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养肝益水颗粒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作用机制

    王雪樵王时光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养肝益水颗粒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 UniProt 平台中收集养肝益水颗粒组方的活性化合物和靶标.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获得与人类相关的高血压肾病疾病靶点.以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作为治疗靶点,通过 STRING 在线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运用Cytoscape 3.9.1 软件筛选出治疗的核心基因并进行富集分析及结果可视化.最后,采用PyMol软件完成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筛选出171个养肝益水颗粒生物活性化合物,282个药物靶点,715个高血压肾病疾病靶点,28 个交集靶点.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行拓扑分析,得到27 个相关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提示,养肝益水颗粒可能通过影响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 Receptor,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蛋白质消化和吸收等,在高血压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并绘制通路图.通过筛选得到 5 个核心基因和 5 个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与核心基因具有很强的结合能力.结论:本研究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分子对接、通路预测进行综合分析.养肝益水颗粒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复杂机制,其可能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干预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达到减轻高血压肾损害的目的.相关临床研究也表明,养肝益水颗粒具有抗炎、减少尿蛋白的作用.本研究为养肝益水颗粒临床应用于高血压肾损伤提供了理论依据.

    养肝益水颗粒高血压肾病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中医体质类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张丹怡王以晴万素霞王强...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为冠心病的临床防治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共8个数据库,检索年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0月,纳入符合要求的冠心病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文献,提取原始文献资料并对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6.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 15篇文献,包括 13 篇横断面研究和 2 篇病例对照研究.样本量总计5 287 例,其中冠心病患者4 977 例,对照组 310 例.15 项冠心病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气虚质0.23(0.18,0.28)、血瘀质0.22(0.18,0.26)和痰湿质0.19(0.15,0.22)在纳入研究的冠心病患者中占比最高,超过全部人数的一半.按地区进行的亚组分析显示,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最常见的偏颇体质为血瘀质;华中地区、西北地区最常见的偏颇体质为气虚质.按性别进行的亚组分析显示,女性患者占比最高的偏颇体质为气郁质,占16.04%;男性患者占比最高的偏颇体质为湿热质,占14.41%,且体质为湿热质的男性较女性更容易罹患冠心病.结论:气虚质、血瘀质和痰湿质是冠心病患者主要的中医体质类型,不同地区的冠心病患者主要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具有一定差异,不同性别的冠心病患者常见体质类型也略有不同.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体质气虚质血瘀质Meta分析

    中医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研究进展

    郑敏胡司群胡樱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不孕症发生率不断上升,诸多育龄女性及家庭深受困扰.引发不孕症的原因众多,其中输卵管病变占诸多病因的 30%.输卵管性不孕指因各种因素导致输卵管阻塞、积水、输卵管炎等输卵管病变而引起的不孕,这在临床是多发病、常见病,亦属于中医学"不孕"范畴.目前西医多应用输卵管通液术、宫腹腔镜联合探查术等手术方法对本病进行治疗,虽有所成效,但存在粘连复发率高、异位妊娠等问题.中医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临床收效良好,能够有效提高妊娠率,避免了西医手术治疗带来的局限性,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本研究通过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中医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内治法、外治法、内外联合治法等方面作一综述,证实了中医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独特优势和良好预后,临床应用广泛.但本病的辨证分型尚以医家临床经验总结为主,缺乏相关标准,且中医外治法的具体操作流程有待规范,作用机制有待明确.关于本病的研究和思考,从"治未病"角度阐释预防本病的发生发展亦值得被探讨,从而为中医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提供更好的依据,为临床治疗及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中医药输卵管性不孕综述

