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祖元刚

双月刊

1673-5102

zhiwuyanjiu@vip.163.com

0451-82190611

150040

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Journal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植物研究》1959年创刊,是由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专业刊物,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2006年变更为双月刊。本刊是以植物分类、基因工程、植被生态、数量遗传学等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刊载内容为新分类群、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学、植物化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群落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原始性论文,以及相应学科较重要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论文。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的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CBAD)及中国生物学文摘收录期刊;并加入了《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网》,以及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植物研究》所发表的新分类群,已被英国皇家植物园出版的《邱园索引》(Index kewensis)收录,在植物学界享有很高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獐牙菜亚族植物的系统发育分析

    曹倩徐隆华王久利张发起...
    408-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獐牙菜亚族(subtribe Swertiinae)是龙胆科(Gentianaceae)中分类处理较困难的一个亚族.为探讨该亚族各属之间和属内的系统关系,选取了该亚族86种及变种,采用ML和BI方法对样本的叶绿体基因matK和rb⁃cL片段进行分析,构建了该亚族的系统发育树,用马尔科夫蒙特卡洛算法(MCMC)的分子序列贝叶斯分析推算了该亚族的关键演化时间点.结果显示:①龙胆亚族和獐牙菜亚族各自为单系,且互为姐妹类群;②獐牙菜属、假龙胆属、肋柱花属和喉毛花属均不是单系群,各属的种在系统发育树上互有交叉,特别是獐牙菜属的多个种分别聚到不同的支上,与其它属是并系关系;③獐牙菜亚族49个种在约4 Ma开始形成;④分子数据支持何廷农分类系统对于獐牙菜亚属和多枝亚属的属间划分,部分支持多枝亚属下多枝组和宽丝组的划分;⑤异型花属、獐牙菜属、假龙胆属、喉毛花和肋柱花属的属间分类以及獐牙菜属肉根亚属密花组的系统位置仍需进一步讨论.

    獐牙菜亚族cpDNA系统发育龙胆科

    基于RNA-Seq技术的湿加松特定时期产脂差异基因筛选及表达分析

    周晨晨李义良王哲赵奋成...
    419-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caribae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脂材兼用树种,为挖掘调控湿加松松脂产量的相关基因,在湿加松的产脂高峰期,选取生长量相近但产脂量显著差异的湿加松植株,采集次生木质部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并结合萜类物质合成、转运通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测序共产生594108382条clean reads,经de novo拼接获得190514条unigenes,有304个unigene与萜类物质的合成有关.经过差异表达分析,得到414个差异表达unigenes,其中183个上调表达,231个下调表达.利用qRT-PCR技术对筛选的基因进行表达量验证分析,发现细胞色素P450、ABC转运蛋白、双功能松脂醇落叶松醇还原酶(PLR)在高脂树中表达量升高,异戊烯基转移酶表达量在低脂树中表达量较高.本研究丰富了湿加松及松科植物的转录本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湿加松松脂产量差异的分子机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湿加松转录组测序产脂基因qRT-PCR

    基于GBS简化基因组技术的宽杯杜鹃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序张秀姣马永鹏李正红...
    429-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宽杯杜鹃花色纯黄且钟状花冠簇生于枝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近年来受道路建设及盗挖盗伐等人为影响,其生境破碎化严重且种群规模日渐萎缩,对其开展保护生物学研究已迫在眉睫.本研究采用基因分型(genotyping-by-sequencing,GBS)技术对宽杯杜鹃老君山(LJS)与大黑山(DHS)两个残存种群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位点挖掘与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获得的103133个高质量SNP位点分析发现两个种群在物种水平上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Ne=1.3086,Ho=0.1878,He=0.1856),而种群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Fst=0.1765),种群间基因流(Nm)=1.1674.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与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表明36个个体被聚为2个不同的遗传类群.本研究首次揭示了宽杯杜鹃较低的遗传多样性现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濒危机理和科学地制定宽杯杜鹃保护措施.

    宽杯杜鹃GBSSNP遗传结构回归引种

    HPLC法同时测定草苁蓉中草苁蓉纳拉苷和草苁蓉苷B

    陈民田梦飞冯昌寅孟宪明...
    436-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草苁蓉干燥全草中草苁蓉纳拉苷和草苁蓉苷B的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色谱柱:Klimail 100-5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0.5%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条件:0~12 min,15%A;12~30 min,15%~20%A;30~40 min,20%~25%A;40~45 min,25%~30%A;45~60 min,30%~100%A;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进样量:20μL.得到草苁蓉纳拉苷的线性范围为4.688~150μg·mL-1(R2=0.9995);草苁蓉苷B的线性范围为3.438~110μg·mL-1(R2=0.999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86%、96.55%;RSD分别为1.01、1.23(n=9).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同时测定草苁蓉全草中草苁蓉纳拉苷和草苁蓉苷B两种组分的方法.方法学的验证结果证明,该方法简便、快捷,重现性好,可以用于草苁蓉中草苁蓉纳拉苷和草苁蓉苷B两种组分的含量测定.

