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开发与市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开发与市场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资源开发与市场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月刊

1005-8141

zykfsc@163.com;zykfysc@188.com

028-68107829;68107828

610015

成都市一环路南二段24号

资源开发与市场/Journal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主管,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涵盖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重点刊登国内以自然资源为主、兼顾社会经济资源的科学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资源开发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以及资源与环境、资源管理、开发与保护等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轻推干预游客食物浪费行为路径研究——基于行为设计思维分析

    陈梁怡王崇东广颖业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会比一般外出就餐时产生更多的食物浪费,轻推干预可有效减少食物浪费行为.利用行为设计思维方法,调查游客食物消费体验和浪费行为因素,定位游客食物消费需求类型和行为改变内容,提出行为设计思维视角下的轻推干预路径.结果表明:①游客食物消费体验痛点与食物浪费行为因素密切相关,弹性化满足游客食物消费需求和改变外部环境是轻推干预的重点;②轻推干预既要关注游客实际行为的改变,也要关注其需求和体验的满足;③以行为改变为基础,以满足需求和体验为关键的理念,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提出具有决策支持和决策意义的两种轻推干预路径.其中决策支持可通过数字轻推、信息设计支持游客饮食消费决策,决策意义可通过食物设计、餐厅服务设计和社会创新设计等提高游客饮食消费体验.

    旅游食物浪费行为设计思维轻推干预行为改变消费端

    时空视角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城镇化发展效应的耦合联动研究

    张中秋张裕凤胡宝清
    1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内涵剖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评价、耦合协调、面板向量自回归和空间杜宾模型测度了2005-2020 年31 个省区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城镇化发展效应的交互影响和空间联动效应.结果表明:①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指数由0.179 增至0.740,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城镇化效应指数由 0.134增至0.833,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②耦合协调度由0.394 增至0.886,从轻度失调向良好耦合协调转变,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对自身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解释力分别为 60.9%和 15.6%,城镇化效应对自身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释力分别为84.4%和39.1%;④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空间回归系数为0.148,城镇化发展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直接效应为0.221%,空间溢出效应为0.071%;城镇化发展效应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释力更大,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时序耦合协调性;城镇化发展效应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二者之间具有不对等的空间联动发展性.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城镇化发展效应耦合联动PVAR模型空间杜宾模型

    中国风电稀土应用及碳减排效应研究

    高风平吕思一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源电力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维护能源安全的关键,清洁能源经济转型关键矿产至关重要.基于情景分析法和动态物质流分析方法,结合稀土元素丰裕度差异,探索了2023-2060 年中国风电稀土在不同技术应用场景下的供需情况.结果表明:部分重稀土元素供需严重不足,随着产业需求扩大,稀土回收改善供需失衡能力有限.因此,中国风电在技术发展路径上适应度保留传统涡轮机技术,加强材料技术替代创新,完善关键资源循环利用制度,减少清洁能源发展受稀土等关键材料供给限制.研究还发现稀土加工生产过程排放的CO2与风电减排量相比不显著,碳减排优势明显,但需强调的是全球贸易气候规制愈发严格,稀土生产过程碳足迹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风电稀土"双碳"目标碳减排

    云贵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张晓瑞顾天飞卫辉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核密度、空间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云贵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包括空间分布密度和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与类型,并探讨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显示:①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结构分别为"两核一带多点"和"北疏、南密、中空";②两者的总体空间错位特征明显,各州市在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和类型上均具有差异性;③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都受到地形地貌和河流水系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上,非遗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和经济发展,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口和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空间错位影响因素云贵川

    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TPB—NAM整合模型

    陈丽荣万深玮王一冰李丹...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的碳普惠机制与森林碳汇产品的价值实现对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至关重要,理清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对森林碳汇政策的制定具有现实意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规范激活理论并融合生态文明思想内核,选用结构方程模型,利用515 份社会公众问卷数据,实证检验了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愿意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是理性和道德交互作用的结果,而非纯理性或纯道德驱动行为;②行为态度、感知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都对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具有差异性,其中感知规范对购买意愿影响最大,因此公众环境道德素养是影响其森林碳汇购买行为的最重要因素;③社会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影响因素表征变量的具体作用表现不同:感知规范中,公众个体道德规范对其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影响最大;行为态度中,公众森林碳汇生态、政治效益认知对购买意愿影响最大;知觉行为控制中,森林碳汇信息量、森林碳汇价格等都是影响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的因素,但影响程度差异不大.