    宫腹腔镜术联合中医疗法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疗效的Meta分析

    王展张若凡王皓东杨士伟...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宫腹腔镜术结合中医疗法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中英文数据库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Clinical Trials.经过文献筛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并进行治疗评价后提取有效数据,基于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29篇文献被纳入,共计2 58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宫腹腔镜术结合中医疗法组与宫腹腔镜术组的宫内妊娠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RR)95%置信区间(CI)=1.77(1.63,1.92),P<0.001];两组输卵管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95%CI)=1.38(1.20,1.58),P<0.001];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显著[RR(95%CI)=1.25(1.18,1.33),P<0.001];两组异位妊娠率相比,亦具有显著性差异[RR(95%CI)=0.51(0.35,0.75),P<0.001].在中医外治亚组、中医内治亚组、中医内外疗法治疗亚组,两组输卵管通畅率的比较,在统计学上均表现有显著性差异:[RR=1.62(1.16,2.27),P<0.01],[RR=1.24(1.06,1.44),P<0.01],[RR=1.59(1.13,2.23),P<0.01].所有纳入文献中仅有1篇对患者医治过程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描述.结论:与宫腹腔镜术治疗相比,宫腹腔镜术结合中医疗法可以提高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在治疗后的宫内妊娠率、输卵管通畅率及总有效率,降低异位妊娠率,不良反应较少,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

    输卵管阻塞不孕症宫腹腔镜术中医疗法Meta分析

    中药干预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Meta分析

    王纯雪王轶蓉王丽娜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干预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临床有效率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的中文文献,PubMed、Cochrane Library、Science、Embase和 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英文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1月10日.将纳入样本分为试验组(有中药干预组)和对照组(无中药干预组),数据分析采用RevMan 5.4.1系统.结果:共纳入16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文献,样本量1 227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有效率[比值比(OR)=5.09,95%置信区间(CI)(3.50,7.40),P<0.000 01]较高,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均数差(MD)=-1.47,95%CI(-1.98,-0.97),P<0.000 01]、中医证候评分[(MD=-3.36,95%CI(-5.44,-1.27),P=0.002]降低,1 h尿垫试验漏尿量[MD=-2.57,95%CI(-3.27,-1.87),P<0.000 01]、平均24 h漏尿次数[MD=-1.29,95%CI(-2.01,-0.56),P=0.000 5]减少,Ⅱ类肌肌电均值[MD=5.15,95%CI(1.03,9.28),P=0.01]、Ⅰ类肌肌电均值[MD=4.39,95%CI(2.15,6.64),P=0.000 1]、Ⅱ类肌肌电最大值[MD=7.21,95%CI(4.30,10.12),P<0.000 01]均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OR=0.39,95%CI(0.18,0.87),P=0.02]较低,随访结果方面,试验组的ICI-Q-SF评分[MD=-2.25,95%CI(-3.56,-0.94),P=0.000 8]、平均24 h漏尿次数[MD=-2.73,95%CI(-3.97,-1.48),P<0.000 1]均呈现出更好的结果.结论:中药干预治疗女性SUI,在现代西医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完善中医辨证论治,为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有效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中医证候评分和ICI-Q-SF评分,缓解漏尿症状,并一定程度上提高盆底肌肌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良好,随访结局可观,可综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但未来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RCT研究证据的支持.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Meta分析中药治疗有效性安全性

    活血化瘀方预防宫腔镜术后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系统评价

    高慧王君清刘文琼
    8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活血化瘀方与西药对比在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术后复发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统计纳入文献中的中药使用频次,探讨常用药物,为中医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提供用药思路.方法:检索从建库至 2023 年 4 月 20 日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活血化瘀方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术后复发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依照原本制定的纳入和剔除标准,确认符合要求的文献.由 2 人使用Cochrane协作网制定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后绘制图表.最后提取所需数据,导入RevMan 5.4软件进行分析.主要结局指标为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次要结局指标为不良反应发生率.用Q检验和I²检验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异质性分析.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二分类变量,进行统计分析时选用相对危险度(RR),取 95%可信区间(CI).采用Excel表统计入选文献中的中药使用频次.结果:依据检索策略,检索到 492 篇可能符合标准的文献,再根据纳入与剔除标准,最终纳入17 篇文献.活血化瘀方降低复发率的效果优于西药(P<0.000 01).中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对照组(P<0.000 1).前10味常用药物的排序为当归、赤芍、川芎、桃仁、茯苓、丹参、炙/生甘草、白术、益母草、牡丹皮.结论:与西药治疗相比,在降低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术后复发率方面,中药活血化瘀方具有明显优势,而且不良反应少,比较安全.

