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兽医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兽医医药杂志
中兽医医药杂志

杨志强

双月刊

1000-6354

zsyyyzz@periodicals.net.cn;zhaosixi@sina.com

0931-2656034 2115280 13919078833

730050

甘肃省兰州市小西湖硷沟沿335号

中兽医医药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主办并公开发行的唯一一家国家级中兽医学和兽医药物学科技刊物。自1982年创刊以来,先后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期刊、农业部优秀科技期刊、第二、三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第三、四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等;并先后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成为全国首批100家期刊定点阅览室赠送期刊。主要以传播中兽医医药知识、推广最新科技成果、交流诊疗经验、开展学术讨论为主,促进中西兽医结合。主要栏目有研究报告、实验技术、综述专论、诊疗经验等。诊疗经验为本刊最具特色栏目,集中兽医经验之良方,汇中兽医诊疗技术之大全,是广大临床兽医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是广大养殖专业户的得力帮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vB_KpnS_Yuri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孙续中拉毛草杨峰杨明俊...
    1-9,封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离并鉴定肺炎克雷伯菌裂解性噬菌体,分析所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以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标准株作为宿主菌,从甘肃、宁夏、青海、四川等地多个养殖场污水中分离裂解性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分析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Yuri1的生物学特性,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通过酶切分析核酸类型;采用双层平板法测定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温度和pH稳定性及紫外线敏感性;通过点滴试验测定裂解谱;采用平板计数法评价噬菌体体外抗菌活性;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安全性.结果显示,共分离裂解性噬菌体6株,其中Klebsiella phage vB_KpnS_Yuri1属有尾目长尾噬菌体,核酸类型为双链DNA,最佳感染复数为0.000 1;一步生长曲线显示,Klebsiella phage vB_KpnS_Yuri1的潜伏期为15 min,裂解期为15 min;在-20℃~60℃或pH值为5.0~10.0时,Klebsiella phage vB_KpnS_Yuri1 仍具有较高的滴度,且呈现紫外线耐受;点滴试验表明,Klebsiella phage vB_KpnS_Yuri1对68株奶牛乳腺炎肺炎克雷伯菌中的7株具有裂解活性,而对粪肠球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无裂解活性;在LB肉汤培养基和牛奶介质中,噬菌体在2h内的杀菌率均达到99.99%;基于全基因组分析,Klebsiella phage vB_KpnS_Yuri1基因组全长50 116 bp,共有77个开放阅读框,未发现与耐药、毒力及溶原相关基因.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Klebsiella phage vB_KpnS_Yuri1最佳感染复数低、潜伏期短,最适温度和pH范围广且耐受紫外线,体外抗菌活性强,在基因水平上具有安全性,可为进一步研究噬菌体鸡尾酒疗法及裂解酶治疗肺炎克雷伯菌引发的奶牛乳腺炎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分离鉴定生物特性

    鸡湿热泄泻病证模型的建立

    赵增成殷斌刘月月黄中利...
    10-14,封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兽医病证模型是评价药效及研究中兽药作用机制的有效工具.为了建立鸡湿热泄泻病证模型,本研究以SPF雏鸡为试验动物,分别选取大肠杆菌CVCC1558标准株和09-29分离株,采用胸部肌内注射、口腔灌服、泄殖腔灌注3种不同方式,选择不同感染剂量,进行大肠杆菌人工感染试验,观察各组鸡临床症状,进行体温、病理剖检、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病理学、血细胞计数等多项检查.结果显示,采用不同的感染方法,试验鸡表现出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口腔灌服09-29菌株试验组无任何症状出现,其他各组鸡群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症,其中口腔灌服或泄殖腔灌注大肠杆菌CVCC1558菌株2个组试验鸡表现为排黄绿色稀粪,体温升高,剖检表现为典型卡他性或出血性肠炎变化,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病变,白细胞数增多,十二指肠黏膜肠绒毛上皮细胞脱落,无病鸡死亡,从病因、症状、病机等方面进行辨证分析,完全符合中兽医湿热泄泻的特征.采用肌内注射感染方式的3个组试验鸡虽然也出现排黄色稀粪、肠炎等湿热泄泻的表现,但发病鸡更多表现为精神极度沉郁以及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全身败血症变化,死亡率高,全身症状明显,已表现为热入营血,并不符合单纯的湿热泄泻特征.试验表明,采用SPF雏鸡每只口腔灌服大肠杆菌CVCC1558菌株3 mL,或泄殖腔灌注大肠杆菌CVCC1558菌株3 mL,均可成功构建出鸡的湿热泄泻病证模型.该方法建立的病证模型完全符合中兽医湿热泄泻证的病因、病位、病机和证候特点,临床症状明显,剖检特征典型,病程时间长,模型稳定,重复性好,适用于鸡湿热泄泻证的中兽医防治研究.

