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肝功能角度探讨中医禁食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胡建国林跃家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患病群体越来越大,超重或肥胖的T2DM已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国家构成了严重经济负担,通过控制体质量进而控制血糖是针对超重或肥胖的T2DM的重要治疗措施.本研究者所在团队创立的中医禁食疗法就是治疗超重或肥胖的T2DM的重要选择,中医禁食疗法通过5d的禁食结合中药内服及中医综合治疗方法来治疗超重或肥胖的T2DM患者,疗效明显,由于糖、脂类、蛋白质等物质的代谢与肝脏密切相关,在禁食期间,肝脏的代谢负荷会明显增加,肝功能在禁食期间的变化是本研究者所重点关注的方向,本研究的目的是从肝功能角度回顾性研究中医禁食疗法治疗T2DM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从既往出院患者中筛选出46例T2DM患者,比较T2DM患者在进行中医禁食疗法治疗前后在空腹血糖、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肝功能指标(蛋白质代谢功能、胆红素代谢、血清酶)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46例T2DM患者,进行中医禁食疗法治疗后,在空腹血糖、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总蛋白、球蛋白、γ-谷氨酰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腺苷脱氨酶等方面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方面相较于治疗前有上升趋势,而在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胆碱酯酶、胆汁酸等方面相较于治疗前无显著性改变.结论:中医禁食疗法治疗T2DM安全有效.

    肝功能中医禁食疗法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

    阴阳合愈汤联合生长因子凝胶治疗糖尿病足湿性溃疡患者的效果观察

    王军杰宋瑞捧任丽君谢骅...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阴阳合愈汤联合生长因子凝胶(Growth Factor Gel,GFG)治疗糖尿病足湿性溃疡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于2019年1月-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湿性溃疡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30例,A组采取常规换药治疗,B组采取GFG治疗,C组在B组基础上给予阴阳合愈汤治疗,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的β-连环蛋白(β-catenin)、糖原合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ysteine-containing Aspartate Proteolytic Enzyme 3,Caspase-3)、B 细胞淋巴瘤-2 基因相关 X 蛋白(B-cell Lymphoma-2Associated X protein,Bax)凋亡基因表达量,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细胞生长因子含量,测量并计算溃疡面积和深度.结果:治疗后,C组β-catenin显著高于A组和B组,GSK-3β、Caspase 3、BAX显著低于A组和B组,B组各指标显著优于A组(P<0.05).治疗后,C组VEGF、IGF-1显著高于A组和B组,TNF-α、IL-6显著低于A组和B组,B组各指标显著优于A组(P<0.05).治疗后,C组溃疡面积及深度显著低于A组和B组,B组各指标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足湿性溃疡患者采取阴阳合愈汤联合GFG治疗可恢复凋亡基因表达量及细胞因子含量,抑制创面炎症反应,促进创面的修复,修复溃疡皮肤,治疗效果好,值得推广.

    糖尿病足阴阳合愈汤生长因子凝胶凋亡基因细胞生长因子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伴失眠的研究综述

    王莹李小娟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且极易伴发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难题.由于生理、心理等因素影响,糖尿病伴发失眠患者逐渐增多,糖尿病伴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复合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西医治疗较为局限,主要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加以镇静催眠类药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伴失眠临床疗效确切、用药温和、治疗方法多样,患者接受度高.糖尿病伴失眠在中医学里被归为"消渴不寐"范畴,现代医家在对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将该病病机概括为阴阳失交.在对糖尿病伴失眠的中医治疗上,诸多医家重视单味药的安神功效及降血糖效果,应用复方随证加减,对症施治,从该病病因病机出发,重视交通心肾、滋阴安神,养血活血等治法,运用交泰丸、黄连阿胶汤、酸枣仁汤、血府逐瘀汤等进行治疗,中西医相结合,内服法与外治法相结合.文章重点从糖尿病伴失眠的病因病机、单味药、中药复方、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医特色疗法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伴失眠作一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者临床研究糖尿病伴失眠提供借鉴,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

