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杨发展

月刊

1002-2147

029-85308197 85212152

710062

陕西师范大学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教学刊物。为提高中学政治课教学质量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服务;为思想政治课改革服务。紧密配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反映全国各地的政治课改革,教学中的新鲜经验和政治理论研究中的新观点及积极开展思想政治课教研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新情况。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之螺旋上升教学策略——以"和合"融入高中和大学"矛盾"教学为例

    纪光欣徐越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与思政课的"矛盾"原理异同比较为教学案例,在"和合"思想融入矛盾原理教学过程中,从高中到大学螺旋上升的教学策略应该是:高中学段重在基于两者之同以传统文化诠释矛盾原理,大学学段同时以两者之异彰显中国文化特质,让学生在循序渐进地把握矛盾及其方法论意义的同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基础 的理解,发挥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和增 强文化自信方面的积极作用。

    思政课传统文化矛盾和合螺旋上升

    初中道德与法治素养评价困境探因与路径优化

    武燕
    6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要求坚持 素养评价导向,凸显评价的 育人功能。然而,单一成绩评价消解了师生创新精神,僵化定性评价造成评价方式形式化,片面追求课堂热闹的过程性评价导致教学浅表化。对此,应构建一体化目标体系,注重多元性,让 评价"立"起来;强化过 程性评价,优化学业 目标,让评价"实"起来;遵循教育规律,强化形成性评价,让评价"活"起来。

    初中道德与法治素养评价困境优化路径

    以"四课四化"破解区县思政课教研难题

    岳云雄曹永林
    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尤为重要。区县思政课教研工作往往面临以下难题:课程教学内容单一,课堂教学方式传统,课例创作精品短缺,课题研究肤浅。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区县思政教研工作者应聚焦"四课"(课程、课堂、课例、课题)精准发力,力求"四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示范优化、课题研究深化),推动思政课教研创新发展。

    "四课""四化"区县思政课教研难题

    主体间性视角下第二课堂思政育人模式探析——以小导师行动计划项目为例

    李媛阚萍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对教学第一课堂而言,高校第二课堂是以育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为重点的教育场域,同样承担着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从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分析,高校第二课堂存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足、活动设计缺乏高水平教师队伍指导等问题。小导师行动计划项 目探索出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融合、搭建平等对话平台的第二课堂思政育人思路,为实现全员育人提供了坚实基础。

    人才培养主体间性第二课堂

    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何以融入"大思政课"教学

    姜仕华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价值观思想,产生和形成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集中体现为"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崇高的价值追求和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重要精神力量。"大思政课"是推进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丰富的思想内涵、育人功能,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大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融入前提、融入取向和融入路径。

    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大思政课"思想内涵育人功能体系化转化

    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指向与实践理路

    张艺嘉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彰显的是对思政课的重视,对思政课建设和发展规律的深化。"大思政课"之"大",大在广泛性,大在深入性,大在重要性。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和世界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服务社会 变革和进步,服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服务大学 生全面发展,必须不断拓宽高校思政课教学场域、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大思政课"价值指向实践理路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须『顶天立地』

    褚旭艳
    8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顶天立地",坚持理论与 实践的辩证统一。在教学中,必须正确理解新时代 高校思政课教学"顶天立地"的科学内涵、客观必然及实践路径,尤其要把握以下实践着力点:站稳政治立场,聚焦社会实际,树立信仰之道;提升 学理 高度,下接实践地气,传播真理之道;升华哲理高度,善于辩证思维,创新方法之道;引领人生高度,关切学生需求,讲求修养之道。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顶天立地

    思政课教师政治能力的构成要素与逻辑进路

    邓晓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政课教师提升政治能力,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思政课教师可通过培养科学思维、深化理论学习、注重实践淬炼,练就政治判断力、涵养政治领悟力、强化政治执行力。学校可通过完善保障机制,为思政课教师政治能力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思政课教师政治能力构成要素逻辑进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国际传播的逻辑理路

    黄杰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华,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出的文明之花,是世界文明探索的伟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人民性、主张多元性、倡导创新性,致力于打造文明传播新范式。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国际传播中,应坚持开放包容心态,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坚守理性批判精神,展现社会主义文明风貌;提供多样选择思路,贡献文明发展世界方案。探求人类文明新形态国际传播新路径,要把握好普遍性和针对性、底线性和灵活性、解构性和建构性原则,掌握话语斗争主动权、拓宽文明传播新渠道、打造文明 传播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国 际传播进程。

    人类文明新形态际传播话语权党的二十大

    课程思政在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张振久刘明俊
    后插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