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波长光对普通大蓟马成虫寿命、繁殖力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金海峰李芬袁琳琳侯清芳...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是豆科作物的重要害虫.化学药剂的过度使用使该虫产生了极高的抗药性,并且产生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光控技术是防治害虫绿色、安全、高效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本研究探究了 7种波长(360、420、460、580、610、650 nm和730 nm)的光对普通大蓟马成虫寿命、繁殖力及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明确其在不同光环境下的适应性机理.结果表明,与全光谱波长光照相比,420 nm波长下雄成虫寿命最长,730 nm波长下最短,其余供试波长光对雌雄虫寿命影响不显著(P>0.05);460~730 nm波长的光对蓟马产卵量都有显著影响(P<0.05),除730 nm外,其余波长光均能显著降低蓟马的产卵量(P<0.05);不同波长光处理下普通大蓟马抗氧化酶活性存在差异,与全光谱光照相比,360、420 nm和460 nm波长光处理显著降低了 PPO和SOD活性(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PPO活性与波长显著正相关(P<0.05),并且SOD活性与CAT、PPO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本研究认为短波长光是控制普通大蓟马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水平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普通大蓟马种群发生动态规律及绿色光控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普通大蓟马抗氧化酶活性生长发育繁殖

    2个分离自新疆不同枣树样本的花叶伴随病毒基因组测定

    单佳祁刘保军张李娅王澍...
    108-11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几年来,新疆南部红枣各种植区大面积发生疑似枣树花叶伴随病毒病症状的病害,造成枣树叶片出现花叶卷曲,枣果畸形失去商品价值,甚至大量落果,造成绝收绝产.对于引起此病害的病原现在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从新疆南部红枣种植区采集病叶,通过高通量测序证实病叶中存在枣树花叶伴随病毒(jujube mosaic-associated virus,JuMaV),将JuMaV的2个分离株AKS和YPH的全序列(登录号分别为MW892537和OL739568),与已发表的枣树枣花叶伴随病毒(JuMaV-Z6)的全序列(登录号:KX852476.1)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JuMaV-AKS和JuMaV-YPH与JuMaV-Z6的核苷酸一致性分别为99.54%和95.93%,氨基酸一致性分别为100%和98.48%.JuMaV-AKS和JuMaV-YPH与JuMaV-Z6在反转录酶(RT)和RNA酶H(RNase H)编码区有较大差异,表明枣树花叶伴随病毒在新疆的红枣上正在发生变异,但还未成为新的种,暂时统一称为枣树花叶伴随病毒XJ分离株(JuMa-VXJ).上述结果为新疆红枣花叶病病原的确认并为该病害的精准防控奠定了基础.

    高通量测序枣树枣树花叶伴随病毒全核苷酸序列

    蠋蝽卵巢发育动态及其与光周期的关系

    元晓艳李宏光王玉生伍绍龙...
    118-12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蠋蝽Arma chinensis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化天敌昆虫,而卵巢发育动态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准确预测昆虫的产卵盛期和繁殖能力,对于规模化繁育蠋蝽的种群动态预测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蠋蝽卵巢的发育过程以及光周期对卵巢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蠋蝽雌成虫的内生殖系统由卵巢、侧输卵管、中输卵管、受精囊和端丝等组成.根据卵巢形态、卵黄沉积水平和卵子发生情况等典型特征,将其卵巢发育过程分为Ⅰ级(乳白透明期)、Ⅱ级(卵黄沉积期)、Ⅲ级(成熟待产期)、Ⅳ级(产卵盛期)和Ⅴ级(产卵末期)等5个级别.进一步研究发现,光周期对蠋蝽雌成虫的卵巢发育进程有显著影响,在长日照光周期L//D=18 h//6 h和16 h//8 h时卵巢发育较快,卵巢长度、宽度,卵巢指数和卵子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光周期;而在光周期L//D=14 h//10 h、12 h//12 h、10 h//14 h、8 h//16 h和6 h//18 h下,卵巢发育明显减缓,大多处于乳白透明期.研究结果可为蠋蝽的生殖生物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规模化人工繁育和生防应用提供参考.

