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魏婉清陈培生梁雅茜林凤飞...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凝块形成始于小腿深静脉并具有向近端发展趋势的急性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骨科围手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下肢DVT的治疗周期较长、难度较大,还会增加医疗经济负担及手术风险,同时也是骨科围手术期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DVT对医疗界而言是一个重大的难题,曾有研究提出在骨科大手术的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超过50%.尽管不同部位的DVT发生率不同,但均存在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的风险,若能在早期进行有效预防,将大幅度减少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目前为止,临床医师已经积极采取各种防治措施,为此制定了专家共识和指南.尽管在指南指导下进行药物抗凝预防,仍存在许多难以掌控的不良反应,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有较高的出血风险,部分患者因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而失去生命,该结果无论是对患者自身的小家庭还是社会这一大家庭都有不容乐观的影响.众多学者对防治下肢DVT进行了不计其数的研究,其中中医药防治以其安全高效、低不良反应等优势成为了近年来预防下肢DVT的研究热点.文章将从中医和西医的角度对DVT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的认识进行综合讨论,以期探寻对DVT更加有效且安全的早期防治措施,为优化DVT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及参考作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结合综述

    从"火郁发之"论升降散治疗恶性肿瘤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中医机制与思路

    陈子佳彭文茜乔萌雷超...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本病可缩短病程,缓解症状.《黄帝内经》首载"火郁发之",是治疗火郁证的基本原则,认为火郁应宣发、发泄、因势利导.基于此理论的升降散是治疗火郁之基础方,可升之散之,透散郁火,同时使阳升阴降,气机得畅,火郁得消,可用于恶性肿瘤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中.该文章详细阐述了恶性肿瘤并发症、不良反应病机,以及升降散的中医作用机制和思路,为从"火郁"角度辨证论治提供思路,并为临床运用提供理论支持.

    火郁发之升降散恶性肿瘤并发症不良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伴肺转移临床报道

    李娜杨松梅熊燕何俊安...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是罕见的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软组织肉瘤,早期患者症状无特异性,病情进展迅速,转移征象是大多数患者最初就诊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患者就诊的原因为肺转移造成的咯血征象.该病无标准治疗方案,明确诊断时多数已处于晚期,预后差,可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其生命质量.

    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咯血中西医结合治疗

    解毒养阴法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性皮疹的临证体悟

    赵怡然王泽文黄文杰安红如...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靶向药物可以与致癌基因位点特异性结合,诱导癌细胞特异性死亡.当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靶向药物已广泛应用于 EGFR 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但此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疗效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皮疹是EGFR-TKIs治疗过程中最常见、最典型的不良反应之一,属于中医"药毒""药毒疹"范畴,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能导致治疗中断甚或终止.中医药与靶向药物治疗联合可以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对于预防、减轻皮疹不良反应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药毒疹"病机总属"热毒伤阴",多表现为气阴亏虚在内而热毒结聚于外.根据文献资料及临床经验总结,运用解毒养阴法治疗EGFR-TKIs相关性皮疹具有较好疗效,重视解毒散结、养血润燥,扶正与祛邪同用,标本兼治,谨守病机,精准辨证,灵活用药,中西汇通,减毒增效.文章将结合中医病因病机特点对EGFR-TKIs相关性皮疹的治疗进行探讨,以启医道同仁.

    中医药解毒养阴皮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

    浅谈小青龙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治疗肺癌引发的恶性胸腔积液

    赵子晋郑凯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是肺癌晚期患者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难治愈,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西医以胸腔穿刺抽液术及置管引流术、胸膜固定术、胸腔热灌注疗法、胸膜内灌注疗法(化疗药物、生物反应调节剂)、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载药微粒为主要治疗手段.中医治疗本病通常以中药汤剂口服、中药穴位贴敷、中药制剂注射以及针灸治疗为主.文章主要对中药汤剂小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的中药功效及西医药理作用等进行系统分析,阐述二者合方对肺癌引发的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中医上因本病病位在胸胁,故诊断为悬饮,辨证为饮停胸胁证,治则上以温阳宣肺利水法为主,辅以扶正抗癌,整体调节,辨证论治,运用小青龙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治疗.小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作为《伤寒杂病论》的著名方剂,临床应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胸腔积液、恶性肿瘤等疾病,效果显著.文章主要采用小青龙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治疗肺癌引发的恶性胸腔积液,治疗效果满意,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肺癌引发的恶性胸腔积液的后期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思路.

