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直升机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直升机技术
直升机技术

吴希明

季刊

1673-1220

kuangyin5541@163.com

0798-8465287

333001

江西省景德镇市825信箱

直升机技术/Journal Helicopter Technique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主办,中国航空学会协办的科技类期刊,它遵循理论与实践统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主要刊载直升机行业科研、设计、试验、制造和使用方面的论文,也登载国内外直升机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信息动态等文章,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直升机科研设计、生产、使用、教学人员及直升机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动力吸振器在直升机减振上的应用及效果验证

    陈浩马小艳王之瑞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无阻尼动力吸振器设计原理和直升机实际指标需求设计了一种可变刚度和可调质量的动力吸振器,并利用有限元模型对吸振器进行了动特性分析和减振效率分析,最终通过飞行试验验证动力吸振器的实际装机效果.测试数据结果表明动力吸振器有较好的减振效果,为后续其它型号的动力吸振器研制积累了工程经验,提供了参考.

    直升机振动动力吸振器飞行试验

    直升机小速度前飞状态下的振动机理研究

    余瑾李建伟金坤健黄珺...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直升机在小速度前飞状态下振动偏大问题展开机理研究.采用自由尾迹模型计算小速度前飞状态下的旋翼桨涡干扰气动特征;推导了桨叶4自由度桨叶挥舞动力学结构有限元模型,以进行模态分析和结构参数影响分析;采用预定气动载荷法,建立桨叶挥舞动力学模型,分析桨叶结构动响应/载荷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小速度状态下,气动载荷中桨涡干扰所致的频率为五倍旋翼转速的谐波成分是其振动问题的"外部"气动力源头;旋翼展向上根部大分布质量引起的惯性载荷是其振动问题的"内部"根源;两者的综合作用使得通过频率的旋翼动载荷高于基准旋翼,引起机体的异常振动.

    振动载荷集中质量桨涡干扰旋翼直升机

    隐身直升机红外辐射与雷达散射特征分析

    王磊单勇张靖周陈新蕾...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直升机红外/雷达综合隐身,将一体化红外抑制器融入隐身直升机的设计中,通过数值计算得到悬停状态下直升机的温度场、红外辐射特性以及雷达散射特性.结果表明:在一体化红外抑制器引射气流和旋翼下洗气流的作用下,直升机排气混合管和后机身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冷却;尾桨通流作用下的高温排气对左侧机身的局部加热效应更显著;排气系统与后机身一体化设计方案使得机身可以有效地遮挡高温混合管,所以3~5μm波段总红外辐射主要来源于气体和机身蒙皮;而在8~14 μm波段,气体红外辐射可以忽略不计;在3 GHz、6 GHz、10 GHz和15 GHz频率下,隐身直升机周向RCS均值都控制在4 dBsm以下,表明一体化设计方案在降低红外辐射的同时也具备较好的雷达隐身能力.

    直升机一体化红外抑制器红外隐身雷达隐身

    后缘调整片对桨叶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

    谢梅莹习娟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直升机桨叶失速颤振后更容易引起旋翼操纵载荷的突增,为此提出增加桨叶后缘调整片的方案.以直升机常用桨叶翼型为基准翼型,通过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模拟翼型气动特性,离散格式采用二阶迎风格式,湍流模型选择Spalart-Allmaras模型,并通过风洞试验结果验证了计算的准确度.分析了后缘调整片弯折角对翼型升力系数、阻力系数、力矩系数、升阻比等气动特性参数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随着后缘调整片弯折角的增加,翼型的升力系数和升阻比增加,零升攻角和失速攻角减小;在小攻角范围内,后缘调整片对翼型的阻力系数影响不大;后缘调整片弯折角的增加使得翼型的气动中心和焦点后移,但是会增加翼型的低头力矩.

    后缘调整片弯折角桨叶翼型气动特性

    直升机桨叶挥舞单摆吸振器吸振性能研究

    符烁方科喻国瑞周如传...
    26-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了一种桨叶挥舞单摆吸振器,用来降低直升机旋翼系统的5 阶垂向振动载荷.为了研究挥舞单摆吸振器的吸振性能,基于桨叶三维梁有限元模型,建立了旋翼与挥舞单摆吸振器的耦合动力学分析模型.以旋翼系统的固有频率和垂向载荷振幅为考核指标,开展旋翼-吸振器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动特性分析与吸振性能仿真分析,并研究了吸振器摆长与吸振频率的关系,以及不同吸振频率对吸振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旋翼加装挥舞单摆吸振器后,旋翼自身动特性变化很小,可以忽略吸振器对旋翼自身动特性的影响;通过合理选择吸振器吸振频率,旋翼5 阶垂向振动载荷可以降低 39%,减振效果良好;吸振器重量仅占目标旋翼系统重量的4%左右,具有显著的重量优势.

