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上海交通大学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上海交通大学

杨艳

月刊

2096-0867

sjtup01@nursing-tcwm.com

021-61675199 17349794263

200030

上海市番禺路951号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查看更多>>《中西医结合护理》期刊主要报道中西医结合护理领域的最新理论与经验,为国内外护理学术交流提供平台,促进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向世界宣扬中国护理学术特色和文化。主要刊载中西医结合护理领域中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最新研究、学术成果或相关内容。设有护理专题、论著、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与方法、专科护理、全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调查研究、案例分享、综述、讲座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正强化理论联合康复训练在血管性痴呆住院患者中的干预效果

    陆珊周燕陈霞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正强化理论联合康复训练对血管性痴呆(VD)住院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20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31 例VD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试验组(66 例)和对照组(65 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行正强化理论联合康复训练。比较2 组干预前后的认知功能、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结果 出院时,2 组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较干预前低,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2 组的简易认知功能评价量表(MMSE)各维度评分和总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出院3 个月后,2 组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中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正强化理论联合康复训练可改善VD患者的认知功能,调整其心理状态,提高其生存质量。

    血管性痴呆正强化理论康复训练认知功能生存质量

    中医情志联合运动疗法对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袁结红周燕欢苏少弟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情志联合运动疗法对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 年2 月至2023 年2 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就诊的82 例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各41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中医情志联合运动疗法进行干预,比较2 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在干预2 个月后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以及胃泌素和生长抑素水平均较对照组低,胃动素水平及生活质量指数问卷表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均<0。05);2 组在干预2 个月后的上述评分和指标水平均较干预前优(P均<0。05)。结论 对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中医情志联合运动疗法,有助于改善其临床症状及胃肠激素水平,减轻其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中医情志运动疗法康复效果

    针灸结合综合性康复策略对脑梗死伴偏瘫患者康复质量的影响

    孔盼盼王珣
    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针灸结合综合性康复策略对脑梗死伴偏瘫患者康复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 以 2020 年 2 月至2022 年2 月于徐州市中医院接受系统治疗及康复训练的11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信封随机法将患者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 例。其中,对照组接受综合性康复策略,观察组基于综合性康复策略接受针灸。对2 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临床疗效、关节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对比。结果 2 组间在干预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经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8 周后,2 组改良Ashworth量表中的腕关节、踝关节、肘关节及膝关节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的各关节评分均比对照组更低(P均<0。05)。干预 2 周和8 周后,2 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均比干预前更优(P均<0。05),且观察组在上述对应时间点的评分均比对照组更优(P均<0。05)。结论 针灸结合综合性康复策略对于改善脑梗死伴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关节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提升临床疗效均起到积极效果。

    脑梗死伴偏瘫针灸综合性康复策略神经功能关节痉挛

    中医"治未病"理论护理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

    李景怡文凤孟庆翔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护理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 86 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43 例)和对照组(43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护理。从入院当日开始,干预为期 6 个月,比较 2 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以及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水平。结果 随访 6 个月后,对照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60%,干预组为4。65%,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治疗依从率为76。74%,干预组为93。02%,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 个月及 6 个月后,干预组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简明健康状况量表总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 均<0。05),且 2 组均高于同组入院时(P 均<0。05);2 组的血清NO水平均高于入院当日,而血清ET-1 和TXB2 水平均低于入院当日(P均<0。05),且干预组的血清NO水平均高于同期对照组,血清ET-1 和TXB2 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结论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护理可有效提升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且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未病理论心血管不良事件生活质量

    中医综合护理策略在脑梗死合并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是蓉张卫玲徐洁武芹...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对脑梗死合并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应用中医综合护理策略的效果。方法 选择 2021 年 8 月至2022 年8 月在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84 例脑梗死合并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根据数字动态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2 例)和观察组(42 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中医综合护理策略进行干预。比较2 组患者的免疫功能[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 +、CD4 +/CD8 +)]、肢体运动功能(FMA)、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能力(BI)以及生活质量(WHOQOL)。结果 干预30d后,观察组的FMA、BI、WHOQOL各项得分,以及CD4 +水平、CD4 +/CD8 +均高于对照组,NIHSS得分、CD8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 组上述指标均较本组干预前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 针对脑梗死合并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实施中医综合护理策略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其免疫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中医综合护理策略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质量

