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肖传实 王斌全 吕吉元

月刊

1672-1349

zxyjhxnxgbzz@vip.163.com

0351-4639124

030001

太原解放南路85号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STPCD
查看更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是2003年1月创刊的,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院士任总编,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及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知名专家任编委的医学期刊,编委人数41 ,其中博导18 人,硕导 14 人,心血管有 22 人,神经科有 11 人,是国内唯一一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替米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心功能、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

    王燕涛付海燕武赟堂张明哲...
    1460-1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替米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DCM)病人心功能、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2021年 11月—2022年 8月在邯郸市第四医院接受治疗的 150例 DCM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75 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替米沙坦片进行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联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 3 个月并随访 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 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 3 个月后的心功能、细胞因子水平、生活质量,随访 6 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 3个月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00%与 77。33%,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 3 个月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排血量(CO)、左室舒张早期与晚期充盈速度比值(E/A)均升高,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高;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 3个月后,两组各细胞因子水平均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 3个月后,两组简明健康生活量表(SF-36)评分均升高,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高;随访 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力衰竭加重率及住院率均更低(P<0。05)。结论:DCM病人应用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替米沙坦进行治疗可有效促进心功能改善,并对相关因子水平进行调节,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改善预后,获得更高的治疗效果。

    扩张型心肌病替米沙坦芪苈强心胶囊心功能生活质量预后

    β受体阻滞剂、稳心颗粒联合心脏康复策略治疗良性频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徐凌云顾迎春李征艳刘璐...
    1464-1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稳心颗粒联合心脏康复策略治疗良性频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 2019年 1月—2022年 6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及心脏康复科住院,且诊断为良性频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 80 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40例。记录两组病人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合并疾病及心律失常患病时长、初始心律失常情况等基线资料。对照组给予稳心颗粒治疗,每次 1袋,每日 3次,开水冲服,并且根据病人心率耐受情况个体化应用β受体阻滞剂(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47。5 mg);观察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理念管理如睡眠、心理管理;戒烟管理;营养管理;康复运动。治疗 8周后两组病人均再次行 24h动态心电图、心肺运动试验检查,明确病人治疗的临床疗效、心肺运动耐量情况及安全性。结果:经过 8周规范治疗后,对照组病人心前区不适症状缓解率为 60%(24例),而观察组心前区不适症状缓解率为85%(34例),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 =0。031)。治疗后两组病人总心搏数、室性期前收缩次数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总心搏数、室性期前收缩总次数、室上性心律失常总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无氧阈相对摄氧量(AT VO2/kg)、无氧阈代谢当量(AT MET)、峰值摄氧量(Peak VO2/kg)、峰值代谢当量(Peak MET)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美托洛尔、稳心颗粒联合规范化心脏康复策略可显著改善良性频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症状、减少心律失常次数,有效率相对较高,而且可有效改善病人的心肺功能及运动耐量。

    良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康复心肺功能运动耐量β受体阻滞剂稳心颗粒

    阿托伐他汀联用脂必泰预处理对择期PCI病人血脂、肝肾功能、心肌功能的影响

    仇昌智陆永光黄芯芯李仁敏...
    1468-1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与脂必泰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血脂、肝肾功能、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 2019年 6月—2021年 6月在我院就诊的 100例冠心病且择期行 PCI术治疗的病人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将病人分为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与联合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脂必泰治疗),每组 50 例。对两组血脂指标血脂、肝肾功能、心肌功能、肝功能检测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肾功能[尿素氮(BUN)、肌酐(Scr)]及心肌酶指标[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进行对比,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评价两种方案的药物经济效益。结果:PCI术前、术后及治疗 5周后,联合组的各项血脂指标改善均优于他汀组,部分肝、肾功能指标及心肌酶指标也优于他汀组(P<0。05)。治疗过程中,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0。0%,他汀组为 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6,P>0。05)。两组治疗 5 周后 LDL-C达标率分别为 88。0%、70。0%,联合组达标率更高(χ2=4。882,P<0。05)。结论:冠心病病人择期 PCI术前联合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与脂必泰预处理,可有效降低病人血脂,减轻术后肝肾功能受损程度,保护心肌功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减轻其经济负担,节约医疗成本,治疗效果与经济效益良好。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脂必泰预处理

    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脂质运载蛋白-2水平与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心功能的相关性

