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Neo4j的中风病知识图谱构建思路与应用探析

    魏鹏周冰原吴安琪钱刚...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图数据库Neo4j Community 3.5.25初步构建中医医案中风病知识图谱,探索名老中医中风病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的标准化流程.方法:以《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中治疗中风病的医案资料为基础,采用实体链指、关系抽取、知识表示及融合、知识存储及构建技术,借鉴SNOMED、UMLS和TCMLS的语义关系科学,人工整理构建素材并将构建素材以表格形式存储于WPS office.利用SQL Server 2019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在Neo4j Browser中运用Cypher语言以关联知识图谱的形式将"证-症""证-法""证-方-药""症-方-药""症-证-法"的关系予以展示;在图数据库Neo4j中构建中风病关系的语义网络支持系统.结果:共收集到中风病医案资料217份,初步构建中风病知识图谱,其中包含实体1 853个和关联5 781个.得到"证-症""证-法""证-方-药""症-方-药""症-证-法"中风病分类知识图谱.结论:本研究清晰地展示了"症-证-法-方-药"之间复杂的网络关系,展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并为在线诊治提供方法,还为发现中风病知识图谱与复杂网络的共性及探索运用它们的普遍方法奠定了基础.

    知识图谱中风病本体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竹沥一生姜配伍治疗中风病的作用机制

    颜冬梅卢文滢石强王飞...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竹沥-生姜配伍治疗中风病的作用靶点,探讨其治疗中风病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和有效物质.方法:利用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和UniProt数据库挖掘竹沥-生姜药对的潜在活性成分及药物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筛选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匹配所得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借助Cytoscape软件筛选关键靶点,将关键靶点与对应成分联系起来绘制网络图,筛选关键成分;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与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筛选得到药组活性成分41个,相关靶点291个,中风病相关靶基因729个,以及竹沥-生姜药对治疗中风病的交集靶点67个.这些交集靶点主要参与细胞炎症反应、细胞活化、细胞免疫反应等过程,并与癌症的途径、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信号通路等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竹沥、生姜的主要活性成分与中风病的潜在作用靶点间具有一定的结合活性.结论:竹沥-生姜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对中风病的治疗作用.本研究为后续药理机制探索提供方向,为该药对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竹沥-生姜药对中风病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重楼-半枝莲药对治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

    林艺刘娜韦梅苏颖洁...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重楼-半枝莲药对治疗结肠癌的药效物质基础与潜在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挖掘重楼-半枝莲的主要化学成分,结合SwissTargetPredicion平台筛选出药物活性成分并通过Uniprot数据库进行靶点预测.通过GeneCards、OMIM和DrugBank数据库检索结肠癌主要作用靶点,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制作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再根据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将富集结果可视化.结果:重楼-半枝莲药对调治结肠癌的活性成分为β-谷甾醇、槲皮素、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等.重楼-半枝莲药对在治疗结肠癌的主要生物通路是癌症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Akt,PI3K-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等.结论:重楼-半枝莲药对治疗结肠癌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其机制提供了生物信息方面的依据.

    网络药理学重楼半枝莲结肠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基于"癌毒传舍"理论探讨结直肠癌转移的机制与防治

    刘彦兵路永超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直肠癌易发生远处转移,目前以手术、全身化疗、靶向治疗、局部放疗等治疗手段为主,但不良反应较为明显.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药可以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对结直肠癌转移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灵枢·百病始生篇》依据疾病迁延的规律首提"传舍"理论,认为虚邪中人,稽留不去,息而成积.研究认为,肠腑癌毒依托其自身流窜之特性以及血脉经络、五行生克等联属关系,主要通过血行、淋巴、经络、种植等途径发生传导播散,留舍于肝、肺、脑腑、淋巴、骨等部位.治疗上当立足于整体,辨证论治,以调理脾为要,依据肠腑癌毒传舍的不同阶段以运脾、健脾、补脾立法,随证加减.此外,还可辅以活血、化痰、祛湿、益气等治法抑制肠腑癌毒通过血行、淋巴、种植、经络的方式发生转移,并根据所"舍"之脏而引发的相关临床症状,对症施治.研究论述了"癌毒传舍"的理论内涵,并从肠腑癌毒所"传"之径、易"舍"之脏以及整体防治三方面出发,探讨该理论在结肠癌发生转移、防治过程中的潜在机制和临床价值,以期深化对结直肠癌转移机制的中西医认识,并为结直肠癌转移的临床防治提供借鉴.

    结肠癌转移癌毒传舍《黄帝内经·灵枢》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征稿启事

    26页

    穴位贴敷治疗肺癌的用药和选穴分析

    柴化红向玲潘赐明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治疗肺癌的选穴和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从建库至2023年8月10日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其他疗法治疗肺癌的医案文献.将文献数据录入Excel 2016,并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中药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总结现代中医治疗肺癌的选穴和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114篇,中药总数149味,总用药频次661次,穴位总数54个,总频次428次.舌质频次前2位为淡、红,舌苔常见为白、腻.脉象多以弱、细为主.中医证候频次前2位分别为胃失和降、肺气上逆,所选中药功效以降逆止呕、祛风止痛为首.中医证素-病位主要在肺和胃脘,病性以气逆和痰为先.中药频次居前3位的高频单药为细辛、吴茱萸、白芥子;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辛、苦为先;药物多归于脾经、肺经.穴位频次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为肺俞穴、足三里穴和神阙穴,由复杂网络分析得出常用穴位是肺俞穴.核心中药是吴茱萸.结论:中医采用穴位贴敷治疗肺癌,以温阳固本、消癥散结为主要治法.

