr.ac.cn

010-64889771

100101

北京9719信箱

自然资源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反映我国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等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为任务,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导下,积极开展有关学科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促进自然资源学科研究的繁荣,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报道范围:(1)自然资源学科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2)中国自然资源考察(数量、质量评价)、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经验及研究成果;(3)自然资源研究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及其研究成果;(4)区域自然资源的管理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5)综述和简要报道国内外自然资源研究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6)自然资源研究中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7)其他对自然资源研究具指导意义的论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流域人居系统科学的框架探索与研究展望

    汪芳刘永贺金生胡燮...
    997-10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与水的适应过程中,流域成为孕育人类文明和见证城乡演化的容器与纽带。"流域人居系统"是指流域环境与人居环境在不同时、空间尺度上交互作用和共同演化的适应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协同性等特征。基于多学科的共性问题,流域人居系统科学涉及要素耦合、尺度关联、系统演化三方面关键问题,提炼形成"节点—背景—联系"结构理论与"地方—适应"演化理论,并提出多学科交叉与智慧流域人居的新范式。流域人居系统科学作为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领域方向,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综合运用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开展学科交叉的系统研究,将助力新时期流域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建设。

    流域人居系统科学地方适应性要素耦合尺度关联系统演化

    面向碳增汇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理论框架与行动逻辑

    王田雨岳文泽
    1008-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模式决定了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动态格局,建立面向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在全球"碳中和"行动和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背景下,具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建立了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碳收支效应的系统性认知框架,提出城镇化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直接—间接—潜在"典型性路径。面向陆地生态系统减排增汇目标,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解释了国土空间布局低碳优化的内在逻辑,并从"数量结构—空间布局—空间用途"三个方面解构了国土空间布局低碳优化的治理维度,提出支撑国土空间布局低碳化调整的政策工具及其改进思路。通过强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低碳化思维、拓展国土空间低碳优化路径,从而进一步凸显国土空间布局优化与治理在区域"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积极作用。

    低碳化土地利用国土空间布局优化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城镇化

    中国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演变及驱动机制的区域差异研究

    顾观海吴彬张文主陆汝成...
    1022-1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识别不同发展梯度下国土空间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的空间差异规律对于实现区域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均衡发展至关重要。以中国45个边境地区为例,运用国土空间动态度、国土空间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探究边境地区"生产—生活—开放—生态"空间的演进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20年国土空间的变化趋势为生产、生活和开放空间增加,而生态空间减少,整体呈现出"一带三区多点"的分布格局。(2)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冲突主要表现在城镇化与对外开放进程中,人口和产业集聚促进了不同空间之间互竞和融合的关系,国土空间转换类型以生产空间、开放空间与生态空间互转为主,区域差异日益显著。(3)影响不同国土空间变化的驱动因子在作用效果上存在差异,经济动力和对外开放是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边境地区应全面考虑不同区域的特点,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分区调控策略,以促进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生产—生活—开放—生态"空间区域差异空间优化驱动机制中国边境地区

    流域生态补偿与乡村居民可持续生计互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任以胜陆林程豪虞虎...
    1039-1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是流域乡村居民赖以生存和维持可持续生计的基础,能够提供符合自然和人类需求的生态系统服务。流域生态补偿与乡村居民可持续生计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交叉渗透的有机整体,只有通过两者的有效互动才能提高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梳理流域生态补偿与乡村居民可持续生计互动研究成果的发展脉络,结果发现:(1)流域生态补偿与乡村居民可持续生计互动的研究内容日益丰富,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时间或空间断面,从时序角度开展两者之间互动过程、互动特征和互动机制的研究较少,亟待开展两者的耦合互动研究。(2)在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运用整体系统观念和协同"双赢"思维,重点开展流域生态补偿与乡村可持续生计的互动逻辑、互动过程、互动效果和互动机制研究,探索富有流域特色的乡村居民可持续生计方式,实现乡村居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和可持续的生计产出。(3)面对流域生态补偿和乡村居民可持续生计互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应强化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的"社会经济化"和流域乡村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地理化",地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生态学、社会学、人口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开展两者互动研究的必然趋势。

    流域生态补偿乡村居民可持续生计流域生态系统互动关系

    共生理论视角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城市边缘区城乡融合机制与模式

    罗秀丽金晓斌刘笑杰张苏枢...
    1053-1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边缘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地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破解城市边缘区城乡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其研究对于实现全国性城乡融合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共生理论为视角,以"理论解析—机制构建—模式梳理—实证研究"为主线,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城市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研究表明:(1)城乡共生系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和共生界面,当前发展不平衡的共生单元、要素流动不平等的共生环境、非对称互惠的共生模式是城市边缘区向共生系统演化的主要障碍。(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要素流动重塑共生环境,以空间重构赋能共生单元,以功能提升驱动共生模式,是推动城乡系统向对称互惠共生关系演化的共生界面。(3)城市边缘区对称互惠城乡融合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城乡生活等值、经济互惠和生态共享,具体模式划分为都市农业型、特色产业型、休闲旅游型、田园综合体和宜居社区型。(4)黄桥街道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城乡要素、优化城乡格局、提升城乡功能,形成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城乡融合模式。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城乡融合城市边缘区共生理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

