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型机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型机械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重型机械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刘存德 刘金华

双月刊

1001-196X

zjedit@163.com

029-86322581

710032

陕西省西安市辛家庙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

重型机械/Journal Heavy Machiner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报导冶炼、轧制、锻压机械设备及与之配套的电气、液压传动控制技术、环保除尘、计算机技术、基础件、标准件等的发展方向、最新研究成果、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等。主要读者对象是冶金、机械等专业从事科研、教学、设计、制造、使用及维修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大专院校的师生。本刊除广泛发行于国内各省市、各行业外,还与日本、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建立了良好的发行、交换关系。为了沟通产、供销渠道,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本刊兼营广告业务。欢迎生产、经营机械、电子、液压、润滑等产品的企业在本刊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冶金装备智能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新技术

    佟冰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冶金装备智能化是冶金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企业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优化了生产流程,提高了效率和质量,降低了能耗和排放。然而,智能化过程中也面临自适应、学习修复、预判应急处理以及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设备维护更新和兼容性等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需加大技术研发和投入,强化数据管理和安全保护,优化设备维护管理,并推动设备间兼容性。未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将推动冶金装备智能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性能和效率,促进冶金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冶金装备智能化数据化自动化

    复杂重型装备产品设计/制造/运维服务一体化技术

    张嘉睿杨妮董波宋美萱...
    8-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剖析了复杂重型装备产品设计制造运维一体化过程中的数据一体化、任务分解与跟踪、资源匹配与动态调度等关键问题,针对每一类问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法。通过数据主题域划分与一体化建模,实现了数据的高效管理与利用;借助任务分解技术、粒度评价及设计、任务耦合以及变更重组,优化了任务执行流程和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了任务时间、质量、成本的预测模型,并优化了"任务-资源"的匹配方法,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这些一体化优化技术为设计制造运维服务提供了坚实支撑,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协同合作效果,为后续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体化任务分解任务匹配动态调度

    复杂重型装备营销链、供应链、服务链协同模式

    张泽廷杨妮徐江王志超...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复杂重型装备研制特点和现存问题,从营销链、供应链、服务链三链协同角度提出了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首先,分析了复杂重型装备的研制特点,探讨了三链构建过程和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杂重型装备网络化协同制造营销链、供应链、服务链的协同模式,并详细阐述了该模式下的协同流程。此外,还深入探讨了支持复杂重型装备智能营销链、供应链、服务链协同的共性关键技术,为复杂重型装备行业开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参考。

    复杂重型装备网络化协同制造协同模式

    非标减速机智能工厂的"三智能"技术框架

    王昆罗方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非标减速机制造的现状,在目前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形势下,用户对产品的低价格、短交货期、高质量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非标减速机生产企业在产品设计、价格工艺、质量控制、服务提升等方面面临全方位、系统性的竞争,传统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提出了"三智能"的技术框架,并解释了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服务的技术结构、内涵与实施路线,明确了"三智能"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无人工厂",减少对人的依赖,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可作为传统机械制造企业"智改数转"的标准技术框架。

    非标减速机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服务

    钢铁企业设备智能运维管理平台探索

    张本昕吕静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钢铁企业设备智能运维技术采用云边端架构,构建运维管理平台,通过统一的设备树与设备模型,建立设备主数据体系。开发了基于物联网技术从端到边再到云的数据链,设计合适的设备管理的规则和算法模型,为运维决策提供有力支持。采用规则编辑器+人工智能算法平台的方式,建立统一的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模型进行算法处理,实现故障自动诊断。跨全生命周期运维业务管控的平台服务中心,提供健康诊断、状态维护、解决方案推送等服务。最后提出了对设备、产品性能衰退进行即时监测评估、远程监控诊断设备状态将是智能运维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钢铁企业设备智能运维技术提升了钢铁企业设备的运维效率和可靠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智能运维设备管理设备状态监测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热镀锌气刀自动控制系统开发

