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外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外建筑
中外建筑

蒋涤非

月刊

1008-0422

c-oa@vip.sina.com;csucoa@163.com

0731-84117537

410007

长沙市曙光中路185号

中外建筑/Journal Chinese and Overseas Architecture
查看更多>>本刊于2003年6月全新改版,全方位、多视角触及建筑领域;发布权威信息,宣传建筑成就,推介学术成果,探索建筑新路;为优秀建筑作品提供展示舞台,为业内人士评定职称发表论文提供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与长江相邻的咖啡厅——山水城林共度四季

    金鑫
    7-11页

    流动空间公共边界景观场所化

    基于线性文化遗产视野的苗疆走廊与屯堡聚落联动发展研究

    王东卢盛凯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遗产赋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苗疆走廊作为中国五大民族走廊之一,有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价值.通过探讨苗疆走廊与屯堡聚落"文化同源""战略互促""经济互补""空间互动"的文化遗产内在关联性,总结苗疆走廊屯堡聚落"以文兴村""城乡互构""村道互动""农旅联动"的发展策略,为线性文化遗产或廊道遗产沿线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线性文化遗产苗疆走廊屯堡聚落联动发展乡村振兴

    自觉到自信——乡村振兴语境下《耕织图》的文化叙事与价值传承

    李洋王迪张潇刘婕...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文赋能,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活乡村内在活力,重构乡村空间,是中国乡村社会未来发展趋向.借助"文化自觉"概念,厘清《耕织图》多重价值,有助于传承农桑知识体系、认同农桑符号文化身份,关怀民众精神世界,赓续农耕文化血脉,为中国乡村文化再续活力.在认识《耕织图》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为当下乡村空间建设提供以下发展思路:农桑民俗文化节事化,实现乡土文化空间的再生产;塑造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确立乡村社会生活新秩序;重构乡土情感空间,加强地方文化认同.

    乡村振兴《耕织图》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村民自发交往空间公共性转换特征研究——以沈阳市石佛寺村为例

    周丽霞李朝阳刘津铭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普遍存在着院落环境的自发建造.这种小规模、不断更新、灵活多变的空间组织形式,随着村民自发性使用的不断加强,实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系统的自主调整和完善,是当代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沈阳市石佛寺村公共空间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辨析村民自发交往空间在使用过程中向公共性转换特征,以及其在乡村公共空间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乡村公共空间在协调乡村更新中的设计路径,丰富和完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更新的研究视角和内容.

    乡村公共空间自发交往空间公共性自发改造

    恩施州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与解读

    陈慧王迪肖文静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文化景观基因理论,以聚落文化表征与文化景观基因关系为线索,以26个典型传统聚落为对象识别文化景观基因,解读文化景观基因的文化特色.显性基因方面:恩施州的环境符合"天人合一"的营建理念,传统民居以干栏式结构的吊脚楼为主,公共建筑具有"生于本土"的特征.隐性基因方面:恩施州有薅草锣鼓、营建仪式等丰富多样的民俗,民间信仰方面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恩施州具有农耕文化、商贸文化、军防文化特征.对完善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理论具有一定意义,为恩施传统聚落文化基因的挖掘提供数据支撑.

    恩施州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民族特色

    陕北窑洞传统村落空间基因信息链构建与特征解析——以杨家沟村为例

    向远林杨惟量杨秋花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基因理论对遗产型文化景观具有较好的表征作用.近年来,空间基因是城乡规划及其相关学科的热点研究议题之一.文章以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村为例,引入空间基因基本理论方法,对杨家沟传统村落景观进行空间基因识别与提取,分析其空间基因要素,构建空间基因信息链(空间基因信息元、空间基因信息链、空间基因信息形)并解析其特征.以期对窑洞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空间基因信息链传统村落窑洞杨家沟村陕北

    "城市人"理论视角下乡村建设创新策略研究

    郭谌达刘露洁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城市人"理论视角,深入探讨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创新策略."城市人"理论立足以人为本,强调追求自存与共存平衡.该理论适用于分析乡村建设并且能够通过分析得到乡村建设相关策略,以满足人对自然、文化和社会接触的需求.文章运用"城市人"理论分析多个典型案例,揭示了乡村建设与"城市人"理论之间的深刻关联,从"城市人"理论的"自存—共存"理念提出乡村产业创新、生态优化、文化传承及治理效能提升等多维策略,以期为其他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乡村建设"城市人"理论乡村振兴自存与共存空间接触机会

    文化坚守与教化表达——斯宅村花窗扇绦环板艺术内涵及历史成因探赜

    龚袒祥安旭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省诸暨市斯宅村民居中小木作花窗扇的绦环板艺术技法迥异于其他地区,其花窗扇所处位置较高,且采用了更复杂精细、废品率较高的制作技艺——压地隐起(浅浮雕).文章使用同心圆调查法扩大样本及深入研究后,对该村绦环板位置、技法、图景、意趣、品趣、心趣进行了重点探讨,探析了这种艺术形式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的缘起.晚清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生产力勃发时期,在比较频繁的对外贸易中斯宅村村民秉持"文化自信"并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正反馈回报,是乡土社会中民众教化的微观模型.这一现象的剖析对在当下艺术赋能乡村建设中塑造具有当地人文属性和本土艺术特点的作品具有启示.

    传统民居绦环板压地隐起(浅浮雕)中国文人绘画艺术乡建

    地区差异视角下内陆港选址布局的研究对比与启示——基于CiteSpace的国际文献计量分析

    熊杰熙罗隽秦轲垚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取文献计量的方法,对2003-2023年内陆港选址布局的国际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该研究领域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加剧影响下数量增长明显并主要分为4个研究阶段;研究国家从早期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转向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研究主要学科从传统的经济学、交通学、地理学转向以城市研究为主的跨学科融合;研究热点集中于内陆港的概念、选址布局的地理区位、交通网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比不同地区内陆港选址布局的差异,认为内陆港的选址布局不仅要立足当下从经济绩效角度考虑建设和运输成本,还应着眼未来考虑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

    内陆港选址布局"一带一路"倡议国际研究比较地区差异视角文献计量分析

    多维叠合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对比研究——以锦里、文殊院街区为例

    刘千黛李雨露简雅莉张继刚...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承载了城市文化记忆与居民日常交往场所等功能.基于多维叠合视角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活力综合评价是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实现有机更新的重要基础.文章选取成都锦里、文殊院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询、实地调研以及开源数据采集和定量分析,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活力综合评价,从社会文化、商业经济以及物质空间3个维度分析两者现有的优势与不足.(1)社会文化维度:锦里街区创意文化产业较成熟,文殊院街区与周边住区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2)商业经济维度:锦里街区商业活力优势更明显,文殊院街区服务人群更多元;(3)物质空间维度:锦里城市肌理延续性更佳.说明未来需要对历史街区的文化本底与定位实行更精细化的开发管理,将本土居民与游客的生活、旅游路径相结合.

    历史文化街区街区活力多维评价文殊院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