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哲学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哲学动态
哲学动态

余涌

月刊

1002-8862

zhexuedongtai@yahoo.com.cn

010-85195528 85195517 85195538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哲学动态/Journal Philosophical Trend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动态性、资料性的学术刊物。它提供国内外哲学界信息;反映哲学各学科的新动向、新问题、新成果;交流研究工作经验;刊登哲学短论和资料;开展述评,活跃讨论;促进哲学的研究、教学和宣传工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逻辑的哲学表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

    郝立新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如何看待文化的重要作用、如何选择文化的发展路径,已成为时代之问.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发展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哲学关注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凝结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蕴含了独特的文化哲学.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汲取和弘扬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深刻阐释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历史基础、本质内容和发展规律,为考察文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角.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主要体现在从时代高度和实践基础、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阐释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逻辑,体现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辩证法.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建设"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演进逻辑及内在超越

    吴辉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与实证主义的"社会有机体"概念既有本质区别,也有理论关联.马克思虽多次批评孔德,但部分接受了其基于"事实"及其结构功能分析的"有机体"概念.实证学派的"社会有机体"概念只是科学主义范式下的类比物,它从属于"对象—客体"的认识论范式,并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坚守实证经验的方式,把经验性直接等同于现实性,剥离了对"社会"的本体论认识,遮蔽了"社会"概念下的历史—存在论视野.与之相对,唯物史观的结构性、系统性的社会理论体系在诸多层面超越了实证学派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其一,"社会"既是具有结构性的有机系统,还指向"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变革.其二,"事实结构"只是马克思社会认识论的一个维度,它无法取代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其三,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内蕴了社会理想,这是实证学派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所促成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法到达的理论视野.其四,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社会哲学实现了由"事实"到"现实"的思想飞跃,它借由"社会"概念超越了实证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只有重视经由"事实"到"现实"的分析,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社会批判内涵.

    马克思社会实证社会有机体事实现实

    后殖民主义对马克思思想的曲解——从"东方主义"到"历史主义"

    张墨研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将马克思早期"东方学"文献解释成一种体现了"东方主义"观念的"殖民话语",这是一种对马克思思想去语境化的误读.而经过了阿罕默德等人的全面批判,后殖民主义的这一"反马克思主义"倾向反而向纵深发展.查卡拉巴提的"地方化欧洲"计划以本土的文化差异反抗马克思以"资本逻辑"批判为核心的唯物史观,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从理论史视角观照,如果说萨义德的批判体现了一种方法论的矛盾,那么查卡拉巴提则逐渐接受了由斯皮瓦克、巴巴造成的"后结构主义的后殖民理论"的影响,由此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较萨义德等人更为清晰;如果说萨义德的马克思批判尚可视为一种误读,那么查卡拉巴提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歪曲已包含一种刻意的否定.

    后殖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东方主义历史主义欧洲中心主义

    宋代春秋学对王道政治的理论建构

    闫云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春秋》与王道之间关系密切,寄寓了孔子对三代理想政治的理解.宋儒借助春秋学展开对王道政治的探讨,不是以复古姿态对三代之治进行追慕和想象,而是以《春秋》创制立法的精神对宋朝当代政治理论进行建构.其中,孙复强化了王道政治的权力运作实体,二程奠定了王道政治的根本治道原理,胡安国确立了王道政治的中央治体规模架构,吕祖谦完善了王道政治的内外相维政教体系.由此,宋儒建构了由治道原理、王权实体、治体架构、政教体系构成的王道政治理论系统,统摄了已经原理化的三代政教传统和以祖宗之法为代表的宋代立国经验.可见,王道蕴含着经史合一、源流互质、事理融贯的原理,在具体历史中体现出深切著明的"时代性"特质.因此,王道复兴不仅要以三代政教原理去提撕和增益国家治理的品格与境界,同时还要尊重和守护当代政教传统中的良法美意,在文明统合的高度推进具体历史情境中政治理论的自觉创新.由宋代春秋学推阐出王道的"时代性"特质,超越了宋明理学主导的王道政治叙事的理论困境,为后代重建理想政治秩序提供了一种可能途径.

