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新型肥料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丁文成何萍周卫
    201-219,中插1-中插2页
    查看更多>>摘要:肥料产业服务于农业生产,尿素、磷铵、氯化钾和复合肥等传统化肥产品的大量投入对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可持续型转变,发展新型高效肥料产业,提升肥料产品对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协同保障作用,是现阶段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的一个关键举措.新型肥料类型主要有缓/控释肥料、增值肥料、水溶肥料、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等,相比于常规施肥,施用新型肥料普遍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增产率范围为4.6%~17.5%,氮肥利用率提高16.8%~52.3%,农田土壤氨挥发损失量可降低7.2%~50.7%,N2O排放降低8.1%~40.8%,氮淋溶损失降低16.5%~43.8%,氮径流损失降低22.1%~45.4%.经过几十年的跟踪和创新,我国新型肥料形成了产业化,新型肥料总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新型肥料产业起步晚,几乎所有类型的新型肥料生产均存在原创核心技术缺乏,产品特性与农业需求匹配性不高,施肥技术和装备发展滞后,以及监管体系薄弱等问题.为推动新阶段新型肥料产业结构绿色高效转型升级,未来我国的新型肥料产业发展战略核心包括以下4个方面:1) 以农业需求为导向,提升肥料产品与生产需求的匹配度;2) 肥料增效技术由注重养分供给向土壤环境、作物吸收和有效供给综合调控发展,肥料增效材料向高效、环保和价廉方向发展,肥料产品向营养、土壤改良和抗逆等多功能发展;3) 注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降低能耗,通过大型肥料生产设备的优化和改造,力争实现新型肥料由二次加工到一次生产的突破,实现新型肥料生产的绿色低碳转型;4) 建立健全肥料生产、销售和使用全链条监管体系,保障新型肥料产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新型肥料养分增效技术产业短板发展战略

    施氮方式与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对稻季NH3挥发和N2O排放的影响

    曾科王书伟朱文彬田玉华...
    220-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施肥方式及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对稻田NH3挥发和N2O排放的影响,基于稻田NH3和N2O减排的效果评价优化施肥措施的可行性.[方法]在太湖地区开展为期两年的稻季田间小区试验,供试脲酶抑制剂为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 (NBPT),硝化抑制剂为对羟基苯丙酸甲酯 (MHPP),用量为施氮量的1%.设置6个处理:1)不施氮肥对照 (CK);2)表施尿素N 300 kg/hm2 (当地常规施肥,CN);3)表施尿素N 225 kg/hm2(RNB);4)尿素N 225 kg/hm2,50%表施,50%深施 (RND);5)表施尿素N 225 kg/hm2+NBPT+MHPP(RNB+DI);6)尿素N 225 kg/hm2+NBPT+MHPP,50%表施,50%深施 (RND+DI).每次施肥后两周内,用密闭式抽气法监测稻田NH3挥发,在水稻生育期内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稻田N2O排放.[结果]1) NH3挥发主要发生在每次施氮后7天内,CN、RNB和RNB+DI处理基肥和分蘖肥施用后的NH3挥发量占总挥发量的86.63%~91.76%;稻季N2O排放峰期主要出现在每次施肥后一周内和中期烤田期.2) RNB比CN处理可减少NH3挥发总量29.69%~39.41%和N2O排放总量13.43%~23.37%.3) RND比RNB处理可减少NH3挥发总量53.50%~72.05%和N2O排放总量16.66%~23.43%.4) RNB+DI比RNB处理可减少NH3挥发总量9.57%~22.27%和N2O排放总量8.77%~15.67%.5) RND+DI比CN处理可减少NH3挥发总量76.89%~82.29%和N2O排放总量37.98%~48.71%.[结论]尿素总氮投入减少25%,50%由撒施改为基肥深施,并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可显著减少稻季NH3挥发和N2O总排放,特别是降低NH3挥发的效果更佳;将这3种措施组合集成的RND+DI处理减排效果最佳.该综合集成措施的实际操作性强,为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稻季施氮量氮肥深施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NH3挥发N2O排放

