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金凤丸在辅助备孕中的临床应用

    文艺王德婧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孕症受生活、生理及病理因素的影响,患病率逐渐上升.排卵障碍、输卵管因素、子宫内膜因素、男方因素等均可导致不孕症,现代医学可通过激素类药物或手术等方式治疗,但存在激素类药物依赖性高、远期并发症增加等弊端.因此,中医学在不孕症的诊治中凸显出优势.中医学认为"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功能协调是保证妊娠的前提,基于肾为先天之本,肾主生殖,肾阳为一身之本的理论,从整体观出发,辨证论治,个体化诊治,配合现代医学技术的精确诊断,可以早期发现疾病,并进行有效干预和治疗,延缓及预防疾病的进展.中医学治疗不孕症,通过辨证遣方用药,组方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解郁、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等,配合针灸、穴位敷贴、电刺激等方式治疗,具有不良反应小、便捷经济、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金凤丸由淫羊藿、鹿茸等中药组成,以补肾为主,兼以活血疏郁、健脾益气.多项研究提示,金凤丸有补肾助阳、调经助孕之效,体现在协调"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激素水平,促进子宫内膜增生修复,改善盆腔组织器官血液循环等方面,保证了月经周期恢复、卵泡生长、发育、成熟、排卵,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故临床上金凤丸有助于辅助备孕、生殖.

    金凤丸辅助备孕临床应用

    柴胡疏肝散在胃肠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刘淳甘淳曹书宇
    10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柴胡疏肝散源于《医学统旨》一书,由北柴胡、芍药、川芎、枳壳、橘皮、香附、炙甘草7味药组成,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止痛的功用,常施用于肝郁气滞证引起的相关证候如胃脘胀闷不舒、胁肋闷痛、口干口苦、食欲不振、大便干稀不调及脉弦或缓等,该方善于调畅气机,在治疗脾胃病常可出奇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该方药内含多种有效的化合物成分,如柴胡皂苷、芍药苷、阿魏酸、陈皮素、辛弗林、甘草苷等,主要分为皂苷类、黄酮类、酚酸类、萜类4类.这些成分具有抵御炎症、抗氧化、促胃肠动力、抗癌等多种药理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胃肠道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并能显著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疾病复发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此外,还可在心脑血管疾病、心身疾病、肝胆疾病及代谢类疾病中发挥积极作用.本研究对近10年有关柴胡疏肝散在胃肠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成果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探讨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胃肠类疾病提供参考.

    柴胡疏肝散药理作用胃肠疾病

    四妙丸合草薢分清饮加减治疗淋病1例

    郑义李焱风张春和
    10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引起的以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是中国重点监测和防控的性传播疾病之一.由于目前尚无针对淋球菌的有效疫苗上市,抗菌药物治疗仍是淋病防治的主要手段.抗生素的早期使用虽然可有效降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同时也会增加淋病奈瑟菌的耐药风险.近年来,临床医生不规范的使用抗生素使得淋病的耐药性逐渐上升,导致可使用的针对性抗生素越来越少.对于药敏培养结果存在多种抗生素耐药的患者,抗生素类药物将面临无法使用、需要寻找研发新的抗生素类药物的局面.不仅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耗时较长.淋病属中医学中的"毒淋""膏淋""精浊""淋浊"等范畴.《杂病源流犀烛》有"其茎中如刀割火灼,窍端有秽物,如米泪……如目眵."近代中医学将淋病称为"花柳病"或"毒淋".中医学通过几千年临床经验的不断总结,针对淋病的治疗具有明显优势.通过临床跟诊发现,导师使用四妙丸合萆薢分清饮加减治疗淋病效果显著,为临床医生治疗针对抗生素有耐药及过敏的淋病患者提供一种治疗思路,也同时减少滥用抗生素的可能.