    糖尿病失眠中医药

    基于《金匮要略》虚劳理论探讨癌因性疲乏的治疗

    李婧苏钊曹文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是患者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一种痛苦、持续、强烈的主观感受,与患者近段时间的活动量不相关,与肿瘤或肿瘤的治疗相关,难以通过休息缓解,严重妨碍日常生活.其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贯穿于肿瘤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全过程,是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部分严重患者可因CRF导致肿瘤治疗中断,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由于现代医学尚未完全明确CRF的发病机制,因此西医尚无有效药物问世,多采用对症支持治疗,以中枢兴奋剂、皮质类固醇为主.多项研究显示,此类治疗手段疗效欠佳,且长期运用中枢兴奋剂、皮质类固醇不良反应众多.目前CRF尚无专有的中医病名,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各方面综合分析,一般将其归属于"虚劳"范畴.该病病因病机繁杂,可能与癌毒积聚伤正、体虚外感伤正、药毒伤正等密切相关.其病机总属于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张机(字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详细阐述了虚劳病治疗的理法方药.文章从《金匮要略》虚劳理论出发,从补脾胃建中气、重视脉象、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四个方面探讨CRF的治疗,将虚劳理论联系实际,为临床治疗CRF提供更多的参考.

    癌因性疲乏《金匮要略》虚劳

    癌性发热的中医辨证治疗

    王泽文王振强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癌性发热是指肿瘤患者在排除感染等情况下出现的肿瘤本身引起的或因治疗引起的发热,目前现代医学对于癌性发热并无特殊治疗方法,一般会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激素类药物,但这两类药物易出现水钠潴留、胃肠道反应等,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不宜长期使用.应用中医辨证的方式治疗癌性发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另一个思路.中医将癌性发热归为"内伤发热"的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且其中明确提出了"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治疗原则.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也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内伤发热的经典方剂,仍被广泛使用.中医可将癌性发热分为虚实两方面,虚证患者可分为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和复合证型导致虚证发热,因正气亏虚,所以在治疗上要以补虚为主,兼以益气、滋阴、补阳,顾护脾胃.实证患者热势较盛,可适当应用寒凉药物清热泻火.临床上可将实证癌性发热患者分为热毒炽盛证、痰湿内蕴证、血瘀发热证等证型,在治疗上应以清热为主,兼以泻火解毒、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等.癌性发热患者临床上并不少见,如何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需要我们在临床上不断总结、归纳.

    癌性发热中医辨证治疗肿瘤

    100例鼻咽癌放化疗患者中医证候及聚类情况分析

    黄韵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化疗期间中医证候及证型分布特点,为确立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及指导中医辨证论治提供思路.方法:记录100例鼻咽癌放化疗患者的一般情况,同时采用设计的中医证候问卷采集四诊资料,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临床归纳出主要中医证型.结果: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可将鼻咽癌放化疗期间证候分为5个证型,并得出鼻咽癌放化疗期间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结论:初步得出鼻咽癌放化疗期间中医证型方案,可归类为痰瘀互结证、热毒阴伤证、脾虚湿阻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等5类.放疗1周时常见证候有口干口渴、颈部肿块、舌淡或舌绛、苔白腻等;放疗3周时常见证候有咽痛、咽干灼热、少津、溃疡疼痛、咽黏膜充血、苔黄或苔少、脉细数等;放疗结束时常见证候有咽干灼热、咽痛、少津、溃疡疼痛、咽黏膜充血、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淡或舌暗、脉细或细数等.中医证型演变规律为早期多见痰瘀互结证;放化疗中期,气阴两虚证、热毒阴伤证较前增加;治疗结束时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增多,痰瘀互结证、热毒阴伤证相应减少.脾虚湿阻证在放化疗期间变化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科学性及实用性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鼻咽癌放化疗辨证分型聚类分析

    王祥麒教授从"阳虚失血"论治肺癌咯血经验

    陈政伟尹怡王祥麒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咯血是肺癌常见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也会使患者产生恐惧感和沉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文章总结导师王祥麒教授从"阳虚失血"治疗肺癌咯血的临证经验.导师博览古代医家著述并结合个人临床观察,认为肺癌咯血的出现并非皆是火邪灼络、气虚不摄、瘀血阻滞所致,阳虚失血亦是常见病机之一.阳虚阴寒体质者脏腑功能衰退、气血运行不畅、痰湿不得温化而易形成癥瘕积聚,甚则发展为癌瘤,而癌毒久羁人体,更加损阳耗气,所以肿瘤患者更易出现阳气虚衰的病机.导师临证时重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四诊合参,治病求本,本于阴阳,善于调和阴阳而使机体恢复平衡状态,选方用药灵活变通.在温补阳气的同时,导师辅以补气、理气、活血化瘀、引火归原等法以增强止血作用,分别从"阳虚气易虚,气虚血不摄""阳虚阴必走,阴走血不留""阳虚则寒凝,寒凝血易瘀""火不归原,虚火灼肺伤络"四个方面对阳虚型肺癌咯血的产生机制进行详细阐述.中医药治疗肺癌咯血具有独特优势,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咯血症状,也有利于全身功能的恢复,预防肿瘤的复发转移,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肺癌咯血阳虚失血温阳止血