    森林碳汇购买意愿计划行为理论规范激活理论

    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分析

    王泽宇吴琼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我国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构建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障碍因子模型,探究中国11 个沿海省区市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现状及其障碍因子.结果发现:①2011-2020 年沿海地区数字经济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数字经济发展迅猛,海洋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耦合系统从整体失调状态发展到整体良好耦合协调状态;②沿海各省区市耦合协调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耦合协调状态空间差异逐渐减小,2020 年 9 个省区市均发展到基本协调状态以上,其中广东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状态;③通过障碍度诊断发现,数字经济障碍度具有"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特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层面具有"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社会效益>海洋经济效益>海洋资源环境"的特征.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耦合协调障碍度模型融合发展

    中国专精特新企业的时空格局与区位因素

    丁子军郑慧彬戴靓刘承良...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精特新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厘清其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对强化城市科技创新与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工信部2019-2022 年发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分析9 279 家专精特新企业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揭示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我国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分为平稳起步期、快速增长期、高位波动期和收缩发展期4 个阶段;②企业数量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呈现由东到西递减格局,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中游、成渝和山东半岛城市群;③专精特新企业以二、三产业为主,其中工业、公共服务及管理组织业是热点行业;④企业的空间聚集度因行业而异,但整体上仍高度聚集在北京、上海、深圳、宁波、重庆、杭州、武汉、成都等高能级城市;⑤该格局受到城市的经济禀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特性的共同影响.

    专精特新企业时空格局市域分布影响因素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广西—东盟国家贸易格局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郑婉琼宗会明蒋学海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阵地,研究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基于2002-2019 年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数据,首先结合HM指数和ArcGIS可视化分析研究了广西与东盟国家贸易格局的时空演变,然后通过构建引力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广西对东盟多数国家的出口依赖程度呈不断加深的趋势,但相互依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广西对越南的出口依赖程度明显增加,越南已成为广西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对泰国和菲律宾的出口依赖程度则明显下降.此外,广西与东盟各国的人均GDP、人口规模、广西对东盟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相互往来的航空及港口航线、领土接壤同双边贸易额呈显著正相关,而广西与东盟各国首都之间的地理距离同双边贸易额呈显著负相关.

    贸易格局时空演变影响因素东盟国家广西

    黄河三角洲县域经济韧性时空演变及障碍度研究

    张梅霞李颖李芳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识别黄河三角洲县域的经济韧性水平及其障碍性因素,有利于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以黄河三角洲县域为研究对象,运用DPSIR模型与双向评价指标体系法构建经济韧性动态双向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障碍度模型探究2011-2020 年黄河三角洲县域经济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与障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1-2017年县域整体的经济韧性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8-2020 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②各县域单元的经济韧性呈上升趋势,经济韧性差距逐渐扩大,韧性得分排名变化不明显;③经济韧性空间分布没有显著差异,经济韧性从随机分布转向空间集聚,西北部韧性水平整体低于东南部韧性水平,各时点韧性均值主要处于中等韧性;④经济韧性基尼系数均在0.2 以下,区域内经济状况高度平均;经济韧性差异的来源,首先是组间差异,其次是超变密度差异,最后是组内差异;⑤各组经济韧性的主要障碍因子相似,集中在资源水平、贫富差距、技术进步、消费潜力准则层.

    经济韧性时空演化双向评价指标体系Dagum基尼系数障碍度黄河三角洲

    农业机械化对山区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分析——基于浙江省山区26县的面板数据

    孙昱珩余晓洋陈忠明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机械化对山区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以及如何促进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仍然是共同富裕进程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2007-2020 年浙江省山区26 县的面板数据,运用FGLS法检验农业机械化对山区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山区农业机械化主要通过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户工资性收入的提升;②小型农业机械的数量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使用小型农业机械有利于山区农户收入的提升;③通过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地形对于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户收入提升具有正向作用,即便存在地形条件的约束,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依旧能够显著增加农户收入.浙江省山区26 县应采用适合山区丘陵作业的小型农业机械,提高山区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以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浙江省山区 26 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现共同富裕.

    农业机械化农户收入山区县域小型农业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