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昭通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昭通学院学报
昭通学院学报

张毅敏

双月刊

1008-9322

ztsf@chinajournal.net.cn

0870-2163855

657000

云南省昭通市环城东路

昭通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aoTong Universit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新时代好青年的精神特质

    黄秋生朱志杰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的前途在青年,民族的希望看青年,事业的未来靠青年.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党的青年工作,始终不渝做好青年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角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等青年新寄语.广大新时代好青年要牢记党的嘱托,把握时代际遇,展现青年担当,不负人民期待;要培育树立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等优秀精神特质,努力做到于爱国爱民中立大志,从锤炼品德中明大德,自勇于创新中担大任,在实学实干中成大才.新时代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定能奏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身的人生乐章.

    新时代好青年精神特质党的二十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系统传播中的作用

    白笑天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大钊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阐释第一人.李大钊在诸多方面作出贡献,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学说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阐释以及马克思主义对青年思想产生浸润等三个方面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不仅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更加密切结合,使工人阶级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强大思想武器武装自身,而且使大批先进青年积极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走上革命道路.加强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系统传播的研究,厘清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所作的重要贡献,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系统传播

    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蒋旭张文
    15-2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更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的必然选择.同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的新形态,为世界文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系统分析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已然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话题.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再现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研究动态.通过研究发现: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且研究热点逐年上升;发文作者和研究机构并未形成完整合作网络;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中华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现代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现代文明的特征、中华现代文明与世界文明发展、中华现代文明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现代文明的时代价值、中华现代文明的提升路径这七个方面;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资源,推动多元文化协同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化,提高国际话语权、促进网络时代的文化创新,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Citespace研究

    《无事生非》:一部欢笑的"假面喜剧"

    傅光明张叶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莎士比亚在《无事生非》中呈现出一部欢笑的"假面喜剧":反用克劳迪奥与希罗这一老套的意大利式喜剧故事;塑造出一对渴望婚姻的"虚无主义"恋人本尼迪克与比阿特丽斯;展现弗朗西斯修道士和丑角儿道格贝里的善良、真实.莎士比亚以克劳迪奥为男主角,主要用他关联起其他副线剧情和次要人物.弗朗西斯和道格贝里凸显出人性深度.

    《无事生非》假面喜剧莎士比亚

    "去先锋性"、乡土记忆与地方经验——论朱兴友长篇小说《那时赵钱孙》的写作伦理

    王云杉潘遨航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变革通常推动了乡土小说的创作转型.对此,不少研究者立足于新的历史时代语境,撰文探讨乡土小说创作的创作观念、叙事困境与理论经验.朱兴友的《那时赵钱孙》以"去先锋性"的写作伦理与艺术形式,叙述以滇东北乡村为原型的乡土社会所经历的历史变革,展现了云南的乡土记忆与地方文化.作家通过叙述云南的乡土经验,展现了"乡土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常"与"变"."变"的是乡土社会的生活空间与生存方式,"不变"的是普通人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伦理道德的坚守.由此,朱兴友的乡土写作创造了新的叙事路径.

    乡土记忆地方经验朱兴友《那时赵钱孙》写作伦理

    论古尔纳《囚笼》中的"边界"概念

    邱永旭谢辰新
    41-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文学理论家萨义德从思想观念的角度出发,对"边界"概念做出了新的解释,他以后殖民主义文化霸权"地方权威——中央权威"的权力构成模型为基础,揭示出了"边界"在区分"自我"和"他者"问题上的身份认同功能;而英国籍坦桑尼亚裔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及其创作的短篇小说《囚笼》,则紧紧围绕"身份认同"这一问题,通过深度刻画的小说人物,精心布置的故事场景,创造性地揭示出"边界"划分"内化"和"多样化"的新特征,进而实现了对殖民话语内部流动过程的一次新探索.

    古尔纳萨义德边界《东方学》

    论新乡土小说的困境与出路——以付秀莹的《陌上》和《野望》为考察点

    陈嘉慧张丽军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新乡土文学便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时期应运而生.新乡村现实一方面需要乡土作家及时回应,另一方面又给当下作家书写乡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尽管新乡土文学已然是作家顺应乡村剧变作出的努力,但就目前的乡土小说现状来说,困境依旧明显存在.付秀莹作为当前具代表性的乡土作家,她的《陌上》与《野望》以一种清新、质朴的笔调营构了一个具有蓬勃生命力的"芳村",描绘了一幅独特的风俗画、风景画,书写"芳村人"隐秘的心灵世界,揭示出乡村新现实下的人心变动,一定程度上为新乡土小说的发展提供了突围思路.与此同时,其作品表现出的新形象塑造匮乏与理想性书写缺失的问题应该引起包括付秀莹在内的乡土作家的注意.

    新乡土小说付秀莹《陌上》《野望》

    列举助词"什么的"的历时来源及形成机制

    李思旭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量上可以是1至5项不等,可以是各级语法单位,列举项内部的连接形式多种多样.列举助词"什么的"在民国产生,其形成机制是概念叠加和构式整合,即:表列举的构式"什么×"与构式"×的"发生概念叠加,进而构式整合为构式"什么×的";夹在中间的成分×前移,从而形成"×什么的",后置的"什么的"发生词汇化形成三音节列举助词.

    列举助词"什么的"框式列举构式概念叠加

    传播修辞学视角下《宠物医院》中的概念转喻与共情效应研究

    胡红一于特浩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宠物医院》是国内首档宠物医疗观察类真人秀节目,以纪实性的拍摄手法形塑了潜含转喻意蕴和情感共鸣的视觉传播符号.本文以传播修辞学为理论来源,移植伯克的戏剧"五位一体"理论及其后来所补充完善的"态度(attitude)"要素对节目文本符号进行分类.同时,用质性研究视角中的文本分析作为研究方法,以学者刘涛的"视觉转喻理论框架"作为分析基础,将共情效应作为研究旨归,从像似指代和规约指代两种转喻关系出发,研辨节目中概念转喻的本体特征和喻体意涵,以及由概念转喻所产生的共情效应.此外,在共情效应的研究中,引入学者胡范铸等所建立的"共情修辞"研究方法,实现与概念转喻研究在修辞学意义上的顺连,以及共情效应研究本身的内容构建.

    传播修辞学概念转喻共情效应电视节目研究

    源语透过效应下流水句英译文本的意合性特征

    翁义明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汉语流水句的英译过程中,添加恰当的关联词语是最常见的译文语篇建构方式,但在"源语透过效应"的作用下,意合现象在英译文本中普遍存在.意合的无标记性关联手段与形合的标记性连贯手段在流水句的英译过程中具有等效的语篇建构功能."源语透过效应"使源语的语言特征无形中转移到译语语言中,使形合的英语文本呈现汉语特有的意合性特征.

    汉语流水句英译源语透过效应意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