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门九章教授基于"功能五态"应用四逆汤治疗放化疗后腹泻探析

    赵水旺王甜凤赵鑫李孝波...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每年恶性肿瘤新增人数不断增长,且病死率较高.尽管中国的恶性肿瘤负担近年来相对稳定,但仍极重,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的同时也给其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放化疗作为现代各种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不良反应较明显、常见,除恶心、呕吐之外腹泻也较为多见,中医药在恶性肿瘤疾病治疗上显示出更大的临床价值.门九章教授通过在临床实际中对于患者整体状态的认识,提出"功能五态"学说,认为放化疗后腹泻多见脏腑阳气不足或衰微,对应其中的功能不足态与功能衰微态.门教授尤其重视阳气,阳气主动、主化、主生,常占主导地位,阳易生而阴难速长,故较之补阴,兴阳收效更捷,因此门氏流派认为兴阳、护阳是临床诊治之关键.门教授提出《伤寒论》中四逆汤是治疗功能不足态及功能衰微态的代表方剂,主要治疗原则为固护人体正气,振兴人体功能,对于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出现腹泻者可使用四逆汤以振兴功能、回阳止泻.文章选取门九章教授治疗放化疗后腹泻的验案 3 例,试探讨四逆汤治疗此类疾病的辨证方法与用方技巧,发现"怕冷,脉沉细"等阳虚症可作为临证时的脉证参考,癌症患者本身正气亏虚,功能衰弱,故而治疗时门教授着眼于患者整体功能,使用四逆汤以振兴功能,恢复阳气.

    四逆汤肿瘤放化疗腹泻国家首批中医学术流派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内脏高敏感性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钟可昕汪龙德李正菊吴毓谦...
    10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临床表现为慢性或反复的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与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增加、微生物失调、精神障碍等多种因素相关.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饮食结构改变,该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引起了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内脏高敏感性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个重要病理机制,发病原因极为复杂,主要由中枢敏感性增高、受体激活、递质释放等引起.西医治疗该病侧重于对神经递质及受体进行干预,同时也注重患者心理对疾病进展程度的影响,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可有效降低患者内脏高敏感性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并改善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多维度、多层面、多靶点的整体性调节.目前,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内脏高敏感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医药干预措施的研究,仍处于探索初期.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内脏高敏感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新药研发有一定意义.文章从内脏高敏感性角度出发,全面搜集和整理了相关文献,系统梳理了当前关于内脏高敏感性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深入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针对性治疗提供新思路.

    功能性消化不良内脏高敏感性中医治疗西医治疗

    补肾化痰方治疗原发性肝癌初探

    周用周亚娜罗保平许海...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肝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尽管目前随着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的普遍推广,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人数明显下降,但是由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群体基数巨大,因此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率仍然很高,而原发性肝癌一旦确诊,整体来说预后仍然不佳.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实验研究的广泛开展,原发性肝癌的西医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随着经血管介入治疗、局部消融治疗和靶-免联合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快速发展,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中医药是肝癌综合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那些拒绝接受西医治疗的患者,单独使用中药治疗可以达到明显的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的作用.在西医治疗的同时配合恰当中药治疗,可以达到明显减轻西医治疗毒性、增强西医治疗效果的作用.笔者团队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临床诊疗工作,对肝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了长期观察和积累,并广泛查阅古今文献,和院内外专家反复交流,通过对经典名方鳖甲煎丸进行分析与改进,逐渐拟定补肾化痰方,以此为基本方,根据临床证候不同进行加减化裁,在肝癌治疗上获得了一定疗效,显示出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文章对几则典型病例进行汇报与分享,并进行理论探讨,为后续的实验研究乃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原发性肝癌补肾化痰方鳖甲煎丸

    韩氏中医治疗慢性肝病验案2则

    韩文舫李凡娥田巍巍王华峰...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验方攻补汤治疗慢性肝病以疏肝健脾、活血消癥为治疗大法.临证时刻注意攻伐勿过,以健脾疏肝、攻补兼施为大法,重视健脾益气药物的运用,结合疏肝、柔肝、补肝、潜肝阳敛肝阴以防理气药香燥戕害肝体.慢性肝病病程较长,久病穷肾患者多表现为肝肾亏虚的症状,针对这种情况临床重视补肾药物的应用,常用补肾药物有巴戟天、菟丝子、枸杞子、熟地黄等,同时为防止此类药物滋腻碍胃多配伍炒白术、醋青皮等动化药物,以防呆滞.治疗慢性肝病慎用破血逐瘀药,以活血养血滋养肝体为要,治黄勿忘治血,活血以退黄,和肝理脾重视气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型施治,久病补肾兼以清化.韩氏中医认为肝脾不和、肝郁脾虚是慢性肝病主要病因,故治疗时应时时注意和肝理脾、调畅气机,并注意疏肝解郁,把握病机灵活化裁,标本兼治.气机不通,肝脉瘀阻为慢性肝病的主要病机,治疗应注重理气活血化瘀以阻止和逆转肝硬化,临床时针对肝病患者本虚标实、虚中夹实的病理实质,时刻注意破血药度和量,勿妄用逐瘀之品.依据慢性肝病不同阶段,结合辨证施治,在采用攻补汤治疗的基础上分型施治.文章分析韩氏中医治疗慢性肝病验案2则,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攻补汤慢性肝病肝郁脾虚理气活血攻补兼施