    湿热泄泻病证模型大肠杆菌

    茯苓多糖散质量控制研究

    张传津张志民牛华星梁萌...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茯苓多糖是茯苓多糖散调节免疫功能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准确控制该制剂质量,应用分光光度法中苯酚-硫酸法测定茯苓多糖散中茯苓多糖的含量,分别从溶剂、测定波长、反应温度、反应时间、5%苯酚溶液加入量、硫酸加入量6个方面进行优化,筛选出最佳试验条件,并进一步开展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等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测定茯苓多糖最优试验条件为溶剂采用50%硫酸溶液,测定波长490 nm,25℃水浴条件反应40 min,5%苯酚加入量为1.8 mL,硫酸加入量为6.0 mL;D-无水葡萄糖在10.19~61.14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4,n=6),平均回收率为99.31%.本法灵敏度高,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且准确可靠,可作为茯苓多糖散多糖含量的控制方法.

    茯苓多糖散茯苓多糖紫外分光光度法苯酚-硫酸法

    气管滴注法建立肉鸡感染O157:H7型大肠杆菌模型

    牟芮玮郭琰娜卢梦涵梁少姗...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建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E.coli)感染肉鸡动物模型.将100只麻黄羽肉鸡饲喂至7日龄,挑选健康、体质量均一的鸡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A组(1×107 cfu/mL E.coli感染组)、B组(1×108 cfu/mL E.coli感染组)、C组(1×109 cfu/mL E.coli感染组)、D组(1×1010 cfu/mL E.coli感染组)、E组(1×1011 cfu/mL E.coli感染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感染组每只肉鸡气管滴注大肠杆菌菌悬液0.5 mL,空白对照组肉鸡气管滴注相同体积的磷酸缓冲液(PBS).分别在试验开始前与感染后7d记录肉鸡的体质量,试验期间记录肉鸡的采食量,并观察其临床变化.在感染后7d对肉鸡颈静脉采血以检测肝功能.解剖摘取肉鸡肝脏、脾脏和结肠组织,计算肝脏和脾脏脏器指数,并对肝脏、脾脏和结肠进行载菌量检测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感染大肠杆菌后肉鸡的料重比和肝脏指数、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肝脏、脾脏中均检测出大肠杆菌,结肠中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增多.A~E组肉鸡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V)含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D组与E组肉鸡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D组、E组肉鸡血清中总胆汁酸(TBA)含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C~E组肉鸡肝脏眼观呈绿棕色,并存在白色坏死点,镜检发现浆液性渗出和红细胞、炎性细胞浸润现象;E组肉鸡脾脏出现明显的毛细血管玻璃样变和毛细血管充血现象;C~E组肉鸡结肠绒毛萎缩、肠壁变薄,同时,D组、E组肉鸡结肠出现毛细血管充血现象.气管滴注可以用于构建鸡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模型,此模型可显著诱导肉鸡肝脏和结肠损伤.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气管滴注肉鸡动物模型

    苦参碱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溶出研究

    张静茹路晨月师鑫潮何欣...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苦参碱(matrine,MAT)的缓释性能,延长体外释药时间,本研究以苦参碱为目标药物,以乙基纤维素(EC)为载体,利用球磨法制备苦参碱无定形固体分散体(MAT-ASD),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PXRD)、差示扫描量热(DSC)、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其进行表征,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结果显示,利用该方法成功制备了MAT-ASD(药物与载体比例为1∶9),粉末X射线衍射中无苦参碱的晶体特征峰,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显示无苦参碱晶体吸热峰,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显示苦参碱与乙基纤维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了分子间氢键.体外溶出结果显示,在0.25 h内苦参碱的累积溶出率几乎达100%,而MAT-ASD的累积溶出率仅为56.29%,在6h时MAT-ASD的累积溶出率为95.22%.结果提示,以乙基纤维素为载体,利用球磨法可成功制备MAT-ASD,并可有效延长苦参碱的体外释药性能,为苦参碱缓释制剂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苦参碱固体分散体球磨法缓释累积溶出率

    荆鲜止痒涂剂治疗犬皮肤瘙痒症的作用机制探讨

    赖佳欣秦俊杰田春莲王新宇...
    33-38,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荆鲜止痒涂剂治疗犬皮肤瘙痒症的作用机制.通过TCMSP筛选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将靶点导入Uniport数据库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从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查找与犬皮肤疾病、皮肤瘙痒相关的基因,与药物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建立交集后,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9软件绘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构建PPI网络图,可视化后筛选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药物、疾病共同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对预测出的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筛选得到146个活性成分,主要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芒柄花黄素、汉黄芩素、β-谷甾醇、西托糖苷、槐香碱、金丝桃素、异橙黄酮.与犬皮肤瘙痒症相关的靶点有55个,其中核心靶点为TNF、IL-6、VEGFA等.核心靶点参与细胞因子活性、细胞外隙、细胞凋亡、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的调节,作用于调控MAPK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通过抗炎、抑菌、抗氧化等过程减轻犬皮肤瘙痒的症状.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的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有良好的结合性.表明荆鲜止痒涂剂对犬皮肤瘙痒症的治疗涉及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机制.