    有机物料配合深耕混合还田快速提升砂质棕壤农业生产力的效果和机理

    陈旭韩晓增王晓辉郭振希...
    232-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提高土壤肥力是增加作物产量的有效方式,我们尝试了不同耕作和有机肥还田方式对砂粒含量较高且贫瘠的土壤的培肥效果.[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年开始,在辽宁南部砂质棕壤进行,供试作物为玉米.以常规浅翻15 cm (T15)为对照,设置了秸秆浅混还田(0—15 cm,T15+S)、深翻35 cm (T35)、秸秆深混还田(0—35 cm,T35+S)、有机肥深混还田(0—35 cm,T35+M)、秸秆有机肥深混还田(0—35 cm,T35+S+M)、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和免耕秸秆条覆盖(HT+HS)处理,共9个处理 .2020年玉米收获后,测产,同时取0—15 cm和15—3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pH、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及有机碳储量.[结果]试验进行3年后,在0—15 cm土层,T35+M和T35+S+M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幅较T15分别增加了19.2%和20.4%,而NT和T35处理则显著降低;在15—35 cm土层,T35、T35+S、T35+M和T35+S+M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T15分别增加了12.5%、24.5%、29.9%和35.7%.深翻和有机物料还田(T35+S、T35+M和T35+S+M)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与T15处理相比,3年T35+S、T35+M和T35+S+M处理玉米产量平均增加了10%、12.3%和16.4%,而浅翻处理(T15+S、NT、NT+S和HT+HS)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玉米产量.T15+S、HT+HS和NT+S处理间有机质转化率无显著差异,但与T35+S处理相比平均降低了57.9%,与T35+M处理相比平均降低了78.4%.0—15 cm土壤有机质和pH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而在15—35 cm土层,除pH外,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及有机碳储量均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结论]腐熟猪粪、猪粪和玉米秸秆配合深翻混合还田可以快速提升0—35 cm土层中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提高有机质的转化率,是较为理想的棕壤快速培肥途径.通过提高深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提高了辽宁南部棕壤的农业生产能力.

    砂质棕壤耕作方式耕作深度有机物料还田方式土壤养分玉米产量

    稻壳及稻壳生物炭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朱玲周蓉沈玉叶陈有超...
    242-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长期种植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会导致土壤酸化加剧,土壤结构破坏.我们比较了施用不同量稻壳和稻壳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团聚体组成的影响,以寻求实现雷竹的可持续生产的有效措施.[方法]采用盆栽方法进行雷竹幼苗试验,供试土壤长期种植雷竹,pH为5.3.设置分别施用稻壳、稻壳生物炭10 t/hm2 (10H、10B)和30 t/hm2 (30H、30B) 处理,以不施稻壳和稻壳生物炭的处理为对照(CK).雷竹幼苗生长262天后,采集土样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采用湿筛法筛分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测定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结果]30H和30B处理均显著降低了<0.053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显著提高了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0.25 mm粒级团聚体(R0.25)含量;10H和10B处理对水稳性团聚体的MWD、GMD以及R0.25含量均无显著影响.30B处理显著增加了>2 mm、0.25~2 mm、0.053~0.25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2 mm粒级团聚体;10H和30H处理均显著增加了<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而对其它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结论]施用30 t/hm2的稻壳和稻壳生物炭均能显著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且与施用稻壳相比,施用稻壳生物炭可通过增加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因此,用30 t/hm2的稻壳生物炭替代稻壳施用于雷竹林土壤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固碳潜力.

