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糖尿病肾病中足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及中药研究进展

    周澳王黎芦少敏党心雨...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足细胞作为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损伤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有紧密联系.一系列涉及足细胞损伤的关键信号通路,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核转录因子-κ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转化生长因子-β1及Wnt/β-连环蛋白等,在糖尿病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且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它们的异常可能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被破坏,进一步促进糖尿病肾病进展.中药干预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表明,中药单体和复方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干预这些信号通路,从而治疗足细胞损伤.中药的作用机制复杂多样,它们可以直接抑制或激活特定的信号通路,也可以通过调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间接影响足细胞损伤.中药干预糖尿病肾病的优势在于多靶点、多通路的治疗方式,不仅能更有效地减轻足细胞损伤,也能够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可见中药在干预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足细胞中草药糖尿病肾病信号通路

    蒙药蓝刺头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凌小松刘岩
    11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女性绝经后卵巢内分泌功能失调,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大量研究证实,绝经后妇女应用雌激素可以有效预防骨量丢失,但长期使用会对人体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目前,药物联合疗法为治疗此病的新趋势,从中医学中寻找一种雌激素替代药物对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将传统中医学与民族医学相结合,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显著疗效.蓝刺头是蒙医骨伤科常用药,多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等地区,是蒙医自采自用的野生草药之一.蓝刺头具有清热解毒、疗伤接骨等功效,常被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类疾病.蓝刺头的雌激素样作用通过调节骨吸收-形成偶联提高骨密度,进而防止骨量的快速丢失.近年来对蓝刺头的化学、药理研究逐渐增多,其抗骨质疏松作用也多次得到证实.但蓝刺头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单靶点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其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本研究对蓝刺头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作用进行多方面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蒙药蓝刺头绝经后骨质疏松雌激素民族医学

    中药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许颉萌颜语嫣姜洲洲王大池...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Meta分析对中药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对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 8大数据库进行全面且系统的检索,筛选建库至2023年12月国内外关于中药和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HSK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通过软件与人工筛选去重后阅读摘要及全文,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对所纳入的研究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并运用RevMan 5.4和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17个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全部为中文文献,涉及患者共1 435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药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HSK效果显著,可提高总有效率,降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中央角膜厚度.结论:中药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HSK能够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缩短疗程,改善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且安全性较高.

    中药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系统评价

    丁香酚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朱熙妍付露欣周文刘端勇...
    128-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丁香酚又名4-烯丙基-2-甲氧基苯酚,是一种来源于丁香、丁香罗勒油、肉桂、郁金香、胡椒等草药的弱酸性苯基萜类化合物.其药理作用极其广泛,近年来研究表明丁香酚能破坏菌体细胞壁膜,诱导产生过量活性氧来抑制细菌生长.丁香酚可下调炎性因子表达,其机制可能与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Kappa B,NF-κB)信号通路中NF-κB抑制蛋白α降解受抑制和血小板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代谢通路关键酶表达降低相关.丁香酚可影响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温度敏感神经元、抑制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信号通路及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合成,达到解热镇痛作用.丁香酚可动态调控机体糖脂代谢平衡,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途径,从而纠正细胞能量紊乱.丁香酚具有较强的清除氧自由基能力和铁还原能力,可抑制油脂、DNA氧化损伤,对心肌、黏膜和神经均具有保护作用,可诱导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侵袭及癌组织血管生成.丁香酚被广泛用于治疗糖尿病、病毒病、真菌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疾病.作为一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其作用广泛且不良反应较小,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目前,关于丁香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保鲜、植物保护、美容、口腔医学、畜牧业等领域且仍处于初级阶段,丁香酚已知药理作用的相关机制亦未完全阐明.本研究综述丁香酚在抗炎、调控能量代谢、抗氧化、心肌保护、黏膜保护、神经保护和抗肿瘤方面的优势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丁香酚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丁香酚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理学综述

    透刺与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 Meta分析

    孟琪王婷邓永志
    134-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透刺与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 7个中英文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8月30日.对检索到的文献运用Endnote X9进行初筛后阅读全文进行复筛,运用Excel提取纳入文献的关键数据,并用Cochrane质量评价表进行质量评价,最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索1 567篇文献,经筛查共纳入18篇文献.分析结果显示,透刺法在总有效率、治愈率及Sunnybrook面神经功能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躯体功能指数量表(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 Index scale,FDIP)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亚组分析,急性期透刺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RR=1.23,95%CI(1.11,1.36),P=0.006],治愈率优于常规针刺[RR=1.73,95%CI(1.99,3.03),P=0.05],治疗过程中间断行针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留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2,95%CI(1.08,1.16),P<0.000 01).结论:在总有效率、治愈率、Sunnybrook面神经功能评分、FDIP评分方面,透刺治疗皆优于常规针刺,且在急性期进行透刺治疗优于常规针刺,间断行针优于单纯留针.

    周围性面瘫透刺Meta分析

    中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概况

    朴岩岩郭家娟
    140-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阻止和逆转其病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医临床治疗本病以降脂、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等为主,药物通常会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防治效果往往不理想.中医药、特色疗法等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和应用前景.中医在临床治疗上具有全方位和多靶点的作用特征,能够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与环节,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优点.中医学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本虚标实之证,基本病机为"虚、瘀、痰、火"四者相互搏结,以致血络不通,脉道不利.治疗方法主要有活血化瘀、补虚泻实、祛痰化浊等,可有效调节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延缓斑块进程,甚至逆转斑块.中医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等特色疗法是临床上重要的辅助治疗方式,可有效延缓斑块进程,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现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关于中医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较少,今后应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近年来,中医药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很多专家学者对中医药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做了大量研究.本研究查阅近15年文献,对中医药、中医特色疗法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拓展思路.

    中医颈动脉硬化特色疗法研究进展

    清热解毒药治疗恶性肿瘤研究进展

    叶菁章杰许鑫雨余卓然...
    14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毒,也被称为火毒或温毒,《黄帝内经太素·十二水》指出:"火毒入身,诸骨枯槁,经脉溃脓,名为恶火之病."体现了热毒致病之酷烈.现代中医肿瘤学的癌毒病机理论指出,癌毒多由化热、酿痰、生瘀、致虚等一系列病机演变形成,其中热毒蕴结是引起恶性肿瘤形成与扩散的病机之一.同时肿瘤的机械压迫导致脏器管腔及血脉受压或梗阻,引起的炎症或感染又成为促使肿瘤恶化和进展的因素之一.清热解毒药多苦寒,可缓解各种热毒及火毒郁结所致的临床证候,减轻炎症,且具有中医药多靶点、价格低廉、研究前景广阔等优点,贯穿恶性肿瘤防治的全过程.因此,清热解毒药物在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总结、分析近年清热解毒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等方面的文献,发现其主要通过调控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增强免疫功能、改善肿瘤炎性微环境、逆转细胞多药耐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减轻化疗后不良反应、缓解癌痛等,发挥抗癌作用,但同时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使用不当引起的神经毒性等风险.本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与分析,概述清热解毒药物在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及相关风险,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

    癌毒热毒清热解毒恶性肿瘤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