    蠋蝽卵巢发育卵巢分级光周期

    东北农牧交错带南段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林思亮周训军兴安姜洪雪...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啮齿动物是我国东北农牧交错带主要有害动物类群,威胁当地农牧业生产与居民身体健康.为探讨农牧交错带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和2021年的6月-9月,调查了东北农牧交错带南段不同类型生境中啮齿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利用增强回归树模型分析气候、生产力、生境异质性、土壤等因子与啮齿动物密度、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共捕获601只啮齿动物,分属于18个种,优势种为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占总捕获个体数的27.94%.草地生境中啮齿动物的捕获率(2.99%)最高,农草交错区生境中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不同生境类型的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具有一定差异,且优势鼠种在不同生境类型的捕获率及空间分布格局亦存在差异.气候和生境异质性因子对啮齿动物密度、物种丰富度的综合作用最大,其中净初级生产力通过上行效应调控啮齿动物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基于此,我们建议根据不同生境类型中啮齿动物密度及群落特征制定针对性的鼠害防控对策,并加强优势鼠种在不同生境类型间的迁移及为害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开展景观管理,实现害鼠生态治理.

    农牧交错带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生境类型生态治理

    氯虫苯甲酰胺田间推荐剂量对广双瘤蚜茧蜂生长发育及体内共生菌的影响

    赵云云杜灵恩高雪珂雒珺瑜...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新型邻甲酰胺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棉蚜是一种全世界分布的害虫.广双瘤蚜茧蜂Binodoxys communis(Gahan)是棉蚜的优势寄生蜂.本文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CAP)田间推荐剂量66.7 mg/L对广双瘤蚜茧蜂F0、F1代存活率、存活时间的影响和暴露后体内共生菌种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CAP暴露对广双瘤蚜茧蜂亲代和子代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暴露1 h显著缩短了 F0代(CK:4.6 d,CAP:2.9 d)和F1代(CK:4.6 d;CAP:3.4d)广双瘤蚜茧蜂的存活时间.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CAP暴露1h或3d不影响广双瘤蚜茧蜂体内主要共生菌的组成,但CAP暴露3 d后广双瘤蚜茧蜂体内优势共生菌物种的相对丰度发生了变化,其中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增加(CK:35.5%;CAP:99.68%),属水平上,沙雷氏菌属Serratia丰度增加(CK:7.84%;CAP:36.82%),红球菌属Rhodococcus丰度降低(CK:64.43%,CAP:0).综上所述,接触CAP田间推荐剂量影响了广双瘤蚜茧蜂F0和F1代的生存,其体内优势菌属相对丰度也发生了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应加强对氯虫苯甲酰胺的管理,防止其对天敌构成威胁.

    氯虫苯甲酰胺广双瘤蚜茧蜂存活率存活时间共生菌

    补充不同糖类对夜蛾黑卵蜂成蜂寿命及繁殖力的影响

    井晓宇周磊李菲张茂森...
    143-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类是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为提高夜蛾黑卵蜂的扩繁效率及控害能力,本研究在室内分别测定了饲喂10%、15%、20%的葡萄糖和蔗糖对夜蛾黑卵蜂成蜂繁殖力、寿命及子代羽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斜纹夜蛾卵或草地贪夜蛾卵为寄主扩繁夜蛾黑卵蜂时,饲喂20%葡萄糖或蔗糖的夜蛾黑卵蜂雌蜂寿命最长,且葡萄糖对雌蜂寿命的延长效果显著高于蔗糖.饲喂10%葡萄糖或蔗糖的雌蜂产卵量最高;其中以斜纹夜蛾卵为寄主时,葡萄糖对雌蜂产卵量的增加作用显著高于蔗糖;但以草地贪夜蛾卵为寄主时,饲喂蔗糖的促产卵效果优于葡萄糖.寄主相同时,蔗糖对提高夜蛾黑卵蜂子代羽化率和雌性比的效果显著强于葡萄糖.本研究证明,补充20%葡萄糖能显著延长夜蛾黑卵蜂的寿命,补充蔗糖可有效提高其繁殖力,试验结果可为提高夜蛾黑卵蜂的大量扩繁能力和防控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夜蛾黑卵蜂葡萄糖蔗糖寿命繁殖力

