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广东烟粉虱传双生病毒的发生种类、分布及动态

    汤亚飞李正刚蓝国兵佘小漫...
    255-263,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监测烟粉虱传双生病毒在广东的发生与扩散动态,2003年-2021年,本课题组对全省烟粉虱传双生病毒进行了长期调查与监测.结果表明,在广东省广州、湛江、惠州等14市均有烟粉虱传双生病毒病的发生,危害的寄主植物有番茄、南瓜、甘薯等24种,其中番茄黄化曲叶病发生和危害尤为严重,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从14市采集的病样中共鉴定出烟粉虱传双生病毒21种,其中广东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Guangdong vi-rus,TYLCGdV)、广东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Guangdong virus,ToLCGdV)、黄蝉曲叶病毒(Allamanda leaf curl virus,A11LCV)、广东雾水葛花叶病毒(Pouzolzia mosaic Guangdong virus,PouMGDV)、十萼茄黄花叶病毒(Lycianthes yellow mosaic virus,LyYMV)5种病毒为新种;同时,发现危害不同寄主的病毒种类存在差异,危害同一作物的病毒种类也存在动态变化.本文明确了广东烟粉虱传双生病毒分布广、种类多、危害重,为全省烟粉虱传双生病毒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烟粉虱传双生病毒广东发生分布种类

    127份甘肃农家小麦品种兼抗条锈病与白粉病鉴定与评价

    李玲王万军曹世勤贾秋珍...
    264-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麦条锈病、白粉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乃至全国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且绿色环保的措施.兼抗种质资源材料的匮乏是制约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品种选育和病害有效防控的主要因素.农家品种是小麦抗病种质资源重要的基因库,开展兼抗病害材料鉴定是准确评价供试材料抗病性的基础性工作.2021年和2022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和甘谷试验站,对127份小麦农家品种进行了苗期、成株期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性鉴定,结果发现:供试材料中苗期对条锈菌和白粉菌混合菌表现抗病的分别有36份和24份,占28.35%和18.90%;兼抗材料15份,占11.81%.成株期在接种及自然诱发条锈菌和白粉菌条件下,表现抗病的分别有39份和72份,占30.71%和56.69%;兼抗材料有27份,占21.26%.全生育期兼抗材料有11份,占8.66%.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检测结果发现,含有抗病基因Pm2、Pm4a、Pm8、Pm21的分别占30.71%、86.61%、25.20%、3.15%;含有2个及以上基因组合品种有60个,占47.24%.结合前期抗条锈病研究结果,将会为筛选出的优异材料利用和持续解决甘肃陇南兼抗品种匮乏难题提供材料支撑.

    农家小麦品种条锈病白粉病抗病性评价兼抗

    北京地区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的病原群体组成

    陶希危学华聂晓张美惠...
    276-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北京市小麦种植面积的逐步恢复,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的发生范围也逐渐扩大.为明确北京地区小麦赤霉病及茎基腐病的病原群体组成,于2023年从北京市6个区14个采样点采集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得到290株小麦赤霉病菌株及163株小麦茎基腐病菌株.采用翻译延伸因子TEF1-α基因进行分子鉴定,明确了北京地区不同区县小麦赤霉病菌和茎基腐病菌的群体组成.北京地区小麦赤霉病的病原主要是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和假禾谷镰孢F.pseudograminearum,其中禾谷镰孢占群体总数的92.41%,是整个北京地区的优势致病菌,也是海淀、平谷、顺义、密云和延庆地区的优势致病菌,假禾谷镰孢是怀柔地区的优势致病菌.北京地区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主要是假禾谷镰孢(45.40%)和禾谷镰孢(37.42%),还分离出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1.23%)、中华镰孢 F.sinense(7.36%)、锐顶镰孢 F.acuminatum(4.29%)、三线镰孢 F.tricinctum(3.07%)和木贼镰孢F.equiseti(1.23%).海淀和密云地区的小麦茎基腐病优势致病菌是假禾谷镰孢,平谷、顺义和延庆地区的优势致病菌是禾谷镰孢.该研究结果为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的预测预报和精准防治提供依据.