    直升机旋翼系统振动载荷挥舞单摆吸振器吸振性能

    直升机ACF智能旋翼压电叠堆输出特性仿真分析

    段锦帆姚佐聪胡和平高乐...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压电叠堆是ACF智能旋翼中后缘襟翼的致动元件,其输出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缘襟翼的偏转效率.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平台,对全电极和叉指电极两种构型的压电叠堆进行了参数化建模,对叠堆自由位移和阻塞力两种典型输出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利用理论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基于参数化建模的压电叠堆有限元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其计算结果与理论模型计算结果基本保持一致;两种构型压电叠堆的输出特性随激励电压的变化都是趋于线性的;相同激励电压下,同横截面积的叉指电极型压电叠堆的自由位移小于全电极型,减小比例与各陶瓷层活性区面积的缩减比例一致,而两种构型叠堆的阻塞力大小相当,叉指电极的尺寸缩进不会使得阻塞力明显降低.

    智能旋翼压电叠堆有限元参数化建模输出特性

    直升机复合材料拉扭条扭转性能分析

    朱慧玲杨磊
    35-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拉扭条作为直升机旋翼桨毂的主要承力结构,承受桨叶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并通过自身的大变形实现桨叶的变距,其所承载的离心力和扭角变形随直升机飞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针对复合材料拉扭条组件,基于ABAQUS建立仿真模型并求解应变和角度变形云图;设计静力试验台架进行验证试验来验证仿真模型,并进一步分析离心力、扭角对其扭转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拉扭条的扭转刚度随扭角的增大而减小,随离心力的增大而增大,且离心力对复合材料拉扭条的扭转刚度影响更大.

    复合材料拉扭条静力试验离心力扭角扭转性能

    火星直升机旋翼翼型气动特性研究

    冷根蒋太宇陈媛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火星稀薄大气影响,火星直升机旋翼工作在低雷诺数、高马赫数的特殊气动环境下,旋翼翼型的气动特性与地球常规翼型具有较大差别.采用CFD方法开展火星直升机旋翼翼型数值计算研究,分析翼型相对厚度、弯度及最大弯度位置等几何参数对翼型气动性能与流动特性的影响,为火星直升机旋翼翼型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对几种典型的低雷诺数翼型的气动性能进行计算分析,发现CLF5605 翼型的综合性能更为优异,更符合火星直升机对旋翼翼型的要求.

    火星直升机低雷诺数翼型气动特性数值计算

    直升机灭火系统灭火剂浓度时间分布特性试验研究

    李松松韩代春吴燕燕李春...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直升机灭火系统灭火剂浓度扩散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在不同单位体积通风量、不同灭火剂及不同压力状态下的灭火剂喷射后浓度分布特性.通过对时间特性和分布特性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单位体积通风量变化对灭火剂浓度维持时间的影响以及单位体积通风量变化对浓度变化率的影响,给出了单位体积通风量低于1.32 kg/(s·m3)时,应留有较大设计余量的措施.

    灭火系统浓度分布分布特性

    无人直升机自动着舰导引控制设计与仿真验证

    马捷严峰伍心皓
    51-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常无人直升机自动着舰导引控制的方法是:导引系统根据探测到的机舰位置信息,结合任务需求,实时生成一条理想飞行轨迹,按照一定的制导律计算得到导引指令发送给飞控系统,经过计算转化得到最终位置、速度、姿态控制指令,控制无人直升机跟踪这一理想轨迹,进而实现无人直升机返航、着舰.该文针对无人直升机自动着舰的特点和需求,将得到的机舰相对位置信息直接发送给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按照设定边界控制条件设计自动着舰流程和相应的控制律,给定无人直升机速度和位置控制指令,实时调整无人直升机飞行姿态,通过多模态的复合控制,最终引导无人直升机完成返航、近舰和着舰全过程,并且通过半物理仿真试验进行验证.

    无人直升机着舰导引控制半物理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