    南亚果实蝇对不同品种西葫芦的产卵选择及生长适应性

    李貌陈婷张金龙李娟...
    154-160,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南亚果实蝇Zeugodacus tau对不同品种西葫芦的产卵选择及生长适应性,以便为西葫芦上南亚果实蝇的防治提供参考,本研究选择4个西葫芦品种,'新一代早青''新翡翠早生''圣峰''抗病早青一代',在田间调查了南亚果实蝇的产卵情况,在室内观察了其生长发育,并对西葫芦果实硬度、糖度和含水量与南亚果实蝇产卵、生长发育参数等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西葫芦品种受南亚果实蝇为害从轻到重依次为'抗病早青一代''新一代早青''新翡翠早生'和'圣峰'.幼虫历期和蛹历期为取食'圣峰'时最短,取食'抗病早青一代'时最长.蛹重、羽化率和存活率为取食'圣峰'时最高,取食'抗病早青一代'时最低.其中,取食'圣峰'的幼虫历期和存活率分别为8.26 d和64.95%,取食'抗病早青一代'的幼虫历期和存活率分别为12.67 d和41.69%.果实糖度与产卵孔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蛹重和存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实硬度与单孔产卵数呈显著负相关,与产卵孔数和百克果肉虫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南亚果实蝇在不同品种西葫芦上的成虫产卵偏好性和幼虫生长适应性符合"偏好-表现"假说.南亚果实蝇偏好在果实硬度低、糖度高的西葫芦品种上产卵,'抗病早青一代'对南亚果实蝇表现为抗,'圣峰'对南亚果实蝇表现为感.

    南亚果实蝇西葫芦产卵选择性幼虫适生性抗虫性

    Bt对棉铃虫天蚕素抗菌肽基因(HacD)转录的影响

    袁伟宁魏玉红郭建国刘月英...
    161-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菌肽是昆虫体液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抵御外源致病微生物的侵染具有重要作用.明确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诱导下棉铃虫天蚕素抗菌肽基因(HacD)转录的空间特征和时序特征,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昆虫体液免疫与棉铃虫抗Bt发展的关联性.本研究测定了 HacD cDNA序列,对序列进行了蛋白质翻译,并通过RT-qPCR技术研究了棉铃虫HacD基因在Bt诱导下的转录规律.结果表明,棉铃虫HacD cDNA全长189 bp,其中GC含量为48.15%,肽链由63个氨基酸组成.Bt诱导后棉铃虫幼虫HacD相对转录水平整体呈显著上调趋势,其中脂肪体中HacD的相对转录水平上调最高,其次为血淋巴.Bt对棉铃虫幼虫进行短期诱导后,脂肪体和血淋巴中的HacD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均呈持续上调趋势,分别在诱导24 h和18 h时达到最高,随后均持续下调.对幼虫进行持续诱导后,F0代初孵幼虫、5龄幼虫、蛹和成虫的HacD基因均可以保持上调的转录特性;传代培养获得的F1代初孵幼虫、5龄幼虫、蛹和成虫的HacD基因转录较F0代下调,但均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Bt能够诱导棉铃虫HacD基因转录水平上调.

    棉铃虫苏云金芽胞杆菌免疫致敏抗性抗菌肽脂肪体

    唑虫酰胺对甜菜夜蛾亚致死效应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郭文丽杨慧段慢慢徐昊...
    168-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唑虫酰胺对甜菜夜蛾的亚致死效应以及甜菜夜蛾对唑虫酰胺的生化抗性机制,本研究在测定10种药剂对甜菜夜蛾室内毒力的基础上,研究了唑虫酰胺LC10、LC30和LC50浓度对甜菜夜蛾生长繁殖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及甜菜夜蛾的生化抗性机制.结果表明,高浓度处理组(LC50)的甜菜夜蛾成虫寿命、羽化率和卵孵化率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低浓度唑虫酰胺(LC10)诱导了甜菜夜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的上升,显著抑制了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活性;增效试验表明,增效醚(PBO)和磷酸三苯酯(TPP)对唑虫酰胺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抗性种群的CarE、MFO和GST酶活都显著高于敏感种群.综上,低浓度的唑虫酰胺对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MFO、CarE和GST在甜菜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唑虫酰胺甜菜夜蛾亚致死效应解毒酶抗性机制

    烟粉虱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6JM1的克隆及其在噻虫嗪抗性中的作用

    杜贺季尧杨静胡津瑜...
    176-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全球性农业害虫之一,目前采用的防治手段多为化学防治.噻虫嗪作为一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现被广泛应用于田间烟粉虱的防治,但烟粉虱已对其产生了抗性.本文通过RT-qPCR对烟粉虱噻虫嗪抗性与敏感种群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6JM1表达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烟粉虱噻虫嗪抗性种群CYP6JM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表明,CYP6JM1基因具备昆虫P450基因的典型特征.RT-qPCR检测结果表明,该基因在烟粉虱1~2龄时期及腹部高水平表达.RNAi结果表明,降低烟粉虱体内CYP6JM1基因的表达量能够显著提高其对噻虫嗪的敏感性,表明CYP6JM1基因可能与烟粉虱对噻虫嗪的抗性有关.

    烟粉虱噻虫嗪细胞色素P450噻虫嗪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