    赤霉病茎基腐病病原菌群体组成禾谷镰孢假禾谷镰孢

    不同类型植保无人飞机施药作业对烟草植株的影响

    郭建刘春明侯秋强王晓萌...
    283-288,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规范植保无人飞机防治烟草病虫害的技术应用,评估了植保无人飞机在烟草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对烟株的安全性,并筛选出适合烟株生长中后期飞防施药的植保无人飞机类型及飞行方式.本试验选用目前主流的9种不同类型的植保无人飞机,分析对比了 9种植保无人飞机在烟草成熟期进行飞防作业时对烟草植株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草植株成熟期采用四旋翼植保无人飞机以4 m或3 m的飞行高度垂直于烟草种植垄作业对烟草的损伤较低.

    烟草植保无人飞机飞行模式断叶率

    棉叶蝉种群动态及影响因素研究

    黄蓉陈洪凡胡建坤聂樟清...
    28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寻棉叶蝉种群数量田间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科学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决策依据,于不同年份调查了不用药棉田的棉叶蝉数量及其消长规律,对比了常规用药棉田与不用药棉田的棉叶蝉种群动态差异,初步探索了抗虫棉和邻作作物对棉叶蝉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昌和九江地区12月仍观测到棉株上有棉叶蝉的活动;2022年棉叶蝉虫口峰值明显高于2021年和2020年,且高峰期时间跨度较大,可能与当年7月-10月的旱情相关;不用药棉田年度间棉叶蝉种群变化趋势并无明显区别;常规用药棉田较不用药棉田棉叶蝉高峰期的时间推迟,但种群数量峰值无明显差异;抗虫棉与非抗虫棉上棉叶蝉个体数量变化动态基本一致,但抗虫棉上棉叶蝉的虫口峰值明显大于非抗虫棉;与玉米邻种的棉田棉叶蝉虫口峰值与对照处理无明显差异,但其峰值出现时间较其他栽培模式推迟;与玲珑菊和贡菊邻种的棉田棉叶蝉虫口峰值数量明显大于其他处理;与甜瓜和番茄邻种的棉田棉叶蝉虫口峰值明显低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棉叶蝉在赣北有越冬的可能;棉叶蝉的大发生可能与旱情相关;棉田用药可能仅推迟高峰期;抗虫棉有加重棉叶蝉发生的趋势;玲珑菊和贡菊与棉花邻作会加大棉叶蝉对棉田的为害;甜瓜和番茄与棉花邻作可能具有生态控虫的潜力.

    棉叶蝉种群动态影响因素

    江汉平原典型种植模式稻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特征

    常向前张舒刘冬碧赵越...
    295-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江汉平原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一季中稻田及再生稻田3种种植模式稻田采集土壤样品86个.调查了土壤样品中滴滴涕(DDTs,包括 o,p'-DDT、p,p'-DDT、p,p'-DDE、p,p'-DDD)、六六六(HCHs,包括 α-HCH、β-HCH、γ-HCH、δ-HCH)、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氧乐果、乐果、敌敌畏、乙酰甲胺磷、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吡虫啉、啶虫脒、三环唑、戊唑醇、氰氟草酯、二氯喹啉酸、乙草胺及异丙甲草胺等25种农药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结果表明,检出率最高的3种农药为当前常用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87.21%),杀菌剂三环唑(91.86%)及戊唑醇(72.09%),其残留均值分别为0.039 7、0.073 4 mg/kg及0.027 6 mg/kg;已经禁用的有机氯农药滴滴涕(o,p'-DDT、p,p'-DDT、p,p'-DDE、p,p'-DDD)仍能检出,检出率为36.05%~66.28%.3种模式田块中检出的滴滴涕主要来源于历史上滴滴涕的使用.杀虫剂吡蚜酮及杀菌剂三环唑在再生稻田的残留量均值显著高于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及一季中稻田;但其他农药在不同种植模式稻田中的残留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为江汉平原农药残留的治理及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参考信息.