    雷竹稻壳生物炭稻壳团聚体稳定性土壤pH有机碳全氮

    黑土累积磷的释放动力学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李佳琪孙凤霞孙楠李然...
    253-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长期大量施用磷肥致使农田土壤磷快速累积,磷肥增产效率和利用率下降.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累积磷的释放动力学特征及其机制,为累积磷的活化利用和磷肥高效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黑土长期定位试验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5个不同处理采集土样,分别标记为P1、P2、P3、P4和P5,其Olsen-P含量依次为15.5、20.2、93.2、199和216 mg/kg.采用0.5 mol/L NaHCO3连续浸提法测定5个土壤样品中有效磷的释放量,以5个动力学方程拟合或描述有效磷的释放动力学.采用Hedley法测定了浸提前后土壤活性磷(Resin-P、NaHCO3-Pi、NaHCO3-Po)、中活性磷(NaOH-Pi、NaOH-Po、DilHCl-P)和稳性磷(ConcHCl-Pi、ConcHCl-Po、Residual-P)含量.[结果]连续浸提过程中,供试5个土壤的Olsen-P释放均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在浸提1400 min (10次)时基本达到平衡.以米氏方程(Michaelis)、一级方程、Elovich方程、抛物线方程和幂函数方程描述有效磷的释放动力学特征,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R2)均在0.964及以上(P<0.01),其中又以米氏方程和一级方程为佳,其R2分别为0.9955和0.9922.由米氏方程可知,供试5个土壤的有效磷最大释放量分别为59.8、60.9、332.6、589.7和717.0 mg/kg,随Olsen-P含量的增加而增加,Olsen-P每增加1 mg/kg,磷释放量平均增加3.12 mg/kg;5个土壤有效磷的最大释放量占土壤全磷的比例分别为13.68%、14.86%、45.44%、60.67%和66.45%,也随Olsen-P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土壤浸提残留磷(全磷与可提取有效磷之差)均为373.99 mg/kg左右,说明施磷对土壤残留磷的影响较小,长期施肥累积的磷具有较高的活性.一级方程和Elovich方程表明,黑土有效磷的释放是以扩散为主的动力学过程.连续浸提后,土壤活性磷平均减少了82.9%(67.8%~93.5%),中活性磷平均减少了34.6% (17.2%~52.0%),稳定性磷无显著变化.活性磷中的Resin-P和NaHCO3-Pi显著降低了89.8% (78.5%~96.0%)和84.5% (72.9% ~91.3%),这表明Resin-P和NaHCO3-Pi的有效性最高.土壤活性磷库、中稳态磷库、磷释放的动力学方程参数与土壤有机质、Olsen-P、全磷呈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土壤累积磷的释放过程主要受到土壤活性磷、中活性磷、土壤有机质、pH和全磷含量的影响.[结论]黑土固定的残留磷量受施肥的影响较小,施肥累积的磷大部分可以释放,尤其Resin-P和NaHCO3-Pi的有效性最高.黑土中磷的释放符合米氏方程和一级方程,磷释放量随Olsen-P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机质、pH和全磷含量是磷释放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黑土磷释放动力学Olsen-P活性磷中活性磷有机质pH

    近40年江苏农田土壤pH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毛伟郁洁李文西左文刚...
    264-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县域尺度探究江苏农田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农田土壤酸化的预测、阻控以及土壤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1980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2006—2012年)以及江苏省土壤农化性状普查(2018年)数据,分析不同时期江苏农田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回归分析探究影响农田土壤pH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2018年江苏全省农田土壤pH范围为5.61~8.31,平均7.02,其中,东部沿海和北部各市农田土壤pH较高,以中性和碱性为主;南部各市农田土壤pH较低,以酸性为主.近40年,江苏农田土壤pH平均下降0.57个单位,其中1980—2006、2006—2012和2012—2018年,年均降幅分别为0.016、0.008、0.007个pH单位.1980—2006年,江苏农田土壤pH快速下降,Ⅰ级(pH>7.5)样本点占比由60.6%降至38.0%,Ⅲ级(pH 5.5~6.5)样本点占比由8.5%增加至28.2%.2006—2018年,农田土壤pH下降趋势得到有效抑制,各级样本点占比趋于稳定.农田土壤pH变化主要与土壤初始有机碳密度、作物秸秆碳还田量和化肥施用量密切相关,其中,土壤初始有机碳密度贡献近40年江苏农田土壤pH变化的48.7%,分别高于作物秸秆碳还田量和化肥施用量的26.9%和24.4%.[结论]江苏农田土壤pH总体呈现"南酸北碱"和"东部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与土壤性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有关.40年间农田土壤pH的下降并非匀速,1980—2006年的快速下降是由于大量化肥的施用,而2006—2018年的缓慢下降则是由于秸秆还田量的增加.