    草苁蓉高效液相草苁蓉纳拉苷草苁蓉苷B

    入侵植物北美车前和野胡萝卜种内及种间的化感作用

    张玥张泉灵洪志阚子涵...
    441-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入侵植物种类和入侵范围均日益扩大,而多种入侵植物共同入侵同一生境的概率也逐渐增加.为探讨这些入侵植物种内和种间的化感作用以及化感作用对其竞争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以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ca)和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为例,采用室内生物学测定法,分析了2种植物不同器官(根、茎或花序轴、叶)、不同浓度(CK、0.005、0.01和0.05 g·mL-1)的水浸提液培养对其自身和对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提液浓度对2种入侵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最大,且浓度、器官及物种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2物种各器官各浓度浸提液对二者种子萌发总体表现为抑制;中低浓度浸提液对同种植物幼苗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高浓度浸提液尤其是野胡萝卜叶浸提液对二者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综合化感效应指数表明,浸提液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地上部分化感效应强于地下,且野胡萝卜对北美车前的种间化感作用最强.由此可见,种内和种间化感作用是入侵植物在相同入侵地相互竞争的重要方式.

    北美车前野胡萝卜种间化感作用种内化感作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甘草叶片形态结构和光合作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张东刘艳张晗张子健...
    449-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片结构在植物防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通过合成、储存和分泌次生代谢产物提高植物抗性.以甘草幼苗为试材,采用盆栽控水自然干旱法,探讨叶片光合作用、气孔微形态和腺体形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①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胞间CO2浓度(Ci)在重度干旱胁迫(severe stress,SS)时迅速增高.②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叶片总气孔密度和气孔开张比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气孔开张宽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③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腺体密度总数整体上呈增大的趋势,腺体颜色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逐渐加深,形状出现不规则褶皱和内陷.总之,甘草叶片表面的腺体特征参与抗旱逆境调节,从而避免干旱胁迫对甘草植株的伤害;在SS下,胁迫程度加速了气孔细胞的程序性死亡(PCD),甘草幼苗失去抗旱能力.

    甘草干旱胁迫光合作用气孔腺体

    贵州喀斯特高原金发藓原变种(Polytrichum commune Hedw.var.commune)蒴齿水湿运动研究

    张哲旗王智慧张朝晖
    458-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线齿藓类植物在水湿运动中蒴齿结构的变化及对孢子散发的影响,选取贵州喀斯特高原金发藓原变种(Polytrichum commune Hedw.var.commune)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湿度变化下蒴齿结构差异及孢子释放规律,拟揭示水湿运动对孢子释放的影响和功能.结果显示:①湿度增加引起蒴齿间距及盖膜面积的显著增大,并在干燥时恢复.其中齿间距从8.33μm显著增加到11.53μm,同时盖膜面积扩大20%.②在连续风吹试验中,水湿运动初期孢子释放量显著提高,随蒴齿结构的恢复呈下降趋势,并最终保持在极低的孢子释放数量.同时发现,湿度增加导致孢子释放中簇孢占比的提高,并随孢子释放量的减少呈上升趋势,并在蒴齿结构恢复时达到显著差异.③通过单独对干燥期、水湿运动初期及蒴齿结构恢复期进行风吹试验发现,水湿运动初期孢子释放量显著高于干燥期和蒴齿结构再恢复期.当蒴齿结构恢复时,由于簇孢占比的提高,孢子的释放数量仍能显著高于干燥期.本研究表明在水湿运动中金发藓原变种蒴齿结构发生改变,进而显著提高孢子的释放量,并在蒴齿结构恢复时仍能保持高于干燥时的孢子释放能力,这对该物种的传播及繁衍具有积极的意义.

    水湿运动蒴齿盖膜簇孢金发藓科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孑遗濒危植物四合木遗传结构分析

    段义忠王海涛张格格严伟娜...
    46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中国西北干旱区单属种孑遗濒危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利用6个不同地理分布的四合木种群作为试验材料,从30条UBC引物中筛选出6条引物,并且对ISSR扩增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进行了合理的优化,6个引物扩增出370个条带,多态性条带占71%.分析结果如下:①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3168,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为0.4586.表明四合木在不同种源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较小;②群体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在70.00%~83.3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范围0.2865~0.3508,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在0.4236~0.5049.6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253,表明群体间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③6个种群的基因流(Nm)为3.4915>1,说明6个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可以防止遗传漂变引起的遗传分化;④通过聚类分析,将6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四合木分为3类,千里沟种群、伊克布拉格种群和巴拉贡种群先聚成第一大类,再与磴口—桃司兔种群聚成第二大类,而四合木自然保护区种群和甘德尔山种群则组成第大三类,这说明距离因素是影响四合木种群间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但不同生境条件也对四合木种群的遗传分化产生了影响.

    四合木遗传多样性ISSR种群

    果实风味的代谢基础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陈华峰唐玉情潘亚婕郭晓瑞...
    474-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果实风味是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组、代谢组、转录组等多组学联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相对系统地揭示了风味物质基础.这些物质代谢具有明显的器官、发育以及环境特异性调控的特点,其代谢机制的阐述是果品调控的重要研究热点问题.乙烯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信号分子,对果实风味物质的合成和代谢具有独特的调节作用.在近年来国内外果实风味物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果实风味的代谢基础、调控机制、风味物质对乙烯信号的响应以及生物信息学在果实风味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对该方向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以期为果实风味营养的提高和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果实风味代谢基础代谢调控机制生物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