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成升魁

月刊

1007-7588

zykx@igsnrr.ac.cn

010-64889446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资源科学/Journal Resources Science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特高压工程建设碳排放测算方法与应用

    陈晓红付益鹏黄骋东汪阳洁...
    2291-2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特高压工程作为中国"十四五"时期"新基建"七大重点领域之一,是中国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干,对清洁能源的输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构建一套适用于中国特高压工程建设碳排放测算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以明确工程建设碳成本,助力工程碳管理和中国"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法]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突破了基于费用清单的测算体系,从碳足迹视角首次构建了特高压工程建设碳源排放清单体系,以此提出了工程建设碳排放量的分组计算方法,增强了方法的适用性和精准性,并以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为工程实例进行了测算和减碳潜力评价.[结果]研究表明:①本文构建的方法在一定范围内简化了计算工作,保证了对超大型输电工程建设碳排放相对科学和有效的测算;②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阶段整体碳排放量为336.7万tCO2e,主要碳排放来源于碳不可溯源组项目,占总量的67.140%;③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单位投资碳排放量为1.667 tCO2e/万元,大跨度的电力领域超级工程没有提升单位碳排放水平.[结论]研究结果验证了本文构建的特高压工程建设碳排放测算方法体系的适用性,方法体系为建立中国特高压工程碳成本预算、提升工程建设阶段碳排放管理能力、助力工程碳排放削减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揭示了采用充分利用现有电网基础规划工程选址建设、创新施工建设技术和引入绿色材料、充分运用数智技术做好工程建设阶段的过程管理是特高压工程建设阶段最具潜力的减排路径.

    新型电力系统特高压工程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分析碳排放碳足迹

    数字技术赋能半导体制造业水资源绿色管理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探索

    马北玲敖曈朱康福李勇刚...
    2311-2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关注半导体制造业中基于数字技术的水资源绿色管理问题,从技术赋能角度分析建立水资源绿色管理的综合框架,为半导体制造业的数字技术应用和行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范式和实践指导.[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主题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吸收多学科解决方案来构建新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了半导体制造企业的水资源绿色管理系统方案,并采用案例分析方法,选择一家典型的半导体制造企业,深度剖析技术框架应用过程.[结果]①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构建了数字技术赋能水资源绿色管理的理论模式.②在理论模式中阐释了从源头到终端各生产环节的数字技术赋能内涵、特征与作用,分析3R原则框架下各企业采取的具体措施,揭示了数据技术赋能水资源绿色管理的作用路径.③通过华东某半导体制造企业的案例研究,实现了水资源智能绿色管理技术方案的实践探索,其2020-2022年数据的变化趋势表明,数字技术创新与水资源绿色管理的收益基本呈正相关,且创新幅度越大所获收益就越高.[结论]数字技术可以为半导体制造企业提供创新的水资源绿色管理方案,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处在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半导体制造业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水资源绿色智能管理具有启示意义.

    数字技术半导体制造业水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结构动态演变及驱动机制

    程云洁刘旭
    2322-2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能源危机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加快了对光伏可再生能源的布局,光伏组件成为全球光伏产业链贸易流动的重要环节,揭示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的驱动机制十分必要.[方法]本文采用2001-2021年全球114个国家(地区)的光伏组件贸易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和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探究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及其内生和外生驱动机制.[结果]研究发现:①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呈现高聚集性和较短路径长度,国家(地区)间光伏组件贸易差距呈扩大态势,存在贸易中心极化特征,形成区域内贸易为主导的紧密贸易网络.②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具有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贸易集团聚类分布现象凸显,以中国为核心的贸易集团影响力最大.③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存在互惠效应、结构依赖效应和时间依赖效应.④国家(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贸易自由度、环境绩效指数和碳排放量对全球光伏组件贸易联系建立的影响显著为正.国家(地区)间的接壤网络、收入水平网络、WTO成员网络是对其有重要影响的外生网络.[结论]全球光伏组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网络的重心不断东移,需重视对新兴市场的开发与合作,加强沟通和协调,推动全球光伏产业链的国际合作和融合发展.