    中药活血化瘀方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术后复发系统评价

    吴门医派葛氏伤科正骨手法联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吴晨熙汤晓晨孟祥奇
    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吴门医派葛氏伤科正骨手法联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与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苏州市中医医院治疗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采取吴门医派葛氏伤科正骨手法联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32例,采取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前后的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ohler角、Gissane角及术后6个月的Maryland足功能评分和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两组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骨折愈合时间、Mary-land评分和AOF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术后明显恢复(P<0.05),且术后 6 个月与术后即刻比较丢失不明显(P>0.05).传统切开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微创组(P<0.05)结论:吴门医派葛氏伤科正骨手法联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与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均可有效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且吴门医派葛氏伤科正骨手法联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创伤小、操作快,具有一定优势.

    跟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外侧"L"形入路Sanders分型

    补阳还五汤加减分期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骨代谢的影响

    徐嘉蔚孙海岗张芸张俊忠...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50 例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均按照标准操作流程予以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参照中医三期辨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补阳还五汤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1 周、2 周、1 个月、3 个月进行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采用血清中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Ⅰ Procollagen Protein,PINP)、β-异构化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β-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ⅠCollagen,β-CTX)、骨钙素(Osteocalcin,OST)、25-羟基维生素D(25OHD)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监测骨代谢标志物水平.结果:所有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1),补阳还五汤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补阳还五汤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BTMs)的血清浓度变化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每种BTMs的峰值区间和范围各不相同.其中反映骨形成能力的指标PINP、OST、ALP均于术后 1 个月达到峰值,组间比较术后 1 个月、3 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反应骨吸收破坏能力的指标β-CTX于术后 2 周达到峰值,组间比较术后 2 周、1 个月、3 个月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25OHD则呈持续下降趋势,组间比较术后1 个月、3 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补阳还五汤骨代谢标志物

    温肾宣痹汤联合阿法骨化醇及碳酸钙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钱一飞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温肾宣痹汤联合阿法骨化醇及碳酸钙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老年病医院(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西药组采用阿法骨化醇及碳酸钙,中药组采用温肾宣痹汤,联合组采用温肾宣痹汤联合阿法骨化醇及碳酸钙治疗.检测三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β-CTx)、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内皮素(Endothelin-1,ET-1)、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ep-tidase,MMP)-9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结果:联合组的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治疗前,三组腰椎L1~4 及股骨颈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腰椎L1~4 及股骨颈的骨密度明显升高(P<0.05),且联合组更高(P<0.05).治疗前,三组的血清ALP、OPG、β-CTx和BG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血清ALP、OPG、β-CTx和BGP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组的血清ALP、OPG、β-CTx和BGP水平明显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治疗前,三组的血清ET-1、MMP-9和IGF-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血清ET-1、MMP-9和IGF-1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组的血清ET-1、MMP-9和IGF-1水平明显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结论:温肾宣痹汤联合阿法骨化醇及碳酸钙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有显著的效果,提高L1~4 及股骨颈的骨密度,有效改善ALP、OPG、β-CTx和BGP等骨代谢指标,并且可能从降低血清ET-1和MMP-9水平,升高IGF-1水平方面治疗骨质疏松,值得推广.

    温肾宣痹汤阿法骨化醇碳酸钙骨质疏松症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李朝费楠李海悦董钊瑜...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关键领域,中药复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问题始终是现代中医药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中药复方所含成分庞杂,具有"整体调节、相互作用"的特点,而且影响药效发挥的干扰因素众多,增加了其有效性、安全性和作用机制等方面研究的难度.近年来,网络药理学这一学科出现并快速发展,其超越传统靶点思想的束缚,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多功能的研究策略出发,为多靶点复杂疾病的药物发现开拓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融合、整体分析、相互关联、复合调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与中药复方相契合,近年来在中医药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药理学以"网络为核心,通过生物网络构建、网络可视化、生物网络分析"整体研究中药复方,打破了中药复方研究停滞不前的局面,为其现代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研究通过介绍网络药理学研究的核心思路和具体方法,总结现阶段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成果,分析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药复方的利弊,以期为深入研究中药复方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为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也为扩展中药复方的应用范围提供有效性和安全性支持.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研究进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