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噪声与振动控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噪声与振动控制
中国声学学会
噪声与振动控制

中国声学学会

严济宽

双月刊

1006-1355

NVC@sjtu.edu.cn

021-62932221

200030

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上海交通大学

噪声与振动控制/Journal 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科技工作者和工程师交流噪声与振动控制理论和实际应用研究的最新理论、方法、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平台。主要内容包括噪声和振动控制领域中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创新方法、重要成果、新技术等。可供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各单位噪声振动专业人员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阻尼减振技术在推进轴系试验中的应用分析

    周兆华田佳彬雷晓薇王刚伟...
    25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器转子的激励力会通过轴系及艇体产生辐射噪声.阻尼减振是系统振动控制与优化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本质是消耗振源传递的能量,进而降低结构振动响应.搭建轴系试验台架,以轴系振动加速度总值级为评价指标,分析加装颗粒阻尼吸振器和换装具有黏弹特性的高锰基合金材料基座的减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基于阻尼的减振方案对推进轴系均有一定的减振效果,可为推进器振动噪声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振动与波颗粒阻尼高锰基合金轴系试验

    三维曲折空间、超构复合阵列式消声器设计研究

    李坤任东红杨景惠李羿江...
    261-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排风散热风机系统低频噪声难以消除的难题,基于声学超材料理论及阻抗排布设计方法,融合超材料的低频吸声量高与玻璃纤维棉高频吸声性能好的优点,设计一种具有三维曲折空间、超构复合的消声器单元,将多个不同吸声频率的单元进行组合及优化,提出一种阵列式消声器.有限元计算分析表明,在不改变结构外形的前提下,具有三维曲折空间、超构复合阵列式消声器较传统的阻性消声器在100及260~310 Hz范围内具有5~26 dB降噪效果的提升量,具有宽频带高效消声的性能,可用于工业级的大面积、大规模消声.

    声学消声器曲折空腔声学超材料玻璃纤维棉传输损失

    八极轴向绕组式磁流变阻尼器的隔振平台模糊控制研究

    黄河刘高甫徐靖龚静...
    267-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研究磁流变阻尼器在隔振系统中的隔振性能与控制策略,以八极轴向绕组式磁流变阻尼器为控制对象,搭建磁流变阻尼器与压缩弹簧并联的隔振平台,利用电动振动台施加正弦位移激励,测试隔振平台在不同励磁电流、激振频率下的加速度传递率.根据测试结果设计模糊控制器,控制系统的输入为加速度传递率与激振频率,输出为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力,最后对隔振平台进行正弦位移扫频的隔振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隔振平台发生共振的区间频率9.4~11.4 Hz内,所设计的控制算法能减小加速度传递率14.3%以上.该研究可为磁流变阻尼器在隔振领域中的工程应用奠定基础.

    振动与波磁流变阻尼器模糊控制扫频激励隔振实验

    语音传输指数(STI)的测量和应用

    张凯帆张欢欢许力
    273-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音传输指数(Speech Transmission Index,STI)是一个用于评估语音信号传输质量的指标,测量方法有完整STI法与公共广播系统语音传输指数(Speech Transmission Index for Public Address Systems,STIPA)法,使用AWA6292型多功能声级计与AWA5512型智能声源,介绍采用STIPA法所进行的无扩声时的测量、有扩声系统且含有传声器输入时的测量、有扩声系统且通过线路输入的测量,并详细介绍仪器的操作,可将其应用于会议室、教室、礼堂、体育馆、广播站,以及听力辅助系统的测试中,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声学语音传输指数(STI)测量仪器

    扫地机器人噪声分析与控制

    程福萍周福昌崔跃玉龚明强...
    278-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开发阶段某扫地机器人在强力和标准模式下存在明显异响,不满足声品质体验要求.针对强力模式,应用频谱分析等方法判断异响频率为风机组件的叶片通过频率(Blade Passing Frequency,BPF),为此通过仿真和试验手段对叶轮进行参数优化,实验与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也成功找到异响解决方案.对于标准模式,采用瞬间通断电等方法论证异响来源于电机定子发出的电磁噪声,并且该电磁噪声通过风机组件中的支架被进一步放大.最终从噪声源和传递路径两方面着手,设计变更绕组连接方式及增加隔振元件两个针对性改善方案,两个方案经验证均有效果.以上分析思路可为扫地机器人噪声控制提供参考.

    声学扫地机器人异响仿真电磁噪声隔振

    电动汽车路噪轰鸣声分析与优化

    黄应来赵明斌单喜乐
    284-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动汽车普遍存在路面激励产生车内轰鸣声的问题.以某电动SUV车型后桥引起31 Hz轰鸣声为背景,分析轮胎低频振动模态、后悬架传递特性以及尾门与车内声腔的耦合机理,从后悬架刚体模态调整、车身模态控制、尾门约束优化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将车内轰鸣声从45降低至35 dB(A).提出用悬架力传递率衡量悬架的传递特性,用车身噪声传递函数衡量车身和尾门的传递特性,用尾门噪声传递函数衡量尾门与车内声腔的耦合程度.对尾门与车内声腔的耦合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对模型计算公式进行理论推导,尾门在1阶模态频率处的振动阻抗与声腔阻抗匹配产生共振是SUV车型在25至35 Hz容易产生轰鸣声的根本原因.路噪轰鸣声的机理分析和优化方案对电动汽车NVH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声学路噪轰鸣声悬架力传递率尾门模态声腔声固耦合

    《噪声与振动控制》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