    宋学春秋学王道政治时代性

    人之形色与道德的"相即不离"——元明气学复兴背景下的船山"形色皆灵"论

    孙钦香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明清之际,"气质何以通向道德"成为儒学中的重要理论问题,船山"形色皆灵"是对此问题的一个回答.一方面,船山基于"人为贵"观点,论证专就人而言,"尽吾身无非性者,只有形处,性便充",批评墨、佛、老的性形"二本"说,认可孟子的"形色,天性"说.另一方面,他批评告子的"食色,性也"与"生之谓性"论,指出告子"所谓生者,在生机而不在生理",转而突出"形为神用则灵".可见,船山的"形色皆灵"论既说明仁义之人性仅流行、呈现于人之形色,又强调须在视听言动的活动中践行仁义道德.这就是说,"形色皆灵"论不仅体现为"一本"意义上的"性必凝",且更体现为成德之学意义上的"形之践",具有体之于身的实践意义.

    人为贵形色皆灵生机生理相即不离

    政治世界的祛魅与复魅——论诺瓦利斯"诗性国家"中的共和主义与世界主义

    罗久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浪漫主义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早期浪漫派引领了对现代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观念的批判,对社会契约理论和作为自由主义政治基础的个人主义预设提出了质疑,发展了一种新的有机的国家观念;他们强调内心的情感,重视历史和传统,尤其是爱和共同体的价值.在他们看来,原子化的占有性个体主义和以保障抽象的个人权利为基础与目的的契约论国家观的兴起,是随着自然的理性化和祛魅一道发生的政治世界的祛魅和理性重构的产物.以诺瓦利斯为代表的早期浪漫主义者试图重新唤起一种以情感、精神和人类之间的具体联系为中心的共和主义和世界主义理想,以取代启蒙运动对理性知识、物质财富、道德和法律原则的关注;他们用具有象征意义的中世纪的形象来唤起关于人类重新统一的黄金时代的理想,并引出对一个世界性的精神共同体的渴望.

    德国浪漫主义诗性国家共和主义世界主义

    马基雅维利论公私财富

    朱新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基雅维利在《李维史论》中提出要"让国家富有,而使公民贫穷",似乎将国家与公民对立起来,让人疑惑不解.究竟应该如何理解马基雅维利的这一主张?学界对此问题探讨较少,并且通常认为他忽略了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富国而贫治"这一主张在马基雅维利的"自由生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把其中的自由、军队和社会力量之平衡等重大问题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马基雅维利在其政治构想中并没有忽略经济问题,他的思想应该在政治经济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马基雅维利贫穷公民德性自由生活

    家哲学的边界——"虚无"的伪问题与"归家"的伪救赎

    李勇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哲学被认为不仅可以"解毒"现代的个体主义,而且能够回应当代的虚无主义.家哲学论证,建立在"个体-主体"基础之上的现代性世界面临虚无主义的情景,只有通过"归家",感受"亲亲",延续"生生",我们才能回归一个温暖的世界.实则不然.首先,家哲学所谓的现代性世界所面临的虚无主义情景是一个伪问题.其次,家哲学所谓的"亲亲""生生"和"归家"也不是解决任何现代性世界所面临的真实问题的合理办法.最后,"归家"的本质是通过构建一个血亲情理的共同体来尝试解决现代性个体所面临的功利性的、社会性的、道德性的、政治性的以及宗教性的问题和挑战.而这种尝试是虚幻和失败的,因为它突破了家哲学的边界.

    家哲学归家虚无主义现代性

    移情的关怀与社会正义——关怀伦理两种不同路径的分歧

    张容南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斯洛特试图将其基于情感主义的关怀伦理发展成为一种整全性的道德理论和政治学说.他认为移情不仅构成规范性的来源,而且可以为社会正义提供基础.然而,社会认识论的研究表明,移情在促进认知和维系关怀关系方面的作用有限.我们可以通过女性主义的关怀伦理重新认识移情的作用.在女性主义的关怀伦理看来,移情只是一种关怀的方法,而不是规范性的来源.移情只有在关系性的互动中才能真正发挥其道德作用.关怀和正义是两种互补的价值,移情的关怀有助于促进社会正义而非单独为正义奠基.

    移情关怀关系社会正义

    量子理论信息诠释的进展、问题与解决

    吴国林熊飞雷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量子理论的诠释领域,近年来出现一类新的诠释,它们不再基于实体运动,而是基于信息处理对量子理论进行解读.这类诠释始于罗韦利的关系性量子力学,近些年又衍生出许多新分支和新方向,并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它们在诠释中引进了新的哲学倾向——现象学特征.经由现象学还原,量子态不再指向物理实体本身,而是指向物理实体的系综及实体间的关系.信息诠释导致了量子理论诠释上的变革,在其框架下避免了非决定论的疑难和态塌缩等问题.

    量子理论信息诠释现象学测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