    江汉平原中稻-油菜/小麦轮作一季中稻再生稻稻田农药残留

    新疆南部荒漠绿洲生态区果园桃小食心虫转移规律

    赵雯慧吐尔逊·阿合买提阿尔孜姑丽·肉孜刘旭坤...
    302-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桃小食心虫在不同寄主上的发生及转移规律,2021年-2022年在新疆南部荒漠生态区桃小食心虫主要发生区域,利用性诱剂和粘虫板进行桃小食心虫成虫监测及越冬茧分布调查,并于2021年调查了各寄主果园中幼虫为害规律.结果显示,在新疆桃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为8月中旬;桃小食心虫第一代幼虫在蟠桃园为害最严重,越冬代幼虫集中在红枣园为害;桃小食心虫发生与寄主植物的物候期密切相关,越冬幼虫集中在红枣园,越冬代成虫在红枣园羽化后,根据寄主物候期扩散至其他寄主果园内产卵为害.

    桃小食心虫转移规律发生分布寄主

    西瓜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曾蓉徐丽慧陈灏岚成玮...
    310-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西瓜上发生一种深褐色、不规则至近圆形斑的叶部病害.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害样本进行分离,分离物SHCCC01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具有较强致病性.根据分离物的菌落特征、分生孢子形态、生物学特征以及基于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组蛋白基因(histone,His)、真核翻译延伸因子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α,TEF1-α)和肌动蛋白(actin,Act)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等,将病原菌鉴定为瓜类尾孢Cercospora citrullina.10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胺、己唑醇、氟环唑、戊唑醇等4种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较高,其EC50分别为0.375 2、0.575 4、1.472 3、1.890 2 μg/mL.这些结果为西瓜尾孢叶斑病的防控和杀菌剂登记提供了重要依据.

    西瓜瓜类尾孢多基因序列联合分析毒力测定

    北京地区白蜡敛片叶蜂生物学初步观察及色板诱集试验

    薛正黄旭昆冯淼王松...
    318-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蜡敛片叶蜂Tomostethus fraxini是近些年白蜡树上新发现的一种食叶害虫,调查发现该虫在北京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做茧在土中越冬,3月中旬开始化蛹,3月下旬出现成虫;成虫将卵产于叶片边缘,幼虫取食叶片,为害盛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色板诱集试验表明,8种颜色粘虫板均可以诱集到成虫,深绿色、蓝色、黄色诱集效果较好,与其他5种颜色粘虫板达到显著性差异.本文对各虫态进行了描述,提供了彩色图片,讨论了该虫发生趋势.

    白蜡敛片叶蜂形态学生物学诱集试验

    重庆高粱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王秋月黄娟李四光张亚勤...
    323-330,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粱种植业是重庆地区重要产业,高粱炭疽病在部分地区发生流行,严重危害高粱的产量和品质.明确重庆高粱主要产区高粱炭疽病的致病菌,筛选出高效防治药剂,可为重庆地区高粱炭疽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采集了重庆市永川区、梁平区和江津区等8个高粱主产区炭疽病病样,分离纯化得到13个菌株.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结合多基因(ITS,GAPDH,ACT,CHS)联合的系统发育分析,来自不同地区的13个高粱炭疽菌菌株属于同一分支,均为高粱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ublineola,表明C.sublineola是重庆高粱主产区炭疽病的致病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高粱炭疽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发现氟菌唑、肟菌·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吡唑醚菌酯和多菌灵等5种杀菌剂对高粱炭疽病菌的EC5.在0.018 0~0.109 7 μg/mL之间,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WG、70%甲基硫菌灵WP和250 g/L吡唑醚菌酯EC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达到61.86%、56.09%和54.80%,在高粱生产中应用潜力大.

    高粱炭疽病病原鉴定多基因联合分析药剂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