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杨发展

月刊

1002-2147

029-85308197 85212152

710062

陕西师范大学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教学刊物。为提高中学政治课教学质量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服务;为思想政治课改革服务。紧密配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反映全国各地的政治课改革,教学中的新鲜经验和政治理论研究中的新观点及积极开展思想政治课教研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新情况。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潮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探论

    许祥云胡林燕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潮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潮流的结合,其形成脉络可追溯至老国货回春的国潮萌芽时代,随科技发展迎来崛起时代,并逐步扩大内涵,开启国潮元年。国潮迅猛发展背后,有国家实力强盛、文化自信提升、Z世代成熟、多方共同行动等牢固的现实基础。国潮对大学生的正向激励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拓宽文化视野、丰富知识体系、发展人际关系、提升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进国家认同。在此基础上,思考国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做好顶层设计,把国潮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课堂教学,从国潮实践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开辟育人阵地,以国潮精神为引领组建大学生文化社团,开设国潮讲堂,以国潮故事对大学生进行正向激励。

    国潮大学生正向激励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个结合"教学设计及思考

    汪希刘锋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问题。讲清讲透这一重要问题,内容设计应坚持以引导学生掌握系统化、客观性、批判性的理论思维方式为教学目标,以澄清学生关于"第二个结合"存在的认识误区为指向,以促进学生体悟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秉持科学理论创新观为思考落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强化问题导向,直面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解;凸显理论深度,展现理论魅力,提升学生对内容的接受程度;契合思政课教学实际,设定合理预期,注重向学生传授思维方法;辅以课外交流,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发力,及时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

    思政课教学"第二个结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中医药文化视域下思政课话语传播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

    范香立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药文化助力思政课话语传播,对于提升思政课话语传播实效性、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夯实铸魂育人根基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文化与思政课话语传播彼此既高度契合又相互成就,中医药文化赋能思政课话语传播是中医药院校适应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工作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是中医药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彰显育人特色的必然之举,是中医药院校提升思政课亲和力与传播力的现实之需。中医药院校提升思政课话语传播力,需要以中医药文化资源丰富思政课话语内容,以中医药文化精髓涵养思政课话语主体综合素养,以多维协同方式优化中医药院校思政课话语传播环境。

    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院校思政课话语传播

    工匠精神赋能思政课教学探究——形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

    姜丹李志荣王嘉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推动工匠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尤其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要厘清工匠精神起源、形成与传承的时间维度,解决"是什么"问题;明晰工匠精神与思政课的契合维度,解决工匠精神"为什么能融入"问题;把握工匠精神赋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方法策略,解决"怎样融入"问题。要从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丰富教学内容体系、推动课程协同融入和创新融入教学手段方面入手,保证工匠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真正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工匠精神高校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

    东北抗联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原则与活化传播

    杨卓妍李中华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东北抗联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貌,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流"与"枝",在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中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深入理解东北抗联精神的基本内涵并将其融入思政教育,是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的现实要求,也是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的时代要求。在传播东北抗联精神过程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价值引领与情怀培育相结合、突破地域界限与突破受众范围相结合三重原则,通过活化抗联案例、抗联符号、抗联歌谣及打造特色课堂,赓续东北抗联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东北抗联精神思政教育基本内涵价值活化传播

    "两弹一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价值

    庾虎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弹一星"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能力走向伟大复兴的民族,而且走的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伟大复兴之路。"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重新站立于人类发展史的高峰,说明中华民族依然是一个有深厚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的民族。"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走向星辰大海,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两弹一星"是中华民族现代化道路转型成功的见证,中华民族要传承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中华民族发展史"两弹一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胶东抗日根据地党的斗争精神研析

    索梦娜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胶东党组织带领胶东军民在反抗日军侵略、改善人民贫苦生活、破除落后腐朽文化及开展自我革命的斗争过程中,形成了理想信念坚定、敢于战斗、不怕牺牲、开拓进取、策略灵活、密切联系群众的斗争精神。这种斗争精神,在胶东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实现抗日救国目标、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树立社会文明风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胶东地区抗日根据地斗争精神

    龙江"四大精神"四维探赜

    韩忠全杜仕途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用奋斗和奉献铸就了以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主体的龙江"四大精神"。就龙江"四大精神"生成过程而言,在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铸就东北抗联精神,在响应国家号召而投身北大荒建设的进程中形 成北大荒精神,在 大庆油田勘探、会战和发展的岁月中锻造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就其主要内涵而言,舍生取义、浴血奋战铸造东北抗联精神,奋斗开拓、无私奉献构筑北大荒精神,求实奉献、拼搏奋斗造就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就其时代价值而言,龙江"四大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范例,还是助推黑龙江高质量发展、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力量源泉;就弘扬路径而言,要深化理论研究,构建体制机制,创新传播方式,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 建设。

    龙江"四大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和"文化关系刍议

    唐奎马静
    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进行建构的结果,又是中国"和"文化能动内生的结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逻辑与"和"文化哲学意蕴相连相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和"文化价值理念相互涵养、养分互润。要持续加强"和"文化建设,以"和"文化价值理念润养民族团结之花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和"文化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两个必然"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思想认知探析

    赵亚萍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实证。但是,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就要求新时代大学生从这一实际出发,在"两个必然"理论引领下,明确新时代对大学生群体提出的新要求,明确使命担当,奋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两个必然"大学生社会主义思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