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学报

彩万志

双月刊

0577-7518

zbxb@cau.edu.cn

010-62732528

100193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植物保护学报/Journal Acta Phytophylac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62年,1986年挂靠在中国农业大学。它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展学术交流,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的办刊宗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新闻出版方面的政策和法规,重视编辑出版方面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实施,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并注意加强与国内外的信息交流。刊登了大量植物保护学科各方面,包括农作物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农药等,信笺应用或与应用联系较紧密的未曾发表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及研究简报等。为传播科技信息、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的植物保护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花生根腐病病原菌尖镰孢菌对噁霉灵的抗性风险评估

    雷腾宇马福嵘闫晓静袁会珠...
    852-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花生根腐病病原菌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对噁霉灵的抗性风险等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分离自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和北京等省市的112株尖镰孢菌对噁霉灵的敏感性,通过20代药剂驯化和紫外诱变2种方式分别获得抗噁霉灵尖镰孢菌突变体,并对药剂驯化获得的抗性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进行遗传稳定性、交互抗性和生物学性状测定.结果显示:供试尖镰孢菌对噁霉灵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的连续单峰曲线,敏感基线为37.34 µg/mL.通过药剂驯化共获得5株噁霉灵抗性突变体,抗性倍数范围为9.21倍~13.16倍,抗药性可以稳定遗传.通过紫外诱变共获得12株噁霉灵抗性突变体,抗性突变频率为8.57×10-6.药剂驯化获得的抗性突变体生物适合度低于其亲本菌株,噁霉灵与多菌灵、丙硫菌唑和吡唑醚菌酯对其均不存在交互抗性.表明尖镰孢菌对噁霉灵为低至中等抗性风险,在使用噁霉灵防治花生根腐病时建议与无交互抗性或者负交互抗性的杀菌剂合理轮用来控制田间病原菌的抗药性发展.

    花生根腐病尖镰孢菌噁霉灵抗药性风险评估适合度敏感基线交互抗性

    乙蒜素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与其作用机理

    苏晓州常翠莲高承宇贺艳婷...
    863-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乙蒜素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及其作用机理,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乙蒜素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苹果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的抑制作用,利用离体枝条试验测定乙蒜素对苹果树腐烂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通过显微观察和转录组分析解析乙蒜素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80%乙蒜素乳油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为21.93 μg/mL,对苹果离体枝条的保护效果为82.20%,治疗效果为74.73%,均超过2种生物源杀菌剂对照1%申嗪霉素悬浮剂和8%宁南霉素水剂的防效,二者对苹果离体枝条的保护效果分别为48.73%和23.29%,治疗效果分别为63.51%和55.00%;且施用80%乙蒜素乳油后,乾县和洛川县苹果园的新增病株率均显著下降,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达到了 69.17%和62.64%,表明80%乙蒜素乳剂对苹果树腐烂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观察发现乙蒜素可明显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同时引起菌丝畸形和原生质渗漏;且乙蒜素抑制了病菌营养代谢相关基因以及细胞膜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干扰病菌细胞正常生长,表明乙蒜素可能通过破坏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细胞壁结构和细胞膜完整性,同时抑制各种酶活性及代谢途径阻碍细胞内自身能量供应,最终达到抑菌作用.

    防控效果苹果树腐烂病苹果黑腐皮壳菌作用机理乙蒜素转录组

    小麦田除草剂双唑草酮的作用特性

    于硕李明宇胡萌萌连磊...
    875-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小麦田除草剂双唑草酮的最佳施药条件,以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Medic为靶标,采用温室盆栽法测定在不同温度、光照强度、施药后降雨间隔时间和杂草叶龄下对其除草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0~35 ℃时,随着温度升高双唑草酮对荠菜的活性显著增强,GR50值在3.19~6.57 g(a.i.)/hm2之间;光照强度可以显著影响双唑草酮对荠菜的药效,相较于中等光照强度(45%光照)和低光照强度(4%光照),高光照强度(100%光照)条件下双唑草酮对荠菜的药效显著增加,鲜重抑制率在59.80%~89.72%之间;降雨也会显著影响双唑草酮对荠菜的活性,但是当施药后降雨间隔时间达到4 h以上,其除草活性与降雨间隔时间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对荠菜的GR5.值在4.28~4.50 g(a.i.)/hm2之间;随着杂草叶龄增加,双唑草酮对荠菜的活性逐渐降低,其中1~3叶期荠菜对双唑草酮最敏感,GR50值在1.77~4.45 g(a.i.)/hm2之间.综合来看,为保证双唑草酮发挥最大除草活性,建议在天气晴朗、气温高于15℃、冬小麦返青至拔节前、多数杂草出齐、阔叶杂草1~3叶期进行茎叶喷雾处理,草龄较大时可以适当增加用药量.若施药之后4h内遇到降雨,则需要进行补喷.