    积极理念渗透式延续管理在行膀胱癌根治术加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患者中的应用

    张蕾韩霞王蕊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积极理念渗透式延续管理对行膀胱癌根治术加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尿道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 年6 月至2022 年9 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膀胱癌根治术加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116 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8 例,行常规术后护理)及观察组(58 例,在对照组干预方式的基础上结合积极理念渗透式延续管理)。比较2 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尿道动力学指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病耻感量表(SSCI-8)评分。结果 比较 2 组的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优(P均<0。05)。术后3 个月,观察组的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最大尿流率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 HAMA评分、HAMD评分和 SSCI-8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均<0。05)。结论 积极理念渗透式延续管理能够有效改善行膀胱癌根治术加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患者的尿道动力学指标,促进术后康复,提升自护能力,缓解消极情绪和病耻感。

    膀胱癌根治术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积极理念渗透式延续管理尿道动力学

    知信行理论模式结合心理护理在晚期胃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周静苏慧胡航飞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给予晚期胃癌患者知信行理论模式结合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1 年 5 月至 2022 年11 月,选取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2 例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6 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结合心理护理,观察组46 例患者基于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给予知信行理论模式护理。比较2 组患者的心理状况、癌因性疲乏、知信行水平和遵医行为。结果 干预3 个月后,2 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均<0。05)。干预3 个月后,2 组的躯体疲乏、情感疲乏和认知疲乏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3 个月后,2 组的知识、信念和行为评分均较入院时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3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在用药、康复锻炼、日常饮食及定期复查4 个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知信行理论模式结合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心理状况、癌因性疲乏和遵医行为,并提高其知信行水平。

    胃癌知信行理论心理护理癌因性疲乏遵医行为

    肝癌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循证护理的构建及应用价值

    许静怡李静宋丹丹孙冉...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循证护理在肝癌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2 年12 月至2023 年4 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72 例肝癌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 组,每组86 例。观察组采用基于循证依据构建的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并比较2 组患者在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的凝血功能、下肢主要静脉血流速度以及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3d和术后7d测定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3d和术后7d的股总静脉、髂静脉及腘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均<0。05),2 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 基于循证依据构建的肝癌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模式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静脉血流速度,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肝癌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凝血功能

    Snyder希望理论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在乳腺癌根治术后行化学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江林梅郑敏辉薛凯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考察Snyder希望理论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在乳腺癌根治术后行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 年1~6 月在福建省立医院行化疗的100 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2 组(各50 例),最终观察组纳入 45 例,对照组纳入 48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Snyder希望理论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比较2 组的希望水平、癌因性疲乏、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同组干预前比较,2 组在干预1 个月和2 个月后的Herth希望水平量表(HHI)、乳腺癌幸存者自我效能感量表(BCSES)及乳腺癌生命质量测评量表(FACT-B)评分均升高,癌因性疲乏(CRF)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降低(P均<0。05),且干预2 个月后的评分相较于干预1 个月后均更优(P均<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干预1 个月和2 个月后的CRF和PSQI评分均更低,HHI、BCSES和FACT-B评分均更高(P均<0。05)。2 组间化疗相关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Snyder希望理论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可提高乳腺癌根治术后行化疗患者的自我效能和希望水平,改善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缓解其癌因性疲乏,并减少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乳腺癌根治术化学治疗Snyder希望理论认知行为疗法希望水平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行腹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影响

    屈静刘丹丹陈夕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行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接受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的临床效果,评估对其全身麻醉(简称"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160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处理方式,将纳选患者划分为2 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80 例)与观察组(80 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追加应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观察所有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等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应激反应、苏醒相关指标和疼痛情况。结果 分析全麻苏醒期躁动等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的数值较低(P<0。05)。术中和苏醒期获取的应激反应结果分析显示,观察组的血压和心率相较于对照组均更优(P均<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拔管时间和完全苏醒时间均更早、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更短、苏醒时体温更高(P均<0。05)。术中、术后和苏醒期,2 组患者的疼痛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疼痛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期对照组,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接受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应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有助于减少应激反应及减轻疼痛,缩短苏醒时间,降低苏醒期间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腹部手术全身麻醉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苏醒期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