    中药淋病经验总结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传播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刘国伟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中医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传播的相关研究的现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2014年-2022年中医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传播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CiteSpace 5.8.R1软件,构建论文、作者、机构、基金支持的知识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62篇,中医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传播的相关研究文献的数量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研究主体以中医药院校的学者为主,学科相对集中.结论:中医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传播研究契合"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推动中医文化的高效传播.

    中医文化CiteSpace"一带一路"传播

    1例肝豆状核变性家系基因报告分析

    余铮王艳昕石桥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ATP7B基因外显子突变筛查技术,对1例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患者家系内ATP7B致病基因突变位点进行筛查,探索基因型与表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例家系内W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临床表型,同时提取患者及其家系内其他成员外周血DNA,采用ATP7B基因外显子突变筛查技术,构建文库,添加适配器,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后使用illumina测序仪进行测序,筛查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ATP7B基因外显子突变位点.结果:家系内4位WD确诊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但只有先证者出现肾脏损害和神经系统症状,先证者与其四弟存在K-F环阳性.ATP7B基因检测发现,家系内WD患者均为p.V1216M(c.3646G>A)和p.A874V(c.2621C>T)杂合突变,而先证者父母和其余家系成员仅携带p.A874V(c.2621C>T)或p.V1216M(c.3646G>A)突变基因.结论:本研究中先证者与其他3位WD确诊患者虽然存在相同的基因突变位点及类型,但肝脏损害、肾脏损害、神经系统症状及角膜出现K-F环程度均有所差异,提示基因型可能并不完全决定WD患者的临床表型,还存在性别、年龄、饮食、运动及修饰因子等多方面的调控,这可能为今后制订和调整肝豆状变性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手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肝豆状核变性ATP7B基因突变分析临床表型家族系谱

    浅谈吴瑭《温病条辨》甘味药治疗消渴病的运用

    李双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医学糖尿病归属于消渴病范畴.《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消渴"病名,其对消渴病的病因认识主要涉及五脏柔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外感六淫等方面,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不断探讨与深入.《温病条辨》是吴瑭(号鞠通)在总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理论、私淑叶桂(字天士)学术思想及结合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所成的一部温病学专著,其开创了温病三焦辨治之先河,建立了一个完全创新且独立的温病学理论体系.吴瑭善于将药物的性味配伍理论应用于各类温病治疗中.其从三焦系统辨治消渴病,通过药物的性味配对应用于消渴病的临床治疗中,为后世提供了典范,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甘味药在《温病条辨》中的应用有2个方面,就其单味药而言,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功效;就与其他药物性味配伍而言,可发挥甘寒生津、酸甘化阴、甘苦合化等功效.基于这些特点,吴瑭在《温病条辨》中对甘味药的运用十分广泛,且颇具特色.此研究从三焦辨治体系出发,探讨消渴病的病因病机,通过整理、归纳《温病条辨》中甘味药的运用,分析其在消渴病治疗中的性味配伍特点以及规律,以期为现代临床诊疗消渴病提供新的思路.

    《温病条辨》甘味药消渴病

    消化内镜全景全息辨析在临床及科研中的应用

    赵成功安彦军李佩芳张思宇...
    12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化内镜全景全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率,为循证医学提供强力支撑,同时也是中医四诊的延伸,为中医遣方用药提供依据.通过全景全息技术收集临证数据图像,已不仅局限于消化道黏膜色泽和血管粗细等简单认知,而是可关注消化道分泌物,如涎沫、胆汁、血液残留,潴留物的量、色、质及停留部位等的变化.研究从应重视消化道动态变化过程,用发展的眼光总结疾病的发展变化;注重消化道微观下血管、结构的细微变化;用整体的眼光关注消化道不同部位及消化道内与消化道外甚至全身的差异,充分辨析疾病的发展规律,合理用药.研究从全景全息技术下收集的真实世界数据延伸了中医的诊断及疗效观察,使中医诊疗从"经验"向"客观数据"转变,帮助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诊疗效果评价体系.客观数据支撑下的疗效评价机制推动了中医科研的发展,将中医真实世界证据应用到中医真实世界研究中去,使中医科研更贴近临床诊疗环境,助力中医科研走出一条中医特色的科研道路.