    光伏组件全球贸易网络结构动态演变驱动机制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

    面向双碳战略的前瞻性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进展与方法框架

    张冰倩高晗博田金平陈吕军...
    2341-2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碳"战略目标驱动下,评价低碳、零碳、负碳新兴技术的潜在环境影响,在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从系统观视角对技术的开发提供决策参考,对从源头上降低技术全生命周期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辨析比较了生命周期评价的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前瞻性生命周期评价领域的研究进展,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研究趋势、研究对象、关键领域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前瞻性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发展和应用现状.针对该方法面临的数据可用性不足、规模放大非线性、不确定性大、可比性低等挑战,本文提出了前瞻性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综合框架.最后,阐述了该方法在支撑中国双碳战略目标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未来的改进建议与应用展望,以期为其在中国的本地化应用提供实用参考.在未来,使用该方法进行技术比较和选择将促进降碳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助力推动更低成本、更环境友好的新技术开发,从而实现"双碳"目标.

    前瞻性生命周期评价新兴技术低碳技术零碳技术负碳技术生产成熟度技术成熟度规模放大

    格网尺度的重庆市碳补偿研究——基于土地利用视角

    黄怀玉龚直文
    2358-2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完善碳补偿机制是应对气候变化、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行动.基于土地利用变化,从格网尺度建立行政单元内部间的碳补偿机制,可为区域低碳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文基于5 km×5 km的格网单元,采用土地覆盖及社会经济数据对2000-2020年重庆市碳源/汇进行核算,探究碳源/汇的时空演变规律,以修正后的净碳排放量作为基准值对碳补偿价值进行研究,最后探讨重庆市实现碳补偿的路径.[结果]①研究期间,重庆市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增加的态势,总计增长3729.07万t;碳吸收量缓慢增加,总计增长5.93万t.②碳排放呈现以中心城区为高值中心,向两翼逐渐降低的"核心—外围"空间结构,碳排放减少区域以长寿区为主,增加区域则主要在渝北、九龙坡、沙坪坝和巴南西北部;碳吸收总体呈现出"两翼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奉节、云阳和万州等区县一带为碳吸收增长区,渝东北以及中心城区的部分地区为碳吸收减少区.③碳补偿支付区集中在中心城区、梁平中部、开州东南部和丰都西南部等地,总计支付金额为233702.58万元;获补区主要分布在两翼地区和主城都市区内部少量区域,总计获补金额为140638.72万元.[结论]重庆市碳排放远大于碳吸收,格网化碳补偿价值存在空间异质性.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资金补偿政策,保障碳获补地区的经济利益,强调碳支付区的生态保护责任,多途径推进跨区县的横向生态补偿,协同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土地利用碳补偿格网尺度时空演变重庆

    "形流融合"视角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杨帆席广亮甄峰海晓东...
    2372-2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信息技术和快速交通技术的发展,流要素对空间格局的塑造作用不断增强,流要素与地理空间形态要素融合逐渐成为国土空间优化布局的内在要求.本文旨在探讨形流融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路径与方法,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基础支撑.[方法]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形流融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空间叠置、k-means聚类、层次分析等方法,对南京都市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集成评价.[结果]①南京都市圈综合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和分异特征;适宜区域以宁马滁和宁镇扬两个同城化片区,以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为主;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滁州、马鞍山、宣城等城市.②地理空间形态要素评价结果呈现出以南京市为核心、其他城市中心城区为多个开发适宜性峰值区域的"一核多极"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理空间形态要素在国土空间开发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③流要素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的国土空间格局特征,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其中南京市与滁州、宣城二市的适宜性差异明显.表明南京市"虹吸效应"明显,跨区域行政壁垒仍然存在.[结论]本文从"形"和"流"融合的视角拓展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范式,优化了以地域功能为核心的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验证了新方法在都市圈尺度的适用性,为都市圈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理论方法和实践支撑.

    流空间形流融合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南京都市圈

    河谷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以兰州市主城区为例

    王梓洋石培基石晶张学斌...
    2385-2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是贯穿城市化过程的关键的人地关系问题,而河谷城市由于扩展空间受限,其生态效应更加复杂,因此多角度探讨典型河谷城市空间扩展所引起的生态效应尤为重要,同时可为相关学者提供较新的视角、思路和方法.[方法]本文以典型河谷城市兰州市主城区为例,通过计算1995、2005、2015和2020年城市空间扩展规模、强度和景观格局指数,以反映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将研究区分为12184个网格,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大气辐射传输方程法以及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模型,从多角度分析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风险、热岛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探讨了自然环境条件对河谷城市空间扩展生态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修复对策.[结果]①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城市扩展规模和强度呈增长趋势,城市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城市扩展方向以西部和北部为主,城市扩展模式由组团水平扩展向跳跃式扩展转变.②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整体生态风险效应和热岛效应存在减弱趋势,但河谷谷地却有上升趋势,研究期末总体格局呈谷地高、四周低的特征.③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存在微弱提升,主要表现为河谷周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提升,且建成区部分区域由生态系统服务低值区向中值区转变.④城市扩展会对区域自然基底产生一定影响,而自然基底也影响着城市扩展的规模、方向与模式,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结论]从多角度出发构建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研究框架,发现在网格尺度上城市空间扩展对生态风险、热岛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影响较为显著,并对定量可视化研究城市演变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可为城市智慧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借鉴.