    小麦田除草剂双唑草酮荠菜作用特性环境因素

    不同繁殖状态的梨小食心虫触角转录组分析及嗅觉相关基因鉴定

    曹炜晔王萌李俊峰许子昕...
    882-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繁殖状态对雌、雄成虫触角上嗅觉基因的影响,以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RNA-seq技术分析未交配、受孕、产卵的雌成虫和未交配、交配1次、交配2次的雄成虫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验证.结果显示:从梨小食心虫雌、雄成虫触角转录组中共获得19 581条unigene序列,其中16 946条unigene序列在至少1个数据库中获得功能注释,从中筛选出了 161个嗅觉相关基因.其中,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和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CSP)的表达量在3种状态的雄成虫间存在差异;交配2次雄成虫的信息素结合蛋白(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PBP)的表达量高于未交配雄成虫;与未交配或受孕状态相比,产卵雌成虫的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OR)和OBP表达量上调;与受孕或产卵状态相比,未交配雌成虫中CSP高表达;产卵雌成虫PBP和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IR)的表达量均高于未交配雌成虫.对差异表达OR,OBP和PBP基因的q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表明本研究转录组数据可靠.

    梨小食心虫成虫繁殖状态触角转录组嗅觉差异表达基因

    取食抗感品种紫花苜蓿的苜蓿斑蚜唾液腺转录组差异分析

    古文鑫朱凯辉刘长仲涂雄兵...
    899-9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在不同品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上适合度存在差异的原因,收集经抗虫品种与感虫品种紫花苜蓿驯化得到的2个苜蓿斑蚜抗性品系与感性品系的唾液腺,采用Illumina二代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所得序列进行注释分析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从中随机挑选8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验证.结果显示:在苜蓿斑蚜唾液腺样本中共鉴定到2 292个差异表达基因,以感性品系唾液腺基因为对照,其中上调表达基因有1 191个,下调表达基因有1 101个,主要包括营养代谢、信号通路转导和糖代谢相关酶合成相关基因,其中负责糖蛋白、糖脂和寡糖降解的岩藻糖苷酶合成基因和气味识别基因下调表达,表明此类基因可能参与苜蓿斑蚜应对寄主植物抗性的反防御过程.8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的RT-qPCR测定结果与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趋势一致,说明转录组数据可靠.推测对抗虫品种紫花苜蓿有更强适应性的苜蓿斑蚜抗性品系的唾液腺中的活跃基因可能是参与二者互作的关键因子.

    紫花苜蓿苜蓿斑蚜唾液腺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及产量的影响

    谢炜峰徐富强郭井菲唐照磊...
    910-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玉米大豆间作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发生为害及产量的影响,于2023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设置两季的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2行大豆4行间作和玉米4行大豆4行间作共4种种植模式,采用直接观察法调查不同种植模式下田间草地贪夜蛾的百株虫量和玉米被害株率,并测定玉米和大豆的产量.结果表明:2023年草地贪夜蛾在下半年(9月1日-10月27日)比上半年(3月20 日-5月15日)发生更加严重.相较于玉米单作种植模式,上半年玉米2行大豆4行间作和玉米4行大豆4行间作种植模式的草地贪夜蛾百株虫量分别降低41.01%和41.21%,玉米被害株率也显著降低,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5和1.26;下半年玉米2行大豆4行间作和玉米4行大豆4行间作种植模式下的草地贪夜蛾百株虫量分别降低10.11%和6.82%,玉米被害株率无显著差异,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50和1.43.表明在草地贪夜蛾虫口密度相对小的情况下,玉米大豆间作能显著减轻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在产量上,玉米2行大豆4行间作和玉米4行大豆4行间作2种间作模式均表现为增产,前者优势更大.

    玉米大豆间作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土地当量比产量

    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和五种非禾本科作物的寄主选择性与寄主适合度及为害风险

    邱良妙刘其全陈秀琴卢学松...
    918-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监测和防控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采用叶碟法和半田间模拟选择法分别测定该害虫对玉米与5种非禾本科作物的取食选择性和产卵选择性,室内测定取食不同作物后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存活率和繁殖力,采用种群增长趋势指数评价寄主适合度,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在有玉米可选择条件下,草地贪夜蛾幼虫对玉米的取食选择率最高,其次是花生和甘蓝;在无玉米可选择条件下,草地贪夜蛾对花生和甘蓝的取食选择率最高,但不论有无玉米可选择条件下,草地贪夜蛾对茄子和香蕉的取食选择率均最低,并随时间延长而降低,甚至不取食,表现明显的拒食.在有玉米可选择条件下,5 d内12对成虫在玉米上的产卵量最高,为2 452.50粒,分别是在花生、甘蓝和豇豆上的6.29倍、5.79倍和11.43倍,未在茄子和香蕉上产卵,在纱网上的产卵量达468.25粒;在无玉米可选择条件下,在纱网的产卵量高达1 812.50粒,显著高于在非禾本科作物上的产卵量,预示该害虫在嗜食寄主缺乏或饱和受害时具有优先向周围环境扩散的习性而非在不适宜寄主上产卵.相较于玉米,取食5种供试作物的草地贪夜蛾发育迟缓,存活率下降,其中取食花生、甘蓝和豇豆的可以完成生活史,适合度分别为0.46、0.07和0.04,但取食茄子和香蕉的不能完成生活史;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证实该害虫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与适应性有差异.表明该害虫对花生的为害风险大,对甘蓝和豇豆的为害风险小,为害茄子或香蕉的风险极小.

