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王伯祥

双月刊

1005-0264

zxygbzz@163.com

027-88854726,027-88929354

430061

武汉市武昌区花园山4号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Liver DiseasesCSTPCD
查看更多>>《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与湖北中医学院主办的、国内外肝病领域内唯一的一份中西医结合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本刊以国内外知名的肝病专家为学术顾问,严格遵循“基础与临床并重”、“普及与提高兼顾”、“中西医结合”的办刊宗旨,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如实报道国内外中西医防治肝病的新理论、新成果、新进展、新动向、新疗法、新药物、新经验。深受广大肝病临床医务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喜爱。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古籍文献的肝癌中医病名考辨

    张雪萍尹东豪胡建华李秀惠...
    1057-1060,1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肝癌的中医病名,以期为古籍文献的深度利用及辨病为主的临床经验总结交流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数据来源,检索"癌""瘤""积聚""癥瘕""肝积"等中医病名,导出并筛选整理相关古籍条文,在厘清肿瘤类疾病病名源流基础上,对肝癌中医病名进行规范化研究.结果:共纳入古籍条文436条,源自153部古籍.结论:积聚类疾病中的"肝积"与"癥瘕"不仅在症状体征、发病过程及预后等方面都高度符合现代肝癌特点,还能体现气机阻滞、瘀血内结的病机,不失为肝癌中医病名内涵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的统一.

    肝癌肝积癥瘕中医病名

    调和枢机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

    汪静朱晓宁彭孟云郑丁...
    1061-1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孙同郊教授的"和调"学术思想倡导帮助人体恢复自稳调节,温和调理,通过调整阴阳气血,实现脏腑功能的新平衡.中医学的气机、枢机理论认为人体气的升降出入失常是导致疾病的关键,而枢机作为气机交接转枢之地,其功能在于确保气机的正常出入、升降自如及开阖有度.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肝胆病科在全国名中医孙同郊教授"和调"学术思想和中医学的气机、枢机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独特的调和枢机法,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均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通过整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肝胆病科利用调和枢机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成果,旨在为原发性肝癌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调和枢机治法原发性肝癌理论基础临床实践

    中医药调控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分子机制与临床治疗进展

    刘玉婷商子梦刘晓利闫慧文...
    1065-1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而免疫逃逸是造成肝癌免疫治疗应答不佳的主要原因.高效、精准的优化肝癌免疫治疗策略亟待被开发.中医药理论中的扶正祛邪理念与现代医学的肿瘤免疫治疗思路相契合,大量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改善肝癌免疫微环境、增效减毒方面有显著效果.淫羊藿素、黄芪多糖等中药单体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增强CD8+T细胞和NK细胞活性等途径改善免疫微环境,养阴扶正解毒方、大黄蛰虫丸等中药复方通过调控CD8+T细胞耗竭状态、增强NK细胞杀伤功能、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等途径以抑制免疫逃逸.中医药在联合治疗方案中显示出对免疫调节的积极影响,有望成为免疫治疗的重要手段.

    中医药肝癌免疫调节免疫微环境

    平胃安神饮联合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短期疗效观察

    皮珊珊叶永安张珺洁吴子彧...
    1069-1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平胃安神饮联合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CD)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证的MAFLD患者113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45例及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LCD饮食干预方案,治疗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平胃安神饮治疗,两组患者均干预2周.比较两组患者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值、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功能相关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清C肽(C-P)、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人体质量指数(BMI),食欲VAS评分,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者CAP值均显著下降,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57.78%(26/45),优于对照组患者的31.58%(12/38)(P<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改善,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4.44%,优于对照组患者的36.84%(P<0.01).治疗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GGT、ALP)、糖代谢相关指标(FPG、C-肽、FINS、HOMA-IR)、TG、BMI、食欲VAS评分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患者GGT、BMI显著降低(P<0.01),而食欲VAS评分有升高的趋势(P<0.05).两组患者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平胃安神饮联合LCD可安全有效地改善M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程度及中医证候,降低肝酶,纠正糖脂代谢紊乱,减轻体重.抑制过亢食欲,缓解LCD伴随而来的不适可能是平胃安神饮治疗MAFLD核心价值所在.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食欲亢进