    荆鲜止痒涂剂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犬皮肤瘙痒症作用机制

    甘露子本草溯源及现代研究进展

    张丽红马天翔史光伟向雪姣...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露子为食、药两用常见之品,作为蔬菜在宋代诗歌中已有记载,元代首次将其列为一种食疗本草.甘露子有"草石蚕"的别称,但"草石蚕"另有其物.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将草石蚕与甘露子记载为同一味药后,出现异物同名情况,目前学界对甘露子的研究多指日常作为蔬菜的甘露子.甘露子所含化学成分丰富,含有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多糖、皂苷、鞣质等有机成分,以及钾(K)、磷(P)、硫(S)、镁(Mg)、钙(Ca)等无机成分,且为水苏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研究发现本品中多糖对肝癌细胞、膀胱癌细胞等肿瘤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还有抗氧化、抗疲劳等药理作用.目前对甘露子的研究多集中在栽培种植与水苏糖提取方面,对其所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较少,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甘露子的本草溯源、化学成分、传统功效、现代药理作用、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甘露子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甘露子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功效药理作用

    动物毒液的抗菌活性研究进展

    姚学强董朕李江周凯仁...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发现动物毒液中含有多种活性蛋白和多肽,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抗癌、免疫调节等功能,目前针对蛇、蜜蜂、蝎子、蚂蚁和蜈蚣毒液的研究较为广泛,其毒液中所分泌的活性物质有望成为抗菌药物的来源.蛇毒中的磷脂酶A2和L-氨基酸氧化酶是发挥抗菌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碱性磷脂酶A2可以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鼻疽杆菌.L-氨基酸氧化酶在氧气的作用下产生过氧化氢,对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有抑菌活性.蜂毒液的主要成分包括蜂毒素、磷脂酶A2和蜂毒肽,其中蜂毒肽和蜂毒素抗菌效果显著,对唾液链球菌、粪肠杆菌、沙门菌具有抗菌活性,蜂毒肽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具有抗菌活性.蝎毒液作为生物活性肽的来源之一,分为二硫键桥肽(DBPs)和非二硫键桥肽(NDBPs),大部分非二硫键桥肽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但部分非二硫键桥肽对真核细胞具有毒性作用.蚂蚁毒液富含生物活性蛋白和其他挥发性与非挥发性化合物,部分蚂蚁毒液肽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蜈蚣毒液分离出的抗菌肽主要有抗菌肽ScolopinⅠ、抗菌肽ScolopinⅡ和抗菌肽Scolopendrin 1,其中ScolopinⅠ和Scolopin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多重耐药菌株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在当前全球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动物毒液作为一种潜在的原材料,为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但由于动物毒液的毒性、稳定性等限制其作为药物直接进行应用,需通过改造、重组等手段进行改进,且多数研究还处于试验阶段.本文综述了蛇、蜜蜂、蚂蚁、蝎子、蜈蚣毒液的抗菌活性,旨在为开发新型、有效、低毒的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动物毒液抗菌毒液肽蛇毒蜂毒蝎毒蚂蚁毒蜈蚣毒

    人参再造丸中6种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黄晓燕孙辉丁野李文莉...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人参再造丸(浓缩丸)中6种乌头类生物碱含量的检测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UPLC-MS)对人参再造丸(浓缩丸)中双酯型生物和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进行测定,梯度洗脱模式下,以0.1%甲酸溶液-乙腈为流动相,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监测模式为多反应监测.结果表明,6种生物碱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重复性试验中RSD均低于5%,平均回收率和RSD分别为97.27%~108.29%和1.99%~4.01%.所建立的方法能同时准确、快速地测定人参再造丸(浓缩丸)中6种乌头类生物碱成分的含量,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能为全面有效管控人参再造丸(浓缩丸)质量提供参考.

    人参再造丸(浓缩丸)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制附子双酯型生物单酯型生物碱

    不同种类的盐对炮制川楝子-小茴香药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王小鹏朱顺娟侯建忠魏伟...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察不同种类的盐对川楝子-小茴香药对炮制后化学成分的影响,为筛选炮制辅料用盐提供参考.采用不同厂家、不同地区生产的盐,按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方法对川楝子-小茴香(1∶1)药对进行炮制,采用HPLC方法测定各炮制品中川楝素、异川楝素、α-蒎烯、反式茴香脑的含量,采用SPSS统计学方法比较其含量差异.结果显示,5种盐炙样品(S1~S5)中α-蒎烯和反式茴香脑的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2样品中异川楝素和川楝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样品(P<0.01或P<0.05),其他组样品中川楝素和异川楝素的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5种盐对川楝子-小茴香药对中α-蒎烯和反式茴香脑含量的影响相似,Y2号盐(低钠盐)炮制后样品中川楝素和异川楝素含量高于其他盐炙样品.因此,结合文献研究及药效安全性的考虑,优选除低钠盐外的普通盐作为川楝子-小茴香药对的炮制用辅料.

    川楝子-小茴香炮制辅料盐含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