    城市扩展生态效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模型河谷城市兰州市

    黄河旅游文化空间的场景认知与生产机理

    秦晓楠杜雪婷王兴康王悦...
    2400-2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黄河上、中、下游三区段划分,从文化场景演化和游客感知的双视角,解析黄河流域旅游文化空间的场景表征与文化本底内涵的市场化认知,对空间生产优化和产业差异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方法]本文嵌合场景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建构出"感知空间场景—构想空间场景—交互空间场景"的递进式认知框架,采用评价文本预编码的方式提炼场景认知的二级维度,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和组态分析工具,挖掘黄河旅游文化场景差异化的区段特征和动态化的生产机理.[结果]①三区段的感知空间场景呈现出统一的共性特征,其中,自然生态场景感知显著一致.而构想空间场景与交互空间场景呈现多元化、叠加式分布.上游构想空间场景表征为奇特性与娱乐性,主要以产品差异体验为交互反馈;中游构想空间场景表征为知识性,主要以文化原真体验为交互反馈;下游构想空间场景表征为休闲性,主要以服务品质体验和生态环境体验为交互反馈.②三区段旅游文化空间生产处于不同的演化发展阶段.上游处于感知空间生产阶段,对构想空间的延伸、交互空间的构建相对缺失;中游处于构想空间生产阶段,尚未脱离对物质资源的依赖;下游处于交互空间生产阶段,倾向于自然生态和休闲性场景并重的生产机理.[结论]黄河旅游文化空间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各区段聚合为强认同性和归趋性的文化体系.为此,提出不同区段内部应着力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推动适地性的文化品牌建设,探索差异化的空间发展路径与驱动机制.

    旅游文化空间场景空间生产机器学习组态分析黄河

    农业保险对中国绿色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农业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

    郑军赵维娜
    2414-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背景下,鼓励和发展农业保险对中国推动绿色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有重要作用.[方法]首先,尝试构建包含农业保险、农业技术进步和绿色农业生产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研究框架,理论分析农业保险对绿色农业生产的作用渠道;其次,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熵权法构建绿色农业生产水平指数,采用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及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考察农业保险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生产的作用效果.[结果]研究发现:①农业保险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是推动绿色农业生产的重要机制;农业保险的保障性能够分散农业面临的风险,优化技术类要素投入,淘汰高污染和高排放的传统型技术,产生替代效应;农业保险的政策性通过财政补贴激励农户缴费参保,提高农户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推动农业规模化和机械化,产生同群效应;②农业保险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生产的影响效果,会因各省份的技术发展程度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相比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低区域,农业保险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生产的作用效果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区域更好;相比于农用机械总动力较高地区,农业保险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生产的作用效果在农用机械总动力较低地区更好.[结论]农业保险的替代效应和同群效应激励农户采用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助力农业绿色化生产.本文提出了政府机构当好引路人、拓宽和优化多方主体参与绿色农业发展、加强农户的专业科技培训等政策建议.

    农业保险农业技术进步绿色农业生产替代效应同群效应中国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的历史演变与焦点特征——基于注意力视角的文本分析

    高群陈衡洋张新亮
    2433-2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结构改革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研究政府关于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注意力演变历程可为未来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注意力视角出发,结合间断均衡理论模型,使用Python软件通过高频词识别、共词分析、关键词聚类等文本分析方法,对1984-2022年共1535份农业绿色发展相关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①从注意力分配历史演变可知,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历程经历起步探索时期、建设发展时期、巩固深化时期3个阶段.不同时期政府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注意力关注重点有所差别;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的重要主体.②从注意力配置焦点特征来看,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始于一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科技创新贯穿农业绿色发展政府注意力全过程,是农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的根本动力.[结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益日渐凸显,地方政府应在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产融合、农旅融合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助力家庭农场产业化运作,助推中国农业绿色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注意力间断均衡历史演变焦点特征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