    恶性胸腔积液小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温阳宣肺利水扶正抗癌

    从两天论看肺癌

    张永杰朱丽平李爱香丁婷...
    6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癌在中医学中是一种病情复杂、迁延难愈且预后差的疾病.中医学认为,肺癌发生发展中,正虚为本、为源.是什么引起的气血阴阳虚弱?中医古籍中认识不一,笔者通过中医理论、临床工作,结合现代医学,认为正虚主要原因有两点:先天之虚,责之于肾;后天之虚,责之于脾胃.笔者认为肺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疗效与先天肾及后天脾密切相关.文章从肺癌与先天的关系、肺癌与后天的关系、肺癌与目前抗癌治疗引起的中医证侯变化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方面综合阐述了肺癌与"两天"的关系.大多数临床医师在治疗中多注重气血痰瘀的证候变化,或采用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法,而忽视本虚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影响,特别是抗肿瘤治疗过程中随着疾病治疗及进展而发生的转变.笔者认为放化疗之后多以脾肾虚损为主,机体正气亏虚,影响脏腑阴阳、气血,导致患者病情变化,因此,治疗上不能一成不变的治疗肺癌,而应注重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及体质的变化,结合中医证候辨证论治.治疗过程中抓住治疗的根本——正虚,即先天之本肾及后天之本脾胃,肾精充盈,脾气健运,才能有较好的效果.总之,文章通过脾肾生理病理变化对肺癌的影响探讨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工作.

    肺癌先天肾后天脾胃中医病因病机

    基于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筛选胃癌关键基因及中药活性成分研究

    陈丽凤陈默吴昦辰陈一斌...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驱动胃癌进展的关键基因,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潜在的中药活性成分,以期为预防和治疗胃癌提供依据.方法:从NCBI的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表达谱芯片(GSE191275),利用GEO2R筛选出胃癌实验组VS肠上皮化生组,肠上皮化生VS非萎缩性胃炎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sssed Gense,DEGs),并使用维恩图搜索"非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癌"进程中变化规律一致的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网络,用CytoScape来筛选出关键基因.采用ROC曲线分析进一步筛选胃癌治疗的潜在靶点.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挖掘潜在中药活性成分.临床纳入厦门市中医院脾胃科门诊收治的40例胃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对照组和槲皮素补充组各2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清学指标、靶点抑制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胃癌病程中共鉴定出49个持续上调和39个持续下调的基因.通过双重筛选和鉴别确定了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1(Recombinant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1,PCSK1)、前列腺素氧化环化酶(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PTGS)2、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eptidase,MMP)3和C-C基序趋化因子(C-C Motif Chemokine,CCL)20作为预防和治疗胃癌的潜在基因靶点.从TCMSP挖掘靶向基因靶点的潜在中药活性成分,经过多项筛选规则鉴别出槲皮素为PTGS2/MMP3双重抑制剂.通过临床观察证实槲皮素补充显著提高了常规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槲皮素补充还显著下调了血清胃黏膜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2、p53水平和胃黏膜的PTGS2和MMP3 mRNA表达(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认为PCSK1、PTGS2、MMP3和CCL20是"非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癌"进程中的关键基因,而槲皮素靶向抑制PTGS2/MMP3有望应用于临床预防和治疗胃癌.