    杨凯代龙飞王枫谢谦...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轧镀锌板比冷轧原板的使用寿命长,广泛用于汽车及家电制造、建筑材料等行业。在热镀锌工艺中,锌层厚度的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产环节。目前在国内多数镀锌产线中锌层厚度控制还需依赖人工控制,耗费大量精力的同时带来锌层厚度波动的质量风险。结合某钢厂镀锌线设备与工艺特点,建立了基于气刀循环神经网络的控制系统,将实际锌层与目标锌层的差值、气刀到带钢表面距离、气刀高度、稳定辊、带钢速度作为循环神经网络的输入,气刀压力作为循环神经网络的输出。利用循环神经网络的时序性特征实现锌层厚度的闭环控制。经实际生产数据验证,该系统在实现自动锌层厚度控制的同时降低锌耗,该算法可以较为广泛的适用于不同设备特征的气刀控制模型设计过程,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热镀锌冷轧气刀循环神经网络自动控制

    融合模型在铁钢界面铁水温度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邓旭阳张亚竹安超达曹宇...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钢界面是连接炼铁与炼钢间的重要工序,及时掌握铁水温度变化,提前半小时得到鱼雷罐车中铁水温度范围区间对于现场后续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准确预测铁钢界面铁水温度对实现铁钢界面极致减碳和降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机理模型在铁钢界面预测铁水温度的局限性,基于某国内钢铁企业铁钢界面实际数据开发多种数据模型预测铁水温度,与机理模型相比,数据模型整体命中率提高1。13%。根据铁水转运过程中传热学特征和现场实际情况,将机理模型和数据模型融合形成串联模型和并联模型预测铁水温度,串联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整体命中率为 93。89%,并联模型整体命中率为94。26%高于其他模型。

    融合模型铁水温降铁钢界面机理模型数据模型

    双金属板材异步轧制复合轧后层厚建模与分析

    张文强陈亚飞梁佳乐杨若雯...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双层金属复合板材同径异速异步轧制复合问题,利用流函数法和上界法建立了异步轧制轧后层厚的数学计算模型。进行异步轧制有限元模拟,将有限元模拟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误差范围为2。55%~4。17%。该模型不仅可以快速计算轧后复合板的层厚比,在单一工况下,还能快速掌握不同工艺参数(压下量、初始板厚、异速比、层厚比)对轧后层厚比的影响规律,对设置和优化生产工艺提供了重要参考。

    复合板异步轧制流函数法上界法层厚比

    基于聚类和GBDT的镀锌钢卷力学性能预测

    王伟赵飞匡祯辉白振华...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镀锌钢卷力学性能影响因素之间关系复杂,限制了模型精度的提升。采用k-means算法利用化学成分属性对镀锌钢卷数据集进行聚类,将数据聚成三种模式簇实现样本的优选。利用梯度提升树算法,开展各模式数据集与不划分模式的全数据集下的力学性能建模研究,最后结合网格搜索与交叉验证方法进行模型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分模式下模型MAE误差相比于全数据集建模平均减小0。85 MPa。参数优化后,各模式下 MAE 误差平均减少 5。19 MPa,RMSE 误差平均减少3。63 MPa,提高了预测模型精度。

    热镀锌钢卷k-means力学性能建模梯度提升树网格搜索法

    热镀锌机组沉没辊系刮刀角度综合优化技术

    马亚博钱胜徐烨明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热镀锌机组沉没辊系表面锌渣刮不干净导致带钢镀层出现较多辊印缺陷,严重降低板带产品质量等级。充分考虑热镀锌机组设备与其工艺特点,基于对沉没辊系刮刀机构受力分析建立基于影响因素的刮刀力修正模型;采用条元法构建了沉没辊系各辊受到的外载荷合力及其方向角相关模型,并形成了沉没辊系轴颈与轴瓦的接触条件判据。随后以此建立以沉没辊系辊面残留锌渣厚度为优化目标函数的刮刀角度综合优化模型,并制定刮刀角度综合优化流程。最后,将沉没辊系刮刀角度综合优化技术应用国内某钢铁企业热镀锌机组,选取2 种典型规格带钢来对比优化前、后辊面残留锌渣厚度;通过现场测量发现:该优化技术减少沉没辊系各辊面锌渣厚度沉积量,可有效降低产品表面辊印缺陷发生率。

    热镀锌沉没辊系刮刀角度综合优化接触条件判据残留锌渣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