    江苏省农田pH时空变化驱动因素化肥施用秸秆还田

    影响我国主要麦区小麦籽粒硫含量的品种(系)与土壤因素

    牟文燕罗一诺张学美张露露...
    273-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我国主要麦区小麦主栽品种(系)籽粒硫含量差异,研究地点、年份、品种(系)对小麦籽粒硫含量的影响,为科学施肥和选育优质稳产小麦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于旱作区、麦玉区和稻麦区共47个地点种植当地主栽品种(系),测定了小麦生物量、收获指数、产量及其构成、籽粒硫累积量,并对籽粒硫含量与小麦生物量、收获指数、产量构成、硫累积量、籽粒养分含量、土壤肥力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旱作区、麦玉区和稻麦区主栽小麦品种(系)籽粒硫含量分别介于1.73~2.27、1.59~2.01和1.42~1.73 g/kg,平均值分别为1.98、1.78和1.53 g/kg.同一麦区内籽粒硫含量主要受品种(系)、地点和年份影响.旱作区,品种(系)对籽粒硫含量变异的贡献率最高,为13.1%;麦玉区和稻麦区地点对籽粒硫含量变异的贡献率最高,平均分别为34.2%和52.0%,品种(系)对籽粒硫含量变异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25.4%和7.1%.收获指数和籽粒硫吸收量对小麦籽粒硫含量的影响大于产量构成要素、硫收获指数和地上部硫吸收量.旱作区籽粒硫含量与千粒重、地上部硫吸收量显著正相关,麦玉区与产量显著负相关,与硫收获指数显著正相关,稻麦区与千粒重及地上部硫吸收量关系不显著.3个麦区内,小麦籽粒硫含量与籽粒氮、磷、镁、铁、锌和锰含量均显著正相关,与籽粒钾、钙、铜含量仅在个别试验点相关.在旱作区,小麦籽粒硫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和有效硫含量显著正相关;在麦玉区,与土壤有效铁、锰含量显著正相关;在稻麦区,与土壤有效铁显著正相关,而与pH、有效锌、有效硫含量显著负相关.[结论]影响小麦籽粒硫含量的主要因素是品种,其次是土壤养分含量.旱作区较高的土壤有效磷和有效硫含量,麦玉区较高的有效铁、锰含量,以及稻麦区较高的土壤有效铁含量均有利于提高小麦籽粒硫含量.

    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土壤

    磷钾肥施用量和方法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钱晨诚陈立马泉李春燕...
    287-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磷、钾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磷、钾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为稻茬小麦增产增效提供参考.[方法]2020—2021年在江苏仪征市进行小麦田间试验,种植制度为稻麦轮作,供试小麦品种为弱筋型'宁麦33',该地块稻麦秸秆长期全部还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磷肥,分别设置3个一次基施磷(P) 0、72和144 kg/hm2处理(分别为P0 、P1、P2)和1个基施与拔节期追施磷(P)各72 kg/hm2处理 (P3);钾为副区,设置3个一次基施钾(K) 0、72和144 kg/hm2处理(K0、K1、K2)和1个基施与拔节期施钾(K)各72 kg/hm2处理 (K3).小麦收获后,调查生物量与籽粒产量,分析植株和籽粒中氮磷钾含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结果]施磷、钾肥对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养分利用效率、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有显著效应和交互效应,适量的磷、钾肥 (72 kg/hm2)配施有助于量质效协同提升,而过量施用 (144 kg/hm2)增益效应不明显,甚至对养分利用效率和籽粒品质有负面影响.P2较P1未显著影响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钾素农学效率,但降低了磷素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在P0条件下,K2较K1处理提升了籽粒产量及磷钾素积累量.P3较P2处理未明显影响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养分利用效率,K3较K2未明显影响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但显著增加了氮磷生理利用效率和农学效率.具体组合处理间相比,P3K2、P1K2、P1K3组合对籽粒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的提升效应要优于含P0、P2与K1的组合.[结论]施氮基础上,磷、钾肥在提高植株生理生长方面存在一定的正协同效应,磷提高钾的效果好于钾提高磷的效果;磷肥分次施用与一次性基施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而钾肥分次施用较一次基施的提升效应明显.综合而言,弱筋小麦品种宁麦33在沙壤土且有效磷不足条件下,为实现小麦量质效协同提升,推荐采用一次基施磷素72 kg/hm2和钾素一次性基施或基追施144 kg/hm2配施组合.