    胃癌生物信息学关键基因网络药理学中药活性成分

    邹洋治疗大肠癌临证经验

    王钰涵邹洋刘吉欢
    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肠癌是常见于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仅次于肺癌、肝癌、胃癌,使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现代医学治疗以手术、放化疗为主,中晚期大肠癌治疗效果欠佳,易进展、复发,患者接受度较低.中医药在治疗大肠癌方面充分发挥其整体论治的特点,具有不良反应小的独特优势,可大大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邹洋教授认为大肠癌虽病位在肠道,但与肝、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因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痰毒、湿毒、热毒、瘀毒等病理因素胶结,形成有形实邪留滞肠道,导致大肠传导失司,日久癌积于内.该病总属本虚标实,临床上多见湿热下注、瘀毒内阻、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证型,邹洋教授主张分期论治,根据"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顾"的原则,祛邪气不伤正气,扶正气不助邪气,在减缓药物毒性、提升患者身体素质方面效果显著.早期以健运脾胃,益气扶正为主,中后期注重温补脾肾、清利湿毒、拔毒消癌,时时需行气畅志.笔者从中医病因、中医病机、临证特点、辨证治疗、病案举隅方面介绍邹洋教授治疗大肠癌经验,并附医案一则为佐证.

    大肠癌中医药健脾益气解毒抗癌临床经验

    从厥阴论治中晚期结直肠癌

    杨小娟徐正阳金谋友张会斌...
    8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从厥阴角度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意义,为中晚期结直肠癌从厥阴论治提供中医理论依据,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结合中医文献研究及现代医学对中晚期结直肠癌的认识,紧扣中晚期结直肠癌的病因病机和厥阴的生理病理特性,探究临床治疗中晚期结肠癌的理法方药.中晚期结直肠癌日久迁延不愈,耗伤机体正气,加之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血壅滞,痰毒凝结,导致邪气羁留于肠道.厥阴为三阴之末,厥阴为阖,主收纳、涵养,乃育阴通阳之位,若厥阴失阖,不能涵养阴气,阴气无以潜藏,阳无以生,阴阳不相顺接,则脏腑功能紊乱,故出现寒热错杂之症状.结果:中晚期结直肠癌的发生常因久思忧郁伤及肝脾,肝脾失其运化疏泄之功,气机不畅,瘀毒蕴结,浸淫肠道而成.中晚期结直肠癌的根本病位在厥阴,病机为厥阴阖机不调,故多表现为虚实错杂之证,治疗时应重视寒温并用、通调阴阳.结论:在中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上,主张用张机(字仲景)《伤寒论》厥阴病方乌梅丸,并附病案1则.乌梅丸辛开苦降以调畅全身气机,补虚泻实以调理脏腑虚实,从而使脏腑功能协调,阴阳平衡,运用乌梅丸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颇具临床指导意义.

    厥阴结直肠癌乌梅丸

    白斑冲剂含药血清对过氧化氢诱导的人表皮黑素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韩静倩姚卫锋李欢李芸芸...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白斑冲剂含药血清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H2O2处理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PIG1,采用CCK-8法检测PIG1细胞的活力,选取H2O2最佳作用浓度,建立体外黑素细胞氧化应激模型.以不同浓度白斑冲剂含药血清和不同作用时间干预黑素细胞氧化应激模型,CCK-8法筛选含药血清合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将对数生长期的PIG1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PIG1细胞+正常大鼠血清)、模型组(PIG1细胞+H2O2)、白斑冲剂组(PIG1细胞+白斑冲剂含药血清+H2O2).干预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白斑冲剂含药血清对PIG1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PIG1细胞凋亡.结果:H2O2作用下PIG1细胞的活性呈浓度依赖性降低,依据ID50值,选取0.8 mmol/L H2O2作用24 h建立PIG1细胞的氧化应激模型.氧化应激下PIG1细胞在不同浓度含药血清0 h、12 h、24 h、48 h、72 h作用下,与模型组比较,20%含药血清作用24 h细胞活力升高最为显著,因此选择20%浓度的白斑冲剂血清处理24 h作为含药血清的最佳浓度和作用时间.倒置显微镜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密度减少,死细胞数量增加.白斑冲剂组与模型组相比,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弱.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比例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白斑冲剂组细胞凋亡比例明显下降(P<0.01).结论:白斑冲剂含药血清对H2O2诱导的正常人黑素细胞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白癜风白斑冲剂氧化应激黑素细胞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