    自拟肝脂灵汤联合谷胱甘肽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功能、血脂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彭书玲付利然代景娜杨文文...
    1074-1077,1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自拟肝脂灵汤联合谷胱甘肽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功能、血脂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96例NAFL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谷胱甘肽组患者(n=48)给予谷胱甘肽治疗,自拟方组患者(n=48)给予自拟肝脂灵汤联合谷胱甘肽治疗.评估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脂肪肝评分,检测两组患者肝功能、血脂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脂肪肝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自拟方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和脂肪肝评分显著低于谷胱甘肽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GGT、ALT、AST、ALP、MDA、TG、TC、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自拟方组患者显著低于谷胱甘肽组(P<0.05).两组患者SOD、T-AOC、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自拟方组患者显著高于谷胱甘肽组(P<0.05).自拟方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67%(44/48)高于谷胱甘肽组患者的75.00%(36/48)(P<0.05).结论:自拟肝脂灵汤联合谷胱甘肽治疗NAFLD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调节血脂,改善肝功能,提高疗效.

    自拟肝脂灵汤谷胱甘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氧化应激血脂肝功能

    苦黄注射液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HO-1、Nrf2水平的影响

    李小珍冯丹丹张向超
    1078-1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苦黄注射液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IHC)的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红素加氧酶-1(HO-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78例CHB合并IH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9)与对照组(n=39).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苦黄注射液治疗,疗程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HO-1、Nrf2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7.18%,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6.6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肝脏生化指标水平、瘙痒评分、12项健康调查简表(SF-12)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清HO-1、Nrf2水平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与对照组患者的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黄注射液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CHB合并IHC疗效及安全性更佳,能有效改善肝功能,促进胆汁淤积症状缓解及提高生活质量,其作用可能与调节患者体内炎症因子和HO-1、Nrf2表达有关.

    多烯磷脂酰胆碱苦黄注射液慢性乙型肝炎肝内胆汁淤积症炎症因子血红素加氧酶-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β-谷甾醇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雄黄诱导的小鼠肝损伤

    苏海兴侯崇智程涛施伟栋...
    1083-1087,1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β-谷甾醇对雄黄诱导的肝损伤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联苯双酯)、β-谷甾醇低剂量组、β-谷甾醇中剂量组和β-谷甾醇高剂量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小鼠外,其余各组小鼠建立雄黄诱导肝损伤模型,药物干预14 d后,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肝组织损伤,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水平和肝组织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磷脂酰肌醇激酶3(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另取12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蛋白激酶B(AKt)激活剂(SC79)组和SC79+β-谷甾醇组,每组6只,采用PI3K/AKT通路激活剂SC79干预后检测上述相同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β-谷甾醇中剂量组和β-谷甾醇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血清ALT、AST、TNF-α、IL1-β、IL-6、肝组织MDA水平均降低(P<0.05),肝组织SOD、GSH-Px升高(P<0.05),p-PI3K/PI3K、p-AKT/Akt、p-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mTOR均降低(P<0.05),β-谷甾醇可逆转Akt激动剂SC79干预后上述指标变化的加剧(P<0.05).结论:β-谷甾醇可改善雄黄诱导肝损伤小鼠肝功能,减轻肝脏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对肝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 K/Akt信号通路激活相关.

