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医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医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现代医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

旬刊

1673-9701

zgxdys001@vip.163.com;zgxdys002@vip.163.com

010-59693181

100124

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西里402号楼403室

中国现代医生/Journal China Modern Doctor
查看更多>>本刊面向全国各级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门诊部,各类诊所供职的医生,以传递医学科技资讯,报道医生临床进展,展示医生科研成果,交流医生工作经验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胸腔镜手术患者滞留PACU的影响因素分析

    何斌斌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胸腔镜手术后患者滞留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12月于台州市中心医院行肺部胸腔镜手术的6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PACU停留时间是否>30min将其分为滞留组和非滞留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滞留PACU的危险因素.结果 645例患者中的159例(24.65%)术后在PACU滞留时间>30min.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前贫血、手术时间、术中低氧血症、术中低体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SA分级Ⅲ/Ⅳ级、手术时间>120min、术中低氧血症、术中低体温均是肺部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滞留PACU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胸腔镜手术后患者滞留PACU与年龄、ASA分级Ⅲ/Ⅳ级、手术时间>120min、术中低氧血症、术中低体温等因素相关,临床工作中需积极预防与治疗,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胸腔镜手术麻醉恢复室危险因素

    肺癌化疗患者自我怜悯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胡晓玲高利兰陈燕
    57-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肺癌化疗患者的自我怜悯水平并识别其影响因素,以便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福建省肿瘤医院住院化疗的11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怜悯量表、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肺癌模块、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肺癌化疗患者的自我怜悯总分(76.81±9.49)分,症状负担总分(112.05±35.98)分,社会支持总分(38.98±2.49)分,自我怜悯与症状负担呈负相关(r=-0.849,P<0.001),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r=0.881,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症状负担及社会支持均是影响肺癌化疗患者自我怜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肺癌化疗患者自我怜悯水平中等偏低.年龄、性别、症状负担及社会支持均是肺癌化疗患者自我怜悯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结合人口学特征,通过降低症状负担、改善其社会支持等方式,提高患者自我怜悯水平,降低负性情绪,改善其生活质量.

    肺癌化疗自我怜悯症状负担社会支持影响因素

    急诊危重症患者OEC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李东倩刘彩霞沙美容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并探究急诊危重症患者OEC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海尔OEC管理理念与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进行整合,从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三方面入手,构建急诊危重症患者OEC护理管理模式;比较实施OEC护理管理模式前后护士的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控制结果、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及患者和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项目实施后,护士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测评问卷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除分级护理落实维度外,护士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控制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患者和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急诊危重症患者OEC护理管理模式可提升护士的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患者和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

    OEC管理模式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联合CT-FFR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影响因素的研究

    徐敏瞿华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联合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coronary CT angiography derived fractional flow reserve,CT-FFR)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3年1月至11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就诊并行CCTA检查的86例患者,根据测量的CT-FFR值将其分为缺血组(CT-FFR ≤0.80,45例)与非缺血组(CT-FFR>0.80,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斑块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缺血组患者的糖尿病占比显著高于非缺血组(P<0.05).共有150支冠状动脉显示有斑块,斑块最常见部位为左前降支(114个).对212个斑块进行分析,其中缺血组68个斑块,非缺血组144个斑块.非缺血组钙化斑块占比显著高于缺血组(P<0.05);缺血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体积、脂类成分占比、纤维脂类成分体积均显著大于非缺血组,斑块纤维成分体积显著小于非缺血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管腔狭窄程度(OR=1.054,P=0.026)和斑块体积(OR=1.027,P=0.048)均是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的影响因素.结论 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体积均是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可对此类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心肌缺血斑块特征血流储备分数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

    武富平白心澜王钰寅苏应瑛...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治疗心悸的组方规律及核心药物组合的作用靶点和通路.方法 收集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李亚平治疗心悸的处方,对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功效进行频次统计,利用SPSS Modeler 18.0和SPSS 26.0软件进行药物的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检索核心药物成分及疾病靶点,对其治疗心悸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结果 共收集中药处方220首,涉及中药192味,累计用药频次3978次,高频药物18味.治疗心悸用药以补虚药、安神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心、肝、脾经居多.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当归、丹参、甘草、麦冬和黄芪等为核心药物.聚类分析显示有3个聚类组合.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药物组合与疾病交集靶点共181个.KEGG分析显示,核心药物治疗心悸主要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缺氧诱导因子-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白细胞介素-17等信号通路,GO分析显示,共包括1000条GO途径,其中生物过程760条,细胞组分93条,分子功能147条.结论 李亚平治疗心悸主张益气通阳、化瘀祛浊、通络安神,强调"双心同调",心肝同治,兼顾脾胃,核心药物组合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作用途径干预心悸病程,对临床心悸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心悸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名医经验