    侯仰韶治疗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性皮疹经验

    郭哲孙先超侯仰韶
    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总结导师侯仰韶主任医师治疗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相关性皮疹经验.肺癌是世界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肺癌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随着肺癌治疗药物不断的更新换代,EGFR-TKIs已成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肺癌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在临床中广泛使用.EGFR-TKIs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具有更长的生存期、更少的不良反应等优势.但伴随EGFR-TKIs治疗出现的皮疹、瘙痒等不良反应,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服药依从性.中药在肺癌治疗中有独特的优势,能够缓解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症状,延长生存周期.侯仰韶主任医师认为,肺癌患者热毒蕴结于肺,素体亏虚,EGFR-TKIs治疗后,药物毒邪伤及肺脾,湿热内生,透表可发为皮疹.EGFR-TKIs治疗后的肺癌患者主要证型可归属于湿热内蕴兼肺脾气虚证.因此,侯仰韶主任医师以清热解毒、燥湿止痒、健脾益肺为治则,自拟"扶正解毒抑瘤方",应用于临床.此外,导师在肺癌的治疗中,重视"同病类证类治"的治疗理念,临床中根据患者症状,在自拟方扶正解毒抑瘤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文章就导师侯仰韶主任医师临床治疗EGFR-TKIs相关性皮疹经验做简要阐述,并附病例1则,予以佐证.

    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皮疹扶正解毒抑瘤方同病类证类治

    五消散加减治疗乙肝肝硬化相关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

    张健韩雪漫
    8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中药五消散对乙肝肝硬化相关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症状评分、肝功能检验指标、病灶直径、病灶体积或面积、肿瘤标志物、远期生存率等指标的影响,讨论乙肝肝硬化相关中晚期PHC采用五消散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96例PHC患者,经随机方式均等归入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48例),两组患者在西医常规抗乙肝病毒治疗及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基础上,前者实施复方斑蝥胶囊治疗,后者实施五消散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进行不间断的3个疗程治疗后,再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症状评分、肝功能检验指标、远期生存率展开评价,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83%(34/48),高于对照组的47.92%(23/48),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中医症状评分、肝功能检验指标、病灶直径、病灶体积或面积、远期生存率等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对PHC患者采用五消散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中医症状评分等检验指标,延缓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乙肝肝硬化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五消散临床研究

    基于"扶正祛邪"探讨胃癌前病变的病机及防治思路

    杨静孙小伟雷东旭南青山...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是指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一种胃黏膜病理变化,是胃癌发生的重要阶段和炎-癌转化的"黄金转折点".因此,及时、有效地截断或逆转PLGC对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总纲和基本指导原则,即扶助衰弱之正气,祛逐强盛之邪气,以使正盛邪弱、正胜于邪、疾病向愈.PLGC归于中医的"胃痛""痞满"等范畴,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发生发展之根本为正衰与邪盛长期作用的结果,正衰(脾胃虚弱)为致病之本,贯穿疾病始终,是感邪和虚实夹杂的基础,反复感邪,出现不同的邪实(滞、痰、瘀、湿、热、毒等)为致病之标,为病理基础,多种邪实互为因果,致使疾病冗杂多变.邪盛与正衰共存于本病不同阶段,治疗应采用扶正祛邪原则,即"健脾益气、养阴益胃、温中散寒"以扶正与"理气、祛湿、除痰、化瘀、解毒"驱邪等治则,根据病机组合,动态施治.大量研究证实,中医中药在改善胃黏膜萎缩、逆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上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文章基于"扶正祛邪"理论,从本质上探讨PLGC的病机及治疗思路,以更好的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施治.

    扶正祛邪胃癌前病变病机防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