    β-谷甾醇雄黄肝损伤PI3K/Akt信号通路

    健康人和NAFLD患者肠道菌群对不同粪菌移植途径大鼠的安全性及效果评价

    郭丹石媛媛王雅张涛...
    1088-1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和健康人的肠道菌群通过灌胃或灌肠不同粪菌移植(FMT)途经对SD大鼠和NFLAD模型大鼠的影响,探究紊乱的肠道菌群对NAFLD发生发展的潜在因果关系,评估健康人粪菌液对NAFLD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N组)、健康人菌液灌胃+SD大鼠组(WN组),NAFLD患者菌液灌胃+SD大鼠组(WH组),健康人菌液灌肠+SD大鼠组(CN组),NAFLD患者菌液灌肠+SD大鼠组(CH组),NAFLD大鼠模型组(M组),健康人菌液灌胃组+NAFLD大鼠模型(Z组),每组5只.实验结束后,比较各组SD大鼠的一般情况、肝组织病理、肝酶学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脂水平(TC、TG)及肠道菌群特征.结果:与N组相比,WN、WH、CN、CH组大鼠肝组织局部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及气球样变,AST、ALT、TC、TG水平升高,且组间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显著(P<0.05);与WN、CN组相比,WH组、CH组大鼠的炎性反应、气球样变等病理变化更明显,NAFLD活动积分(NAS)增加,ALT、AST、TC、TG水平升高,其中WN组与WH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WN、WH组相比,CN、CH组大鼠的小叶炎症、气球样变等病理改变更明显,NAS评分增加,ALT、AST水平上升,组间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WN组相比,CN组大鼠的TC水平下降,且C H组大鼠的TC、TG水平较WH组偏低;与N组相比,M组、Z组大鼠肝组织可见明显的脂肪变性、小叶炎症和气球样变等病理表现,NAS、ALT、AST、TC、TG水平显著上升(P<0.05),与M组比较,Z组大鼠NAS、ALT、AST、TC、TG水平降低,组间菌群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植人源性肠道菌群可通过影响SD大鼠肠道菌群结构改变,诱导肝脏病理变化、肝酶学异常及脂质代谢紊乱;与健康人菌液相比,NAFLD患者粪菌会加重SD大鼠的肝脏炎症反应和脂质代谢紊乱;灌肠行人源性肠道微生物移植易诱发SD大鼠肝脏炎症反应,而灌胃干预可能更容易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健康人粪菌液可减轻NAFLD模型大鼠的炎症反应,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延缓NAFLD病情进展.

    粪菌移植肠道菌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安全性

    蒿芩清胆汤调控枯否细胞M1/M2极化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机制研究

    徐俊郭晟周莉涵尹谢添...
    1096-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枯否细胞M1/M2极化探讨蒿芩清胆汤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肝内胆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6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蒿芩清胆汤(HQQD)不同剂量组、熊去氧胆酸(UDCA)组,利用2-辛炔酸-牛血清白蛋白(2-OA-BSA)联合聚肌胞苷酸诱导的PBC小鼠模型,相应药物灌胃干预12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改变,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甘露糖受体1(CD206)、白介素10(IL-10)mRNA的表达变化,蛋白免疫印记法(WB)检测iNOS、TNF-α、CD206、IL-10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病理学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肝组织门管区结构清晰,小叶间胆管周围无异常改变,模型组小鼠门管区可见多发炎症细胞聚集,炎症细胞聚集范围内可见肉芽肿、淋巴细胞浸润,HQQD高、中、低剂量组与UDCA组门管区炎症细胞数量较模型组减轻.生化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γ-GT、TBA、TBil、AST、ALT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与模型组比较,UDCA组和HQQD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γ-GT、TBA、TBil、AST、ALT表达均明显下调.RT-PCR和WB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iNOS、TNF-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CD206、IL-10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UDCA组和HQQD高、中、低剂量组iNOS、TNF-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CD206、IL-10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结论:蒿芩清胆汤可以使PBC模型小鼠枯否细胞M1极化减弱,M2极化增强,调控M1/M2极化状态,改善胆汁淤积及肝内胆管损伤.

    蒿芩清胆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内胆管损伤枯否细胞极化

    基于线粒体自噬研究正肝方治疗肝癌的作用机制

    王红曾昊天冉云
    1101-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正肝方调节线粒体自噬抑制H22肝癌小鼠移植瘤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小鼠H22肝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正肝方低、中、高剂量组及索拉非尼组,给药干预14 d.末次给药12 h后处死小鼠,剥离肿瘤、胸腺及脾脏后称重记录并计算抑瘤率、胸腺及脾脏指数.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结构;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染色观察肿瘤细胞凋亡水平;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甲胎蛋白(AFP)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及线粒体自噬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P62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正肝方显著增加肝癌小鼠体重(P<0.05),并能有效减轻肿瘤重量(P<0.01).HE染色结果提示,正肝方组小鼠肿瘤细胞减少、细胞膜破裂、细胞核碎裂,可见大小不等的坏死区域;肝癌细胞凋亡水平升高(P<0.01),并明显降低血清中AFP水平(P<0.01),且高剂量组与索拉非尼组药效相当;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正肝方组肿瘤组织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嵴结构紊乱,并可见空泡及自噬小体;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自噬相关蛋白LC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6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呈现剂量依赖性趋势.结论:正肝方能有效抑制H22肝癌小鼠移植瘤生长.并且能够升高自噬蛋白LC3表达水平,降低P62表达水平,增加自噬小体,表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线粒体自噬有关.

    正肝方线粒体自噬肝癌凋亡甲胎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