    消化内镜全景全息技术中医真实世界研究科研

    向楠教授运用温肾健脾化痰法治疗肥胖症经验浅析

    宋幸铃周亚娜周慧敏左盼...
    12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肥胖症是机体脂肪总含量过多和/或局部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超过一半的中国成年人患有超重或肥胖,肥胖症已成为中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主要治疗手段包括非药物治疗(饮食、运动、心理、手术)和药物治疗等,但疗效有限,且存在潜在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等问题,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呈现显著的优势.向楠教授是湖北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北中医名师、首届湖北省中青年知名中医、武汉中青年名医.曾入选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获评第四届湖北省楚天园丁奖.向楠教授对肥胖症的研究颇有建树,运用温肾健脾化痰法治疗肥胖症是向楠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重要部分.向楠教授基于禀赋体质、人体衰老的内因,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的外因,在中医痰病学说发病观的基础上,认为肥胖症的病机总属脾肾亏虚,痰湿内蕴,病性属本虚标实,提出温肾健脾,化痰治肥的观点,总结出温肾健脾化痰经验方,该方由淫羊藿 10 g,肉桂5g,茯苓15g,苍术10g,陈皮10g,荷叶30 g等组成.肥胖的脾肾阳虚证多见于中老年人及难治性肥胖症患者,针对此证向楠教授强调温肾补肾的重要性,临床上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肥胖名家经验温肾健脾化痰方

    许家栋对张机六经辨治"湿病"思路探讨

    邱新萍盛曦琳贾英民刘宝利...
    13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圣张机(字仲景)根据三阴三阳病位而立湿病具体的治法治则为古今之典范.许家栋教授为著名经方家,经典经方学术体系带头人,多年来挖掘、还原张机经方医学体系,形成"病机解伤寒"的独到心法,探明《伤寒论》六病开篇"辨"之玄机,形成严谨而丰满的经方病机方机辨治学术体系.本研究介绍许家栋教授对医圣张机从六经病辨治的认识,从六经湿病的病名、病机特点、治法治则、传变规律及禁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许家栋教授将张机有关经典中"风湿""寒湿""湿家""湿痹"统称为"湿病".六经皆有湿病,太阳寒湿治以麻黄加术汤微发其汗;少阳湿病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解表除湿,清热疏利三焦;太阳阳明风湿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轻清宣泄、解表祛湿;湿病之属三阴者,太阴湿病以防己黄芪汤驱散表之寒湿,同时补益胃气;少阴风湿根据在表之寒湿轻重与里之阳气盛衰而选用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以散寒祛湿温阳.厥阴湿病以千金前胡桂枝去竹叶加石膏橘皮芎劳汤化湿除痹、清热养血、行气降逆、疏利三焦.此外,许家栋教授提出湿病忌火攻、下法、大发汗的注意事项,为临床辨治湿病提供了诊疗思路.

    六经湿病三阴三阳

    针灸治疗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袁寿荣王鹏娟李克光
    13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觉醒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异常功能障碍,即失眠.日常患病率较高,可能与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作息不规律、快餐式饮食有关.成年人中长期睡眠障碍者多达15%,睡眠质量不好会影响睡眠时间,导致注意力及记忆力下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一般主张使用安眠类或镇定类药物予以治疗,但有明显不良反应,且停药后可能出现反弹,不能根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中的非药物干预手段,对于改善睡眠障碍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潜在益处.针灸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包括经络穴位刺激、电针、耳穴贴压和艾灸等,可调节睡眠相关的神经递质、激素和大脑活动状态,从而促进睡眠,在改善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减少夜间觉醒和缓解焦虑、抑郁症状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主要对针灸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治疗效果进行探索研究,总结针灸治疗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睡眠障碍功能障碍针灸中医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