    稻茬小麦磷肥钾肥籽粒产量肥料利用效率

    关中土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磷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李海强祁帅李改民于艳梅...
    300-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磷肥减施结合调控措施的效果,为合理施用磷肥,提高磷肥利用率,实现区域粮食作物高产高效和绿色发展提供支撑.[方法]冬小麦–夏玉米体系田间试验在陕西关中地区土上进行了3年.共设5个处理:不施磷肥(CK),推荐施磷量撒施(RP),减施15%推荐施磷量条施(85%RP),以秸秆包裹磷肥条施(St85%RP),85%RP结合硫酸铵替代尿素(Am85%RP).于作物收获期测定小麦和玉米产量、磷肥效率、土壤磷库和作物菌根侵染率.[结果]与CK相比,除85%RP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没有显著提高,其他施磷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总产量(增幅17.1%~32.6%)、小麦籽粒总产量(增幅8.9%~12.8%)以及玉米小麦总产量(增幅13.1%~22.5%).除85%RP处理2018年玉米籽粒和2020年小麦籽粒产量显著低于RP处理外,其余减磷处理均与RP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与RP处理相比,85%RP、St85%RP和Am85%RP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磷素回收率、表观利用率和偏生产力;与85%RP处理相比,St85%RP处理显著提高了磷肥利用率,而Am85%RP处理则提高不显著.与CK相比,所有施磷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微生物量磷含量.与RP处理相比,85%RP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和微生物量磷显著下降,但St85%RP与Am85%RP处理的土壤有效磷无显著差异,St85%RP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磷和水溶态磷含量甚至有显著提高.RP处理的土壤磷表观平衡略有盈余且最接近于平衡,而所有减施15%磷肥处理均表现为亏缺.与RP处理相比,减磷结合调控措施显著提高了小麦根系的菌根侵染率.[结论]当前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作物体系中,在推荐施磷量下减少15%的磷肥投入会造成土壤磷表观亏缺和减产的风险.采用以秸秆包裹磷肥或者用硫酸铵替代尿素的方法,可提高土壤有效磷、微生物量磷含量,提高小麦根系菌根侵染率,进而提高小麦对磷的吸收利用,在提高磷肥利用率的同时避免减磷带来的减产风险,甚至提高作物产量和磷肥效率,是两种高效的磷肥减施增效调控技术.

    小麦–玉米轮作磷肥减施优化调控磷效率菌根

    不同分子量黄腐酸对冬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梁媛媛王泽平史秋哲姜瑛...
    308-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黄腐酸在作物生产中有较为显著的促生、抗逆作用,但黄腐酸的结构复杂、分子量分布宽,影响其效果的稳定性.因此,我们研究了不同分子量黄腐酸对冬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生物半透膜将黄腐酸按分子量分为<3000 D (W1)、3000 ~10000 D (W2)和>10000 D (W3) 3个等级,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并进行冬小麦盆栽试验.在小麦拔节期将黄腐酸溶液施入土壤中,每个分子量的黄腐酸均设置0(CK)、10 (C1)、25 (C2)、50 (C3) mg/kg共4个施用量.在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采集植株样品和土壤样品,测量生物量、产量和养分含量等指标.[结果]结构分析表明,W1和W2的芳香烃饱和度更低,含氧官能团更多,侧链更发达,并且具有更高的亲水性.与对照相比,施用不同分子量黄腐酸均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籽粒产量(21.62%~49.06%)、籽粒铁浓度(62.81%~100.67%)、籽粒氮累积量(19.47%~38.49%),提高了氮吸收效率(10.67%~19.66%)和氮肥偏生产力(21.63%~49.07%).施用W1,以上各指标随黄腐酸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施用W2,各指标随着黄腐酸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施用W3,各指标随着黄腐酸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用3个分子量黄腐酸显著促进了冬小麦花前积累的干物质和氮素向籽粒转运,其中干物质转运量提高24.30%~40.27%,干物质转运效率提高20.21%~33.57%,氮转运量提高20.12%~51.22%,氮转运效率提高8.44%~22.90%.冬小麦产量、肥料偏生产力以及籽粒氮累积量均与黄腐酸的O/C原子比、H/C原子比、氧含量、氮含量、亲水性指数和碳水化合物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施用黄腐酸显著影响冬小麦各测定指标,与对照存在明显不同,分属于不同聚类.[结论]不同分子量的黄腐酸均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的生物量、籽粒产量、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并能显著提高籽粒铁含量,有利于改善小麦籽粒营养.分子量影响着黄腐酸的有效剂量,分子量<3000 D的黄腐酸含氧功能团多,亲水性高因而活性高,在低施用量(10 mg/kg)下的效果最佳,而中、高分子量的黄腐酸需要较高的剂量来保证其有益效果.

    黄腐酸分子量功能团冬小麦用量产量养分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