    易地扶贫搬迁对山区农户福祉的影响——以陇南山区为例

    魏旭红赵雪雁
    1068-1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减贫战略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的背景下,辨明易地扶贫搬迁对山区农户福祉的影响,有助于优化后续扶持政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共同富裕。基于陇南山区坪垭藏族乡农户调查数据,在评估搬迁前后农户主观及客观福祉的基础上,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综合福祉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搬迁后农户的主、客观福祉均呈上升趋势;易地扶贫搬迁提供的物质资助在不同分位点处均显著促进了农户综合福祉的提升,资金补贴在0。25、0。50分位点处显著促进了农户综合福祉的提升,就业支持对农户综合福祉的提升作用呈倒"U"型变化;随着综合福祉的提升,农户的内生动力也对其产生了促进作用,而家庭抚养比对农户综合福祉的提升具有抑制作用。由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福祉的对策建议。

    易地扶贫搬迁福祉农户帮扶措施陇南山区

    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脱贫农户收入增长机制——以贵州为例

    吴伟
    1084-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贵州山区500户脱贫农户跟踪调查数据,使用双重差分固定效应模型,从改善资源禀赋、农业生产集聚和规模效应视角,实证检验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脱贫农户收入增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山区耕地散碎化特点致使流转高标准农田难以实现规模化种植,但农机集中服务节约劳动投入,可以利用荒废耕地资源,开拓收入来源。(2)山区高标准农田每年因灾受损,重复修缮拉动脱贫农户工资性收入季节性增长,农户珍视仅有的保障口粮安全耕地资源,返乡务工意愿强烈。(3)山区使用农机除了耕种和收获,日常管护、防灾补种意义更为显著,对劳动力的替代可以促使农户耕种模式规模化。因此,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抓住脱贫农户耕地资源贫瘠和在山两个特征,使用农机服务,拓宽收入来源,突破耕地不能规模化的限制,实现经营模式的规模化。

    山区高标准农田农户收入增长机制

    黄土高原传统农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恢复力及关键因素研究——以陕北佳县为例

    杨晴青孙馨蕊张惠卿高岩辉...
    110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农区村庄表现出更易受到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以及更难恢复的特征,增强其人居环境系统恢复力是摆脱不利影响、实现乡村转型与振兴的有力途径。基于"缓冲—适应—转型与创新"维度提出了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恢复力构成框架。以陕北黄土高原佳县62个样本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GIS空间分析、障碍度与贡献度模型等方法,开展了恢复力评估、关键因素识别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研究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恢复力空间差异较小,恢复力值低于0。5的村庄占比达61。29%。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普遍高于社会经济系统和支撑系统,支撑系统的空间差异最大,自然生态系统最小。(2)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恢复力的关键贡献维度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与支撑系统的适应能力以及社会经济系统的缓冲能力。具有变革意义的转型与创新能力极低,空间差异极大,是85%以上村庄社会经济系统、支撑系统恢复力形成的关键障碍维度。(3)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恢复力形成的关键要素中,贡献者为生态服务体验、社区感、邻里友好与社区管理服务,障碍者为农业文化景观、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文化传承支持与物流寄递服务。

    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恢复力空间分异障碍因子贡献因子黄土高原

    政府干预、非农就业对农地转出户福利不平等的影响

    张振宇范颖尤亮
    1119-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干预和非农就业会对农地转出户福利不平等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山西553户农地转出户调研数据,测度政府干预农地流转下农地转出户福利水平,分析不同政府干预类型下农地转出户的福利不平等,采用Kakwani指数、Ⅳ法和分位数回归分析政府干预类型及农户非农就业对农地转出户福利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转出户总体福利有所改善,但健康、社保和环境福利有所下降;政府主导型农地转出户福利不平等的增幅大于政府服务型;政府主导型农地流转扩大农地转出户福利不平等,非农就业缓解农地转出户福利不平等,非农就业在政府干预类型与农地转出户福利不平等之间有负向调节效应;政府主导型农地流转扩大福利差距较大的农地转出户的福利不平等,非农就业缓解福利差距较小的农地转出户的福利不平等。政府干预农地流转应构建农地转出户福利水平与福利不平等的监测和预警机制,谨慎推进政府主导型农地流转,合理运用非农就业的调节作用,加强福利差距较大的农地转出户的福利保障。

    政府干预非农就业福利不平等政府主导政府服务太行—吕梁山区

    非牧就业、草地流转促进牧户减畜吗?——以青海省典型牧区为例

    黄绚宋玉翠李敏
    1138-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注劳动力转移市场和草地流转市场是激励牧户主动减畜的重要途径之一。运用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6个乡镇393户的调研数据,采用OLS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非牧就业、草地流转对牧户采取减畜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该影响的异质性。结果发现:(1)外出非牧就业和转出草地均具有显著的减畜效应,同时对于更年轻、文化程度更高的牧户家庭来说,二者的减畜效果更明显。(2)当牧区劳动力非牧就业收入越高,牧户越倾向于采取减畜行为,因此提高牧户非牧就业收入是促进牧户减畜的重要途径。(3)草地流转作为牧户自发性选择行为,当草地自由地在不同牧户间流转交易后,将实现载畜量在牧户群体中的合理分配,达到真正的草畜平衡。

    非牧就业草地流转减畜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