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药配伍规律研究

    李帅于京芳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现代医家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特色.方法:从中国医院知识总库、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提取已发表的关于现代医家治疗腹泻型肠易激合征的典型病案,提取方药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频数、性味、归经的归纳整理,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药物组合以及药物性味关联规则分析,应用SPSS Statistics软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结果:71例病案中,共使用中药127味,中药总频数为908,频数≥10的中药有25味,总频数为614;药味方面以甘、辛、苦味药物为主,药性方面以温、平性药物为主,药物归经方面以归脾(胃)经、肺(大肠)经、肝(胆)经的药物为主;药物中性味关系最密切的组合是辛-温,四君子汤与痛泻要方药物为最常选用的方药组合.结论:医家病案多是从脾虚、肝郁两方面入手的,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时多以四君子汤或痛泻要方为基础方剂,组方药物多选择辛温之品,佐以甘苦之类、寒温之性,寒温平调;药物归经方面应从归脾胃经药物入手,兼顾归肝胆经、肺和大肠经药物.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药关联规则配伍规律

    从肺论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探析

    胡晨孙倩倩鞠苏岚毛婷婷...
    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反流性食管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发病机制多样,以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痛等为主要临床特征,亦可表现为咳嗽、哮喘、咽喉不适、口腔糜烂等食管外刺激症状,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破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在治疗上目前存在治疗药物单一、病情易反复等问题.其对应中医病名为"吐酸""梅核气""呕吐"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加、情绪焦虑、高脂饮食等因素都使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逐年上升,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董筠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论治反流性食管炎工作,认为本病病程迁延,反复难愈,发展至疾病后期常可见虚实夹杂证.本病病机在胃气上逆,但"非独胃也",董筠教授以气机升降理论为基础,重视肺脏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治疗上强调肺、肝、胃同治,着重恢复脏腑气机运转,临证常采用肃降肺气、清泻肺热、调理气机升降等方法.文章通过临床医案收集、汇总与分析,再结合董筠教授的临证配伍用药规律,得出以下常用药物:杏仁、桔梗、枇杷叶、桑叶、紫苏子、全瓜蒌等,从而使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脏腑协调,气机通畅,阴阳平和,临床疗效显著.文章附典型案例1则,分享董教授论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

    反流性食管炎从肺论治气机失调

    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李柏苗莹单旭张彤...
    12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Cochrane、Medline、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PubMed和Embase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自建库以来所有关于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筛选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参照Cochrane手册(Version 6.3,2022)对纳入研究进行信息提取和发表偏倚风险评价,以临床有效率、临床痊愈率、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复发率及相关量表评分为结局指标.采用RevMan 5.4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异质性检验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5项研究,患者共计11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温针灸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有效率(RR=1.23,95%CI[1.17,1.30],P<0.000 01)和痊愈率(RR=1.78,95%CI[1.41,2.25],P<0.000 01)均优于普通针刺和西药.温针灸在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MD=-1.12,95%CI[-1.71,-0.53],P=0.000 2)方面也优于普通针刺和西药.肠易激综合征病情严重程度量表(IBS Symptom Severity Scale,IBS-SSS)评分显示肠易激综合征症状明显改善(MD=-49.05,95%CI[-68.50,-29.60],P<0.00001).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评分提示温针灸和普通针刺或西药均可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温针灸改善焦虑的效果与普通针刺或西药无差别(MD=-0.12,95%CI[-0.56,0.33],P=0.61),但改善抑郁状态的效果明显优于普通针刺和西药(MD=-0.90,95%CI[-1.43,-0.37],P=0.000 8).安全性分析发现温针灸复发率明显低于普通针刺或西药(RR=0.42,95%CI[0.26,0.70],P=0.000 8),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相较于普通针刺或西药有一定优势,能够明显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躯体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温针灸可以作为西药不耐受患者的替代疗法,但需要更多的多中心、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证实当前研究.

    温针灸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艾灸Meta分析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

    沈博芳刘彬
    13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探究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对银屑病产生治疗作用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相关通路等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对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进行检索,得到活性化合物及对应靶点,通过 UniProt转换为对应基因名,通过GeneCards和TTD这两个数据库整合去重得到最终的银屑病疾病靶点.用Cytoscape 3.9.1构建"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通过Venny 2.1.0得到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与银屑病的交集靶点.通过STRIN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从DAVID数据库中得到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利用AutoDock 1.5.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本研究得到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主要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等重要活性成分作用于苏氨酸/丝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等关键靶点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参与银屑病治疗的通路主要包括癌症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等156条KEGG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蛋白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论: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可通过多个成分、靶点及通路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反应等方面有关.

    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银屑病网络药理学

    五倍瘢痕膏与硅酮霜治疗兔模型增生性瘢痕的对比研究

    涂亚澜杨春艳杨文信
    138-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五倍瘢痕膏与硅酮霜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27只健康清洁新西兰大耳白兔,根据长轴走形避开大血管在腹侧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每只兔耳朵建立6个圆形创面,共324个创面.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27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分为对照组、五倍瘢痕膏组(前期经25%、50%及75%五倍瘢痕膏浓度验证,最后取50%五倍瘢痕膏)、硅酮霜组,各9只.术毕消毒,28 d后,当创面完全上皮化,将等量膏剂均匀涂抹在瘢痕面,每天2次,治疗28d.比较三组瘢痕增生指数、成纤维细胞数密度、胶原纤维面密度、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与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果.结果:硅酮霜组瘢痕增生指数、成纤维细胞数密度、胶原纤维面密度明显低于五倍瘢痕膏组和对照组,五倍瘢痕膏组低于对照组,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与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显示硅酮霜组Ⅰ型胶原蛋白相对表达和Ⅲ型胶原蛋白相对表达明显低于五倍瘢痕膏组和对照组,五倍瘢痕膏组低于对照组,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倍瘢痕膏与硅酮霜治疗增生性瘢痕疗效显著,均能显著改善瘢痕组织颜色、减少瘢痕厚度,使其变柔和,降低成纤维细胞数、胶原纤维聚集及增生性瘢痕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防治瘢痕形成,进而促进康复,但硅酮霜优势更明显.

    增生性瘢痕五倍瘢痕膏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硅酮霜

    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黏膜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林风至于静金明秀
    14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黏膜的损害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征性症状,典型表现有蝶形红斑、雷诺现象、血管炎、光过敏、脱发、口腔溃疡等.目前,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受累的一线治疗还是以西药为主,包括以激素为主的局部用药、抗疟药和全身用激素.现今医疗知识有效普及,患者虽未谈激素色变,但对于激素的使用还是有一定的顾虑.而中医药治疗历史悠久,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黏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治法多样,易于被接受,不仅缓解了患者的病痛,还树立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黏膜病变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虚、瘀、毒三者:虚指气血亏虚,瘀指血脉瘀滞,毒多指外感温热之邪.文章基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中医基本特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黏膜病变的中医治疗进行综述,从传承已久的古方、现代医家的经验方及单味中药入手,探讨其疗效,列举中药熏洗、中药外敷、针灸、按摩等中医外治法,体现了中医的优势.

    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黏膜病变病因病机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