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

李景源

月刊

1000-0216

010-65137954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哲学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展开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还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严肃负责的书评、札记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探析

    商志晓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影响深远,蕴含无穷智慧,具有充足魅力.由"中华文明"进展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传承中华文明"深化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聚焦中华民族推进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彰显现代文明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标注现代文明"最新形态"的历史地位,是思维逻辑的必然,是实践推进的必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认识层面上的逻辑结构,以"中华民族"为主体,以"现代"为历史方位,以"文化"为表现形态,分别诠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所属、所在、所状;从实践层面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亿万人民为依靠力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予以方向引领,共同规定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属性和内在本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起点,是中国现代社会的诞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走过70多年探索发展的历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演进,始终伴随并融会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得以推进与拓展.

    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要义历史发展

    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思想特点及其当代呈现

    刘丰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当中,并体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和谐的统一体,这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本体论依据.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崇尚的"和"是一体多面的,涵盖了个人、社会、自然以及天下,最终的理想是致太平,可见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和平、和谐思想观念之下统一起来.中国哲学主张"和而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和实生物","和"是有生命力的.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和平性不但是中华文明生生不已的内在动因,同时也决定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必然走和平发展道路,必然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和平性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于西方"马克思学"的当代中国省思

    张亮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源于西方的"马克思学"已经更多地成为一个当代中国问题,只有在当代中国才能得到更彻底更充分的认识.西方"马克思学"的中国定义域这些年来已经在大多数中国学者的最大认识公约数中凝聚出来了.以新历史方位重新观测西方"马克思学"可以看到,学院与政治的双重身份使得西方"马克思学"的发生、发展始终处于世界历史潮流之中,呈现为跨越三个世纪、历经五个阶段的复杂学术面相.从中国立场重新审视西方"马克思学",根本目的是希望以之为镜鉴,奋力开创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新局面.

    西方"马克思学"历史演进学术分期中国省思

    《资本论》中的辩证法结构与特征——基于李嘉图学派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批判

    吴旭平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李嘉图学派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批判,凸显了作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辩证法.李嘉图用形而上学思维看待资本范畴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经济范畴之间的联系是一种量化的逻辑中介.李嘉图学派及其反对派继续用形而上学思维争论李嘉图经济体系中的两个内在矛盾,最终导致李嘉图学派的解体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终结.在批判李嘉图学派的基础上,马克思重新思考了商品的价值概念以及商品作为资本的前提与结果的双重属性,由此展开对资本循环各个运动阶段的全方位考察,形成了叙述资本主义内在联系的辩证法结构.《资本论》中的辩证法基于唯物主义的形式同一性,完成了一种现实抽象而非思维抽象,因此马克思辩证法在普遍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中达到其最终形态及最高形态.

    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劳动价值论辩证法

    马克思实践观的逻辑转换——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

    付天睿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观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被不断重构的.流行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透视其哲学革命的既成前提,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种"应用和验证"的关系.事实上,马克思的实践观在其哲学革命中发生着从哲学人类学的劳动主体论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资本结构化论的逻辑转换.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不断深化中,马克思的实践观脱离了"实践一般"的概念在先设定,发展为对资本统治下生产体系总体的特定化、结构化再现,实践术语和概念在这一重构中逐渐淡出了马克思的话语系统.马克思实践观的逻辑转换同时蕴含了马克思对超越自然必然性的自由实践出场的可能性预见.

    实践生产资本哲学革命政治经济学批判

    五行学说中的时空哲学

    吴飞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和西方哲学一样,中国哲学中也有丰富的时空哲学,主要体现在五行学说中.《尚书·尧典》之"观象授时"提供了理解时空的一种基本模式,即四时与四方的对应.这一时空哲学再与《尚书·洪范》中的五行畴结合,形成五行学说的基本架构,由此架构又形成非常复杂的比类关系,成熟于《礼记·月令》中的宇宙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由于四与五不能整除,四时与五行常常无法匹配,主要体现在中央土没有相应的时节.这一数学问题反映了中的独特哲学地位.中是每个性命主体的出发点,但又是众多时空点中的一个,因而其中心位置是相对的,这正是性命论主体之所在.

