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升清降浊理论探讨重用土茯苓治疗头痛

    孙娟娟唐赛雪刘春梅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升清降浊为清气、营养物质上升,浊气、糟粕下降,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脾胃为后天之本,即"脾为中土以溉四旁";气机升降之枢纽,主升清降浊.脾胃在头痛的发生中占据重要地位,中焦病变常致头痛,脾胃功能失调,气机升降紊乱,清浊相干,清气难升、浊气难降,壅滞于中焦,如"痰厥头痛""九窍不利皆有脾胃"皆是脾胃功能失调导致头痛的论述,在临床中很多方剂主要通过恢复脾胃的生理功能而止头痛.头痛表现为头部疼痛不适,其原因不外乎不荣则痛,不通则痛,与清气不能荣养脑窍,浊气瘀滞不通有关.中药土茯苓为阳明本草,能健运脾胃、化湿利浊,恢复脾胃正常运化功能.文章通过探究土茯苓在历史沿革中的本草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中的作用,结合头风神方和立愈汤中重用土茯苓的具体方药分析及应用,研究其发挥升清降浊、调理脾胃气机升降的作用,揭示治疗头痛的机理,最后结合相关案例和临床验案进一步分析基于升清降浊理论重用土茯苓治疗头痛有效且安全性高,为临床治疗头痛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大剂量土茯苓调脾胃升清降浊头痛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桃仁-红花-赤芍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作用机制

    朱彦名马进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桃仁-红花-赤芍"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桃仁-红花-赤芍的有效活性成分,使用PubChem数据库查询各成分的SMILE结构,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进行靶点预测,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收集中风后失眠相关靶点基因,使用Venny2.1软件预测桃仁-红花-赤芍和中风后失眠的交集靶点.采用Cytoscape 3.9.1软件和STRING数据库进行"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利用Metascape在线分析工具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借助微生信作图网站展现分析结果.借助AutoDock软件将药物中的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对接,并将结果通过PyMOL软件进行可视化.结果:获得桃仁-红花-赤芍靶点585个、中风后失眠靶点2204个,交集靶点有221个;主要活性成分为黄芩素、β-谷甾醇、木脂素等;核心靶点为Src蛋白(Src protein,SRC)、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1、MAPK3等.GO分析条目共2 832个,KEGG富集到202条通路.根据KEGG分析,预测药物主要通过癌症、癌症中蛋白多糖、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都有较好的结合亲和力.结论:桃仁-红花-赤芍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中风后失眠,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桃仁-红花-赤芍中风后失眠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自拟葛红汤联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美托洛尔治疗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研究

    张开平黄江张继红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自拟葛红汤联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和美托洛尔对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20年9月-2022年4月接受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中选取9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口服美托洛尔,研究组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口服美托洛尔的基础上结合自拟葛红汤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的疗效、主要症状(发作次数、时间、疼痛程度、硝酸甘油的使用剂量)、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的发作次数、时间、疼痛程度和硝酸甘油的使用剂量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葛红汤联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和美托洛尔治疗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的效果较为显著,能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指标,减少不良反应.

    自拟葛红汤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美托洛尔老年稳定型心绞痛

    中医外治法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王琳茹邱志皓韩博王朝霞...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老龄人口持续增加,老年高血压病合并认知障碍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在中医学中,老年高血压病合并认知障碍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其病因病机复杂,临床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为主.西医学研究发现,会因为衰老可导致脑血流量减少,出现功能障碍,动脉高血压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功能障碍.此外,血压水平和认知功能障碍有所关联的潜在机制可能和大脑中与高血压病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积累有关系.虽然该病的发病机理正处于研究阶段,尚未被完全认识,但是对该病的治疗已刻不容缓.现代医学单纯依靠西药治疗该病并不能达到临床预期,且伴随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药治疗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且对该病治疗效果显著.本研究通过检索大量关于老年高血压病合并认知障碍的病因病机以及中医外治法治疗该病的文献研究,发现在脏腑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经穴推拿、针灸疗法作用于人体可使气血得以畅行,培补正气,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且疗效稳定持久,在治疗该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于此,文章对老年高血压病合并认知障碍的病因病机及中医外治法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期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老年高血压病认知障碍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甘松对心房颤动的分子作用机制

    姜悦宫丽鸿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甘松治疗心房颤动的作用靶点及通路,探讨甘松治疗心房颤动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甘松的活性成分,预测其作用靶点.检索DrugBank、GeneCards、OMIM和DisGeNET数据库,收集心房颤动治疗相关靶点,并得到甘松与心房颤动交集靶点.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得到甘松治疗心房颤动的关键成分.运用STRING数据库获取交集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然后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筛选关键靶点.应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使用PyMOL、AutoDock 4.2.6和AutoDockTools 1.5.7软件将关键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甘松治疗心房颤动的关键成分有熊果酸、隐丹参酮、金合欢素等.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获得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细胞肿瘤抗原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等为重要靶点,KEGG富集分析结果提示甘松治疗心房颤动主要通过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以及IL-17信号通路等通路发挥作用.分子对接表明,甘松的主要活性成分能够很好地与关键核心靶点结合.结论:甘松基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心房颤动,为后续开展实验研究进一步阐述其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甘松心房颤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肿瘤抑制因子p53/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蛋白调控铁死亡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陈霞秦文秀魏丹冯琳雯...
    8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致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完善脑卒中的治疗方案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然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铁死亡是最新研究发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对脑缺血-再灌注的发病机制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肿瘤抑制因子p53(Tumor Suppressor Protein p53,P53)/溶质载体家族7 成员 11 蛋白(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是铁死亡过程中的重要信号传导通路,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生理病理息息相关,但目前关于此通路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仍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中药作为公认的多靶点治疗手段,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细胞铁死亡的一种手段,也对P53/SLC7A11信号传导通路发挥了关键的调控作用.但目前铁死亡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未完全阐明,中药如何调控铁死亡相关信号通路尚处于探索阶段,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中药作用于铁死亡信号通路的机制会更加清晰,中药复合提取物与中药活性物质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铁死亡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治疗前景.目前P53/SLC7A11信号传导通路研究以基础研究为主,随着研究的进展,应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以期开展新药研发,为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和途径.文章对P53/SLC7A11信号传导通路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中的调控过程以及中药对此信号传导通路所产生的效力进行综合性叙述,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新的策略.