    草地贪夜蛾玉米禾本科植物寄主选择性适合度为害风险

    性诱芯诱捕器对冬暖式大棚中番茄潜叶蛾的诱集效果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王桂萍李霞陈桢莉王好岭...
    928-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性诱芯诱捕器对冬暖式大棚中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诱集效果,在山东省济南市番茄大棚中通过分析不同诱捕器类型、性诱芯至粘虫板的距离、性诱芯和粘虫板与地面的夹角、诱捕器悬挂高度以及布设方位对诱集效果的影响来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类型诱捕器对番茄潜叶蛾的诱集效果差异显著,其中性诱芯+黑色粘板组装的平板型诱捕器的诱集效果最佳,日均诱蛾量为93头/诱捕器;诱集效果与性诱芯至粘虫板的距离呈负相关,将性诱芯直接放在粘虫板上时的日均诱蛾量最大,达72头/板;诱集效果与性诱芯和粘虫板与地面的夹角密切相关,当垂直悬挂(夹角为90°)时诱集效果最佳,日均诱蛾量为68头/板;性诱芯诱蛾效果与悬挂高度呈负相关,放于地面(0cm)处的诱集效果最佳,日均诱蛾量为381头/板;在东西向大棚中诱捕器的诱集效果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其中置于东端时日均诱蛾量最高,达362头/板;在南北向大棚中诱捕器的诱集效果亦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其中置于南端时日均诱蛾量最高,达311头/板.表明采用性诱芯+黑色粘板组装的平板型诱捕器在冬暖式大棚的东西两侧、靠南或北端近地面顺垄垂直悬挂,诱集和监测番茄潜叶蛾成虫效果最佳.

    冬暖式大棚番茄性诱芯诱捕器番茄潜叶蛾诱集效果平板型诱捕器

    红火蚁回避虫生真菌的化学生态学机制分析

    雷妍圆李群臣符展源朱惠政...
    935-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对虫生真菌的回避性,解析影响其选择自然生境土壤的信息化学物质,于室内采用双向选择装置观察红火蚁工蚁对含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爪哇虫草菌Cordyceps javanica蚁巢土壤(土堆型、分散型和隐巢型)的群体选择行为,通过培养皿选择性试验测定红火蚁单头工蚁对含菌土壤的回避性及运动响应行为,并运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影响红火蚁在不同含菌土壤中运动的土壤挥发物成分.结果显示:红火蚁个体和群体对含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土壤均表现出显著排斥和回避行为,而对含爪哇虫草菌土壤无明显回避行为.3种含菌土壤的挥发物种类和释放量存在一定差异,含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土壤的挥发物组分较相似,均含较高比例的烃类(分别为44.86%和35.10%)和酮类(分别为35.76%和51.33%)物质,醛类化合物是含球孢白僵菌土壤的特有挥发物组分,吡嗪类是含金龟子绿僵菌土壤的特有挥发物组分;含爪哇虫草菌土壤的挥发物种类和释放量都较少,仅检测到3种挥发物.表明土壤中不同种类虫生真菌的挥发物组分差异可能会引起红火蚁的选择行为差异,爪哇虫草菌对红火蚁无明显的驱避作用,可能与其挥发物种类和含量较少有关,在红火蚁菌剂的研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红火蚁虫生真菌含菌土壤真菌挥发物回避行为

    基于@RISK软件评估红火蚁在中国的潜在防控成本

    王晓亮徐艳玲冯晓东马晨...
    94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等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的经济投入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红火蚁风险分析基础上,引入适生系数和适生面积占比概念,通过搜集整理红火蚁可分布的耕地、果园、茶园和城市公园绿地等生境数据,利用@RISK软件构建红火蚁潜在防控成本评估模型评估红火蚁在中国造成的潜在为害损失.结果显示:在12个发生省(自治区、直辖市),红火蚁潜在发生防控成本的90%置信区间为1.32亿~3.95亿元之间;在21个适生省(自治区、直辖市),红火蚁潜在发生防控成本的90%置信区间为926.50亿~1 841.23亿元之间,潜在防控成本的90%置信区间为929.18亿~1 843.91亿元之间;影响红火蚁潜在防控成本模型最关键的变量为单位面积防控成本.

    红火蚁@RISK软件当前发生防控成本潜在发生防控成本潜在防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