    范鸿儒王栋雷杰陈昌贵...
    1473-1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 5(sFRP5)、脂质运载蛋白-2(LCN-2)水平与急性左心衰竭(ALHF)病人治疗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 2018年 1月—2020年 1月收治的 172例ALHF病人,实施治疗,评估病人治疗 1个月时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检测病人治疗前血清 sFRP5、LCN-2水平,比较治疗后不同 NYHA心功能分级病人基线资料、血清 sFRP5、LCN-2水平及治疗 1个月时心功能,包括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血清sFRP5、LCN-2水平与 ALHF病人治疗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172例 ALHF病人接受治疗后,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分别为 77 例、95例;Ⅲ级组治疗后血清 sFRP5、LCN-2水平均高于Ⅱ级组(P<0。05);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HF病人治疗前血清 sFRP5、血清LCN-2水平过表达对病人治疗后心功能有影响,可能是心功能Ⅲ级的风险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检验显示,ALHF病人治疗前血清sFRP5、LCN-2水平均与治疗后LVFS、LVEF呈负相关(P<0。05),与LVEDD呈正相关(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ALHF病人治疗前血清 sFRP5、LCN-2水平单项及联合预测治疗后心功能Ⅲ级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0,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ALHF病人治疗前血清 sFRP5、LCN-2水平可用于评估病人治疗后心功能,两项指标与心功能指标存在密切关系,并可用于预测病人治疗后心功能分级。

    急性左心衰竭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脂质运载蛋白-2心功能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与验证

    郑雁胡飞余国忠
    1478-1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年 10月—2022年 1月本院收治的 384例 CHF病人的临床资料,按 7∶3 比例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269 例)和验证组(115例)。统计所有病人住院期间恶性 MVA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 CHF病人并发 MVA的风险变量,并据此采用 R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对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模型组中 MVA 发生率为 41。64%,MVA 组体质指数(BMI)、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占比、红细胞宽度(RDW)均高于非 MVA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钾水平及NYHA分级Ⅱ级、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占比低于非MVA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BMI、NYHA分级、RDW升高以及 LVEF、血清钾水平降低均是 CHF病人并发 MVA的危险因素(P<0。05),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是其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在模型组和验证组中预测CHF病人并发MVA 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829[95%CI(0。757,0。887),P<0。001]、0。810[95%CI(0。736,0。871),P<0。001];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曲线均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 CHF病人并发 MVA率与实际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BMI、RDW、LVEF、血钾水平、NYHA分级及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均是 CHF病人并发 MVA的影响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有助于临床预测 CHF病人并发 MVA的风险,进而协助医护人员识别高风险病人,进行个体化干预,降低 MVA发生率。

    慢性心力衰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列线图危险因素预测价值

    血浆microRNA对血瘀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陈艳俏杨翠陈少军
    1483-1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特定 microRNA在血瘀型急性非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血浆中的分布特点。方法:入选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心血管科 2018年 12月—2020年 12月住院的 40例中医辨证为血瘀型病人,入院后诊断为急性非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 32 例为观察组,未诊断为急性非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 8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病人血清肌钙蛋白 I(cTnI)、B型钠尿肽(BNP)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资料,并对两组病人血浆中特定 microRNA进行检测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 cTnI及 BNP明显升高,LVEF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血浆 miR-133 aRNA、miR-208 RNA、miR-1 RNA表达水平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病人血浆 miR-21RN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miR-133a、miR-208、miR-1在血瘀型急性非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其可能成为预测急性非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辅助评估心功能的潜在指标。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瘀型血浆microRNA血清肌钙蛋白IB型钠尿肽左室射血分数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联合RT-3DE评价伴S状室间隔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病人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

    杨小燕夏纪筑张玉佩夏晓蓉...
    1487-1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联合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伴有 S状室间隔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病人左室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72例重度 AS病人,按照是否合并 S状室间隔分为狭窄组(36 例)与 s-狭窄组(36 例),再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 4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常规心脏超声参数,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容积参数及射血分数(3D-EF),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测量左室整体峰值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及整体圆周应变(GCS)。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组、s-狭窄组的室间隔基底段厚度(bIVS)、室间隔中段厚度(mIVS)增加;GLS、GRS降低,GCS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狭窄组的室间隔-升主动脉夹角(Ao SA)减小;与狭窄组比较,s-狭窄组病人 bIVS增加,Ao SA减小,GLS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VI技术可以更好地评估合并 S状室间隔的重度 AS病人的左室收缩功能受损情况。

