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语文(中旬·读写新空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语文(中旬·读写新空间)
中学语文(中旬·读写新空间)

月刊

1000-419X

duxiexinkongjian@163.com

027-88666211

430062

湖北武昌湖北大学文学院

中学语文(中旬·读写新空间)/Journal ZHONGXUE YUWEN
查看更多>>分上中下三个月刊分册,分别为《教学大参考》(38-48)《读写新空间》(38-51),《大语文论坛》(2007)。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能否重回三要素理论框架——基于小说形态学的批判与思考

    毋小利
    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由于长期以来受学理性不足的"三要素"理论的深刻影响而缺少科学性.从小说形态学来看,小说本体形态并不是说什么故事,而是如何说故事.小说作品可以分两个层面:故事层(即故事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及其发生环境)和话语层(即故事讲述方式).正是后者而非前者,使得小说在叙事作品中获得了独特的资质而成为小说.因此,获取三要素基本内容信息并非课堂教学中小说阅读的归宿.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故事层的基础上,充分感受和鉴赏作品中由独特的小说话语(如语气、语调、句式、修辞和叙述视角等)产生的艺术魅力,获得在别的艺术形式欣赏中难以得到的人生意味和审美享受,进而品出独特的小说味道.

    小说教学内容"三要素"鉴赏作品

    叙事艺术:《红楼梦》整本书有效阅读的支点

    苏远勤
    8-1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本书阅读与新课标颁布前的名著阅读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前者强化阅读的整体性,建构阅读经验.《红楼梦》作为世情小说,人物众多,情节交错,背景复杂,其叙事艺术是最为突出的特点.在阅读指导中,引导学生以叙事艺术为支点,把握前五回暗示主线主题的叙事功能,辨认关键情节化整为零,掌握"情节团"远势袭来、渐入高潮又逶迤而去的叙事特点.这些阅读经验能迁移到下一个"情节团"的阅读和研讨之中,保证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推进.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叙事艺术"情节团"

    找准链接点:群文阅读的组文策略

    李少洁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课标提出了"群"的概念,掀起了"群文阅读"的热潮,但也出现了有"群"无"文"、群文无章的教学误区.要实现群文的有效阅读,就应先"入乎内"——以单篇文本的内在价值(母题或艺术特色)为基点,然后"出乎外"——以文本的有机关联为纽带,借助同类整合、线性串联、横向比对、以点带面等组群方式,实现纵深化、多元化的文本阅读,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文本内在价值有机关联

    共生教学:用小说的方法教小说

    吴爱能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对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作用.郑振铎先生的《猫》被收录于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之中,本单元着重于增进学生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对于如何实现大单元目标,"共生教学"将给予我们思考和方向.通过"共生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和人物形象共生;通过"共生教学",激发学生心灵,和小说主题共生;通过"共生教学",注重言语表达,和小说语言共生.

    《猫》小说教学大单元目标共生教学

    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小说整本书阅读

    李瑞玲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核心素养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对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尤显重要.开展主题式研究型小说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深耕文本,阅读活动和过程均指向学生的核心阅读能力培养和高阶思维的发展,在实践中有效地落实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整本书阅读高阶思维核心素养

    《烛之武退秦师》思辨性阅读中的文化建构——由两个追问引发的三重思辨

    张华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烛之武他为什么能退秦师?""烛之武他为什么去退秦师?"两个看似简单的追问引发的却是深层的思维风暴和文化追寻.当今高中语文新课堂建设应该引领学生把人物和事件放在历史的、当代的双维视角中去"辩证地审视和评论",探寻其中的"深层原因"、建构"深化认识"和"深刻体悟",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外去充分挖掘"课程的隐性价值",努力搭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

    深度阅读教学双维视角思辨性阅读

    议论类文章写作的情理融合

    王羽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议论类文章说理应兼顾"以情动人",做到情理融合.一是打造情感沉浸,创设说理基础,做到说理态度真诚坦率,善于赞美对方,肯定对方观点的合理之处.二是积极唤起对方的情感共鸣,增强说理认同,可借助创设说理情境、对方立场说理、控制情感节奏等方法实现.三是推动情感同化,实现说理转移,即在观点表述中融入恰当的语气,在说理时不断地予以情感催化,凸显有情怀的境界.

    议论文情理融合情感同化

    高考作文语言:连贯达意缜密

    陈婷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22届广州五校联考作文题为例,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句连贯、表情达意、思维缜密等方面,来阐释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考作文语言的运用技巧.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写作视角下"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方法技巧,并且学会迁移应用,从而培养其语文写作的关键能力.

    语句连贯表情达意思维缜密迁移应用关键能力

    思维惰性:学生作文的症结

    吕德春
    2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生舍弃现成的写作资源,却选择临场编造虚假的文字,其症结在于思维惰性.功利而浮躁的写作心态,威胁他们本能地逃避艰苦的脑力劳动,用最低的脑力劳动成本追求结果的最大化.作为语文教师,首要的是用心呵护学生天然的思想活力和表达需求.

    思维惰性作文症结脑力劳动思想活力表达需求

    聚焦环视细看——走出作文的空洞

    李征红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学生作文突出的问题是"空洞".材料的无序和表达上的苍白,呈现出的作文常是:选材摊大饼式地求大求全,什么都想写;缺少真实情境,没有具体有力的事例细节支撑;表达好用概括性词语,缺少过程性描述,点到即止.想要突围走出作文的空洞,不仅需要写作技巧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写作思维和智慧的培养.

    作文聚焦背景过程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