    肺癌数据挖掘用药规律穴位贴敷

    基于数据挖掘对甘肃省名中医常亚霖治疗肺肿瘤用药规律研究

    郭志文马真向雪姣史光伟...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常亚霖主任医师治疗肺肿瘤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常亚霖医师201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酒泉市中医院门诊治疗肺肿瘤患者的处方,建立数据资料表.使用Excel 2019对药物频次及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Modoler 18.0软件Aprior算法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83首,涵盖中药133种,使用总频次3 988次.其中山茱萸、附片、干姜、炙甘草、茯苓等为治疗肺肿瘤的常用药.使用较多的前3类中药分别为补虚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药性以温、平、微温、微寒为主;药味以甘味、辛味、苦味为最;药物归经以脾经、肝经、肺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附片、炙甘草、干姜、山莱萸、茯苓、甘草、大枣几味药组成的主要关联药组.聚类分析以5为距离进行分类切割,得到3组治疗肺肿瘤的核心基础方.结论:常亚霖主任治疗肺肿瘤从脾、肺二脏入手,兼顾肝、心、肾.坚持五脏同调、痰瘀并治,而首重扶正补虚、温阳化痰的治疗原则;组方潜药上以温阳补虚药、益气化痰药、降逆止呕止咳药为主,其理法方药较具特色,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肺肿瘤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近15年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用药规律

    张雪清骆雪刘厚材周文雅...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近15年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中近15年有关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软件对处方中药物出现频次,性、味、归经、类别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再使用SPSS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最终获得处方192个,涉及中药136种.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赤芍、丹参、莪术等.常用药物类别为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及补虚药.使用频次前3的药性为微寒、平、温,使用频次前3的药味为苦、辛、甘,药物归经以肝经、脾经、心经为主.关联分析中得出,二联和三联共36条强关联规则,其中支持度最高的是丹参-赤芍和莪术-赤芍-三棱.聚类分析得出4个有效聚类群.结论: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基本方法为活血化瘀、清热消癥.所用中药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同时配伍清热药、补虚药等.用药注重辛温与苦寒配伍原则,多心肝脾同调.中药处方可以赤芍、丹参、莪术等为主药进行加减.

    数据挖掘异位妊娠中药用药规律

    基于属性偏序探究《四圣心源》肝病方用药规律

    刘逸藩徐子皓吴辉坤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四圣心源》为清代乾隆御医黄玉璐所著.此著作汇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之精华,蕴含深刻的中医学理论及临床经验.我们通过属性偏序的研究方法汇总《四圣心源》中治疗肝病的处方并进行分析,以探讨黄玉璐治疗肝病的思想和用药规律,有利于指导中医临床用药,传承中医学术经验与思想.目的:探究《四圣心源》中治疗肝病的方剂、用药规律.方法:运用属性偏序原理筛选《四圣心源》中肝病用方,将诸方药物划分为不同的属性类别,统计使用频次,并建立属性偏序关系,绘制属性偏序图.结果:从《四圣心源》中共筛选出肝病相关方剂12首,中药组成28味.分析发现《四圣心源》中治肝方药以桂枝、茯苓为重,药性侧重寒与温,药味偏苦、辛、甘之味.结论:黄玉璐认为诸病所生,皆因中气不足,土湿中生,土湿木郁即肝病的核心病机,故常以桂枝、茯苓为主.桂枝入于足厥阴肝经,条达之性与肝之条达相应,调畅木气;茯苓健脾燥湿,泻水燥土,以治土湿木郁之象.治疗肝病时需重视肝脾关系,以"培土疏肝"为主,培中焦脾胃之气,运化水湿,同时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多用桂枝、茯苓之药,注重调补中气,重视中焦,佐以半夏降胃、人参培补元气,事半功倍.

    《四圣心源》属性偏序结构肝病用药规律

    《伤寒论》少阳与脾胃关系之探析

    张子恒冯珂纪立金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阳与脾胃关系密切.少阳相火温煦推动全身脏腑和精气血津液的运行,脾胃为"本"与"枢",脾提取饮食中的津液精华不断补充人体精气,脾升胃降既推动了脏腑气机运动,又能制约脏气太过.脾胃气化和枢转过程对少阳相火的生发与不耗散、敷布畅达等运行有重要影响,而同时少阳相火对脾胃的阳气起到了支持作用,推动了脾胃中枢的枢转运行.脾胃化生的营卫充斥于表里之间,流布于三焦上下,而少阳又是营卫出入的枢纽.在发病机制上,脾胃虚弱容易引起少阳病,脾胃的状态能决定少阳病的传变和预后.少阳病变也会影响脾胃状态,若少阳邪结,邪气郁在表里之间不能透达而成压力,这种压力容易内迫阳明造成喜呕,甚至干呕不能食.脾胃不健则少阳病更甚,少阳郁结又反过来影响脾胃功能,形成恶性循环.研究还发现《伤寒论》观察到的少阳病与脾胃病的病愈时辰在六气上相关.研究通过梳理中医经典《伤寒论·少阳病篇》,探究少阳与脾胃在发病机制上的相关性,提示临床在治疗少阳病的同时不能忽视脾胃的状态.

    《伤寒论》少阳脾胃气化相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