    主动脉瓣狭窄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S状室间隔

    抗肿瘤相关性心脏损伤临床特点及益气活血中西医结合疗法干预模式探讨

    苏菲张富强夏莎莎刘春燕...
    1491-1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心脏损伤的临床特点,探讨多学科交叉的必要性及益气活血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优势。方法:选取 2016年 1月—2023年 1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肿瘤内科、心内科、放疗科、普外科就诊,并在治疗期间出现心脏损伤的门诊和住院肿瘤病人 56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抗肿瘤治疗后引起的心脏损伤情况,包括心脏损伤的病因、疾病种类、临床表现、病程、中医干预方法、对肿瘤治疗的影响和预后等。总结心脏损伤的临床特点、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对病程和疗效的影响及中医早期干预的优势。结果:56例病人引起心脏损伤的病因中化疗和免疫治疗比例最高,较其他病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化疗药类别进行分类统计,引发心脏损伤化疗药物均为蒽环类药物(P<0。05)。在心脏损伤疾病分类方面,化疗引起的心脏损伤以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主,免疫治疗引起的心脏损伤以心肌炎为主,较其他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均接受过西医治疗,同时接受过中医治疗的有 31例,用药以益气活血类中药为主,接受中医治疗的病人病程更短(P<0。05)。经过 MDT讨论或转科治疗 42例,病程较未经过 MDT讨论的病人缩短(P<0。05),MDT有利于疾病尽快恢复。因心脏损伤出现抗肿瘤治疗中断时间为(40。35±3。90)d,8例病人中断期间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48例病情稳定,心脏损伤经过积极治疗对抗肿瘤疗效影响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肿瘤治疗引起的心脏损伤发病有一定规律,蒽环类化疗和免疫治疗最容易引起心脏损伤,化疗多引起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免疫治疗多引起心肌炎。MDT有利于缩短心脏损伤病程,延缓肿瘤进展;联用益气活血中药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有助于减轻心脏损伤。

    肿瘤心脏损伤多学科益气活血中西医结合

    脑梗死病人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神经调节蛋白4水平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胡淑丽李舟
    1495-1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 3(ANGPTL3)、神经调节蛋白 4(Nrg4)水平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 2018年 12月—2022年 1月收治的脑梗死病人 142 例,将未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脑梗死病人纳入无狭窄组(34例),将合并 ICAS的 108例脑梗死病人依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35例)、中度狭窄组(27 例)、重度狭窄组(46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 ANGPTL3、Nrg4水平;治疗 90d后,根据 Rankin评分将脑梗死病人分为预后不良组(Rankin评分≥3分)和预后良好组(Rankin评分<3 分);Spearman法分析脑梗死病人血清 ANGPTL3、Nrg4 水平与 ICAS程度、Rankin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 ANGPTL3、Nrg4 水平对脑梗死病人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血清ANGPTL3、Nrg4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的 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行Z检验。结果: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脑梗死病人血清ANGPTL3水平依次升高,血清Nrg4水平依次降低(P<0。05);预后不良组脑梗死病人血清ANGPTL3水平、治疗 90 d Rankin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 Nrg4 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Spearman 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病人血清ANGPTL3水平与 ICAS程度、治疗 90 d Rankin评分均呈正相关,血清Nrg4水平与ICAS程度、治疗 90 d Rankin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 ANGPTL3、Nrg4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脑梗死病人预后不良的 AUC分别为 0。807,0。851,0。914,敏感度分别为 76。90%、70。80%、87。70%,特异度分别为 84。30%、82。10%、79。20%;二者联合预测的 AUC 大于 ANGPTL3、Nrg4 单独预测的AUC(Z值分别为 2。426,1。780,P<0。05)。结论:脑梗死病人血清 ANGPTL3水平升高,血清 Nrg4水平降低,二者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且是不良预后的重要预测因素。

    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神经调节蛋白4预后

    外周血miR-497表达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预后评价中的应用

    赵云肖曾柳苑
    1499-1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外周血 miR-497 mRNA表达水平对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及预后预测效能。方法:入选我院收治的65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经临床诊断后将病人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可逆性脑缺血损伤(RIND)组、进展性卒中(SIP)组和完全性卒中(CS)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 50名纳入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 miR-497 mRNA表达水平,比较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和对照组miR-497表达水平,并进行 9个月随访。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miR-497对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效能及对病人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脑卒中病人入院时血清miR-497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4组间的 miR-497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脑卒中病人出院时 miR-497水平高于入院时(P<0。05),4组间的 miR-497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显示:入院时 miR-497 水平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 0。729,最佳诊断阈值为<4。902,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73。85%、70。00%、96。97%、17。07%。出院时 miR-497水平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良好的 AUC为 0。614,最佳诊断阈值为<2。720,此时预测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30。96%、95。33%、93。10%和 40。40%。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 miR-497 水平明显下降,且 miR-497水平降低提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病情进展和预后不良。

    缺血性脑卒中miR-497疾病进展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