    新四联方案治疗心力衰竭医疗成本和临床效果的评价研究

    钱丁丁黄芸王日相
    77-8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加用钠-葡萄糖耦联转运体2(sodium-glucose linked transporter 2,SGLT2)抑制剂的新四联方案治疗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医疗成本和临床效果,为HF患者选择治疗药物提供经济学参考.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住院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实际接受的HF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试验组患者接受新四联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接受经典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血管事件及1年内的直接医疗成本,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并对结果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直接医疗成本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13.0元vs.11508.9元,t=-0.079,P=0.12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40%vs.74.4%,x2=1.237,P=0.539);两组患者1年内的心血管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3,P=0.787);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成本-效果比(cost-effectiveness ratio,C/E)分别为15372.3和15468.9,iCER为143.5;敏感度分析显示研究结果稳健.结论 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HF的临床效果相当,但试验组较对照组的C/E略高,加用SGLT2抑制剂的新四联方案更具药物经济学优势.

    钠-葡萄糖耦联转运体2抑制剂心力衰竭医疗成本临床效果

    芪及逐瘀止血汤治疗剖宫产切口憩室的疗效

    王琴晓潘进力胡明子尤利益...
    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芪及逐瘀止血汤治疗剖宫产切口憩室(previous cesarean scar defect,PCSD)的临床效果,并探讨经阴道二维超声联合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three-dimensional power Doppler ultrasound,3D-PDUS)诊断PCSD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4月至10月于温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PCSD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病例组(50例)和对照组(70例).病例组患者给予芪及逐瘀止血汤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效果,使用二维超声联合3D-PDU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CSD长度、宽度、深度、外侧肌层厚度、容积.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超声参数在诊断PCSD中的效能.结果 治疗6个月后,病例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21.97,P<0.01).治疗后,病例组患者的憩室深度和容积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病例组患者的憩室深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者的外侧肌层厚度显著大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憩室深度、憩室外侧肌层厚度和憩室容积联合诊断PCSD的曲线下面积为0.707.结论 芪及逐瘀止血汤治疗PCSD的临床效果显著;经阴道二维超声联合3D-PDUS是诊断PCSD的首选检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剖宫产切口憩室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芪及逐瘀止血汤去氧孕烯炔雌醇片诊断效能

    重组α干扰素-2b与异丙托溴铵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对比研究

    陈妙沈小娟潘文艳
    8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组α干扰素-2b和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8月湖州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1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根据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观察组患儿给予重组α干扰素-2b雾化吸入,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7d.比较两组患儿的肺功能、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干预7d后,观察组患儿的喘息、咳嗽、肺部湿啰音及痰鸣音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潮气量(tidal volume,TV)、潮气呼气峰流量(peak tidal expiratory flow,PTEF)及达峰时间比(ratio of time to peak tidal expiratory flow to total expiratory time,TPTEF/TE)、IFN-γ 及 IL-10 均显著高于本组干预前(P<0.05),观察组患儿的 TV、PTEF、TPTEF/TE、IFN-γ及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CD3+、CD4+及CD4+/CD8+均显著高于本组干预前,CD8+显著低于本组干预前(P<0.05);观察组患儿的CD3+、CD4+及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04,P=0.401).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用重组α干扰素-2b和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前者有助于缩短症状消失时间,提高患儿免疫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重组α干扰素-2b异丙托溴铵毛细支气管炎雾化吸入免疫功能不良反应

    ADDIE教学模式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黄凤续畅王雪飞杜鑫...
    8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灸学是中医药领域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目前,传统的针灸学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学生较难将相关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造成教学与临床实践的严重脱节.本研究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以经络教学为例,探索将ADDIE教学模式应用于针灸学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反思、探究与创新,努力焕发学生的课堂活力,进一步提高针灸学的教学质量.

    ADDIE针灸学教学模式课程设计

    本科生超声医学数字化教材建设的策略与思考

    卢畅黄禾菁
    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超声医学教材主要以纸质形式为主,存在内容固定且更新速度慢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快速发展,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形式发生重大变革.为适应这一变革,同时也适应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超声医学教材建设需融入更先进、更多元化的元素.数字化教材可利用人工智能、第5代移动通讯技术、大数据等新媒体技术,为读者提供更生动、更直观的学习体验,更好地满足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然而,数字化教材的建设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需要建设者在充分认识并尊重教材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各相关专业,共同努力,持续推进.本文在总结既往超声医学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对本科生超声医学数字化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和策略等作一思考.

    本科生数字化教材超声医学建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