    肿瘤抑制因子p53/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蛋白信号传导通路铁死亡缺血性脑卒中中药作用机制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药治疗脑卒中用药规律分析

    加罗卓嘎白玛土旦桑布
    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藏医药治疗脑卒中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和新药研发提供数据参考.方法:收集《藏药方剂大全》中治疗脑卒中的藏药方剂,使用Excel 2017和R version 4.1.1进行药物频次、用药剂量、药物性味、三化味、归经、功效分析,从多角度探析治疗脑卒中方剂的配伍特点和用药规律.结果:药性以温性药为主,六味中以辛味为主,三化味中以苦化味为主;归经以脾经和胃经最多;药效以行气、活血、通络、清热等为主;肉豆蔻、诃子、川木香、丁香等的用药剂量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明范围内;使用频次≥15的有肉豆蔻、诃子、川木香、红花等31味药.结论:本研究结果符合藏医临床和配伍理论,对临床治疗脑卒中的方剂和成药的开发提供数据参考.

    数据挖掘《藏药方剂大全》脑卒中用药规律

    郭伟星教授论治中青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气郁血滞证的经验

    江镇戴霞张磊郭伟星...
    9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心血管科常发生的疾病之一,发作时胸闷如窒,呼吸欠畅,疼痛不已,持续不解.该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病"的范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中青年冠心病越发常见,常出现无任何前兆的心前区疼痛感,胸闷气短,憋喘乏力,其症状让患者难以提前干预.如何做到预防冠心病的发生、保护心血管和改善临床的亚健康状态,是当前亟需通关的课题.郭伟星教授根据多年所学和临床经验,对中青年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心得.他指出,中青年冠心病的发作与老年冠心病略有区别,由于生活压力增大,中青年一方面容易脾气暴躁,另一方面倦怠乏力.郭教授认为这是因为中青年气血不和,诸病生焉,气与血在中青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认为气血失和是诱发中青年冠心病的重要因素,气郁血滞是其基本病机,故采用行气活血通络法治疗该病,效如桴鼓,立起沉疴.笔者从跟诊实践出发,对郭教授治疗中青年冠心病之气郁血瘀证经验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医者拓宽临床诊治思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稳定斑块,营养心肌与血脉,缓解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幸福度.

    中青年冠心病胸痹心痛病气郁血滞证名医经验

    慢性脑缺血血脑屏障损伤的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梁月琪洑寒莹赵奕栋李思祺...
    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脑屏障位于血液与脑、脊髓的神经元之间,是中枢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物质交换的物理及生化屏障,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及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慢性脑缺血是脑血流灌注降低引起的一种功能可逆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慢性脑缺血可激活分子和细胞损伤级联反应,进而影响血脑屏障成分和结构,破坏其完整性.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临床表现以眩晕、睡眠障碍及认知功能减退最为常见.若不及时诊治,该病可进行性发展为脑白质病变、阿尔茨海默病、脑小血管病、急性脑卒中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文章通过检索近十余年来慢性脑缺血导致血脑屏障损伤的机制研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的相关文献,从细胞、分子机制角度进行简要综述,发现血脑屏障破坏是慢性脑缺血的重要病理学改变,长期缺血缺氧的脑低灌注状态可诱发细胞凋亡、免疫炎性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进一步加剧血脑屏障破坏.中医药治疗以整体观念为核心思维模式,实验和临床均证实中医药可改善头晕、失眠等慢性脑缺血相关症状,修复血脑屏障,降低血脑屏障受损的程度及范围,对延缓上述疾病的发生、进展具有可行性,且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优势以及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慢性脑缺血血脑屏障损伤中医药综述

    服用中药马鞭草后引起缺血性肠病2例

    余安丽薛凤姣李啸天陈艳敏...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鞭草药物毒性较低,不溶于血,临床使用马鞭草治疗相关疾病时对马鞭草常用临床剂量的概念较为模糊,因此常因使用过量而引起腹痛、黑便等胃肠道不适,其临床症状不典型,需要排除相关疾病后方可确诊,因此经常导致误诊的发生,延误患者的病情,导致不良预后.缺血性肠病是由于肠壁缺血、缺氧损害以及肠管供血不足所引起的一类肠道缺血性疾病,多发于老年女性,病程较急,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以腹痛、便血为主,因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由于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病率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临床上无相关文献报道服用马鞭草引起缺血性肠病的案例,现报告临床收治的2例类似病例,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予诊断性治疗,治疗上主要予补液、抗炎、维持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后患者的腹痛、黑便症状均较入院前好转,获得良好的预后,从而提示消化科医生需警惕服用马鞭草引起缺血性肠病的可能性,希望有助于广大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缺血性肠病病历摘要马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