    时间空间五行性命论主体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齐物论》中"以明"如何安顿是非之争

    李健芸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齐物论》认为是非之争的产生有两个层面的原因,即个体之间的不同立场和偏好,以及个体通过诉诸具有公共维度的语言将前者普遍化的努力.圣人洞见到是非之争诉诸的语言秩序的不确定性,以及现实固化的语言秩序在主体间融通和物之本然的揭示上的双重阻隔,而超越了是非之争的循环.同时,圣人能寓于语言之用,而使语言成为面向主体间融通和物的流动转化而开放的未定与未尽之言.在现实的是非之争中,圣人在语言层面对众人各自源初的立场和偏好给予普遍肯定,而在圣人的生存之境中,众人也能够获得基于自身源初界限的充分的自身实现,从而安顿是非之争.

    以明寓诸庸是非《齐物论》

    朱子"理先气后"说再审视与新思考

    翟奎凤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子40多岁就提出理气不离不杂的观点,其后他越来越强调理气不杂、理对气的超越性一面;60岁后则不断强化"理先气后"的观点,甚至有"理生气"之说.明清时期的朱子学者对"理先气后"说多有批评,同时也有坚决维护者.20世纪30年代,受西学影响,贺麟、冯友兰、牟宗三等以"逻辑在先"诠释"理先气后".从存在论来看,朱子的"理先气后"说与《易传》"太极生阴阳"的思想有直接关联,理是不可分的一,气是可分的二;其与古老的"天生万物"思想也有契合性.道家认为先天地生的道不生不化,又是生化之本,并有"道生气""神生气"的说法,朱子晚年对道家道教颇有兴趣,这有助于从多角度认识"理先气后"说.就修养论而言,"理先气后"说也体现在朱子的道心、人心之辨,道心有先在性,人心要听命于道心."理先气后"说体现了孔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坚守道义高于生命是儒家的一贯之道和高贵品格.

    理气太极阴阳道义

    设计现象学及其意向图式探析

    王金柱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和人性的展开方式,普遍存在于人类演化全程及所有活动场域.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设计本身的关注和思考严重缺席.由于本文所论的"四重遮蔽"(1."遗忘存在"的遮蔽;2."重理传统"的遮蔽;3.设计专门化的遮蔽;4.人工制品的遮蔽),设计在人类活动中的根本地位和作用直至工业时代才逐渐开显.因而,揭示设计的本质,既须反思哲学传统,审视传统哲学的主题及其展开逻辑的主脉;亦须透过复杂的技术现象,特别是大规模的人工物的构架及其生成道路,考察设计被遮蔽的原因.以"回到实事本身"为原则,通过对伊德的技术现象学的批判拓展,基于"人-造-物"的现象学分析,循"造"而入,阐明"造"物之理,我们经由"相生""人化""物化""相成"四种意向图式使设计的本质得以显现.与其说技术是人的命运,毋宁说是设计决定了人的命运,因此,人类需要建立贯通历史的整体论的"大设计"观.

    设计现象学遮蔽造物意向图式

    资本主义、新教伦理与现代症状——现代资本主义批判的一种多元视角整合

    卢毅
    96-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思想、韦伯理论与精神分析学说,为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提供了三种重要视角,并且在揭示现代资本主义语境下主体的异化机制等关键问题上产生了值得重视的思想交汇.马克思与韦伯对资本主义和新教伦理的考察,深化了对其背后的异化或理性化进程的反思;韦伯与弗洛伊德对新教伦理和现代文明及其困境的探讨,揭示了资本主义禁欲理性的致病性;拉康则通过借鉴马克思对现代症状与资本主义的思考,构建了心理分析、经济分析与话语分析在资本主义批判方面的理论联结.贯通上述思想交汇背后的理论洞见,将有助于实现现代资本主义批判的一种富有意义的多元视角整合.

    资本主义现代症状马克思韦伯精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