    董筠教授从中焦肝脾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孙倩倩董筠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全球患病率高达 25%,已然成为中国第一大慢性肝病,与肥胖、2 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等关系密切.现代医学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本病初期西医主要通过低脂饮食和控制体质量进行管理.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多靶点、多通路、多向调节的特点,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在降血脂、保肝降酶、阻止肝纤维化进展等方面均有优势.董筠教授从中焦肝脾论治该病,认为其核心病机乃脾虚湿滞;病理关键是脾失健运、痰浊内阻;病理本质在于中焦肝脾同病,以脾虚为本、木乘为标.董师强调本病肝气乘脾的根源不在肝而在脾,在于脾失健运而气机升降失常,以致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停而成水湿,聚而生痰浊,久则痰瘀互结.因此,治疗上董师强调从脾治肝,健脾升清以复肝常,化湿降浊以祛痰瘀,转枢中焦,诸脏皆安.文章介绍了董筠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经验,附医案一则加以佐证,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焦从脾治肝

    曾一教授治疗哺乳期肉芽肿性乳腺炎验案1则

    耿敏曾一
    129-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即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中医学将其划分到"乳痈""乳漏"范畴中,它是一种以乳房突发肿块为主要表现,伴疼痛,更有甚者伴有皮肤的破溃、病灶内形成窦道及瘘管等,同时可伴见四肢的结节性红斑、体温升高、咳嗽等全身症状的乳房良性疾病.该病属于非细菌感染性疾病,主要病理表现为乳腺小叶的非干酪样坏死并伴有肉芽肿形成,多见于非哺乳期的育龄期女性,多于末次生产后的1.5~5 年发病,妊娠期及哺乳期较为少见.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尚未明确,治疗亦无统一标准,目前临床常使用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激素及免疫抑制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等.近年来,随着多孩政策的开放,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妊娠期发病患者也越来越多见,但对于哺乳期发病的相关报道还是较少.曾一教授临床诊治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时先掌握患者病史,然后明确病因,注重内外同治,充分发挥中医治疗特色.文章通过对曾一教授门诊 1例哺乳期发病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发病、诊断、治疗过程的介绍,提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鉴别要点,总结曾一教授对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诊疗经验,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哺乳期中医

    刘永丰主任医师辨证治疗罕见少阳虚证腹痛经验浅析

    赵爱玲卫明李彦龙刘雅琴...
    13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腹痛为中医内科常见疾病,其病因复杂,证型多变,辨证尤为重要.文章以刘永丰主任医师接诊一例腹痛病为例,探讨总结刘永丰主任医师治疗腹痛的临床经验.刘老在诊治过程中以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八纲及脏腑辨证,诊断为较为罕见的少阳虚证,其病机变化为早期少阳枢机不利,升降失常,中期正气亏虚,余邪留恋,后期气阴两虚提出早期斡旋气机,和解少阳,祛急为主,中期补虚复正,兼去旧邪,后期固护脾胃,养阴益气,不忘后天之本的治疗思想,并根据患者病机变化在不同阶段分别予小柴胡汤、人参败毒散、沙参麦冬汤等方化裁,收效显著.文章结合此例医案,分析、还原诊疗思路及经过、解析具体方药,体会刘老应用六经辨证的诊疗思路,体现其调和脏腑枢机、重视审证求因、临证化裁、顾护气血津液的治疗思想,为腹痛诊疗开阔了辨证思路,提供了临床经验,希望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于患者.

    少阳虚证腹痛经验

    许树才教授运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临证经验

    王晨昱许树才刘粮烨兰俊杰...
    13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指无明显原发皮损,仅有瘙痒的一种皮肤疾病,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冬季.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病因复杂,病情反复.现代医学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治疗以预防宣传教育、冷却剂、麻醉药、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阿片受体拮抗剂及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等为主,这些药物短期内疗效显著,但长期使用会出现不良反应,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有极大挑战.此病易反复发作,治疗周期长且迁延不愈,瘙痒难耐,使患者焦虑、抑郁、失眠,且使经济负担加重,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医治疗本病有两种手段,一种以中药内服辨证论治为主,另一种是外治法,通常以针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按摩、拔罐、刮疹、中药熏蒸等为主.临床中各医家使用不同内治法、外治法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疗效确切.近些年来,中医药治疗此病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许树才教授结合临床经验,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提出脾虚为本、瘀热为标的病因病机,运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组方用药,治疗上以顾护脾胃、透发瘀热、养血润燥为基础,疗效显著,为中医临床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提供参考.

    麻黄桂枝各半汤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脾虚瘀热

    汪悦教授从"燥、虚、瘀"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

    吴云霞张一鸣张晶刘晨茜...
    140-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淋巴细胞增殖和进行性外分泌腺损伤为特征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口眼干、皮肤干燥、反复发作的腮腺肿胀及关节疼痛,起病较为隐匿,疾病发展到后期导致多系统损伤,危害较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作为风湿免疫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机较为复杂,主要的特点是本虚标实错杂,病机归因于素体禀赋不足,脏腑虚损,易外感燥邪,内外合邪,津液运化、输布失常,阴损及阳,阴阳失衡,导致疾病缠绵难愈.汪悦教授认为"燥、虚、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病理机制以燥为标,阴虚或气阴两虚为本,且病程中每多夹瘀.治疗原则为润肺、清胃、泄肝先治其标,养肺、健脾、补肝肾以固其本,兼以活血化瘀、通脉行滞.在治疗病理因素的同时,以宣肺布津、增液润肠的"肺肠合治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从整体观念、脏腑理论出发,统筹全局,一方面促进津液的生成,另一方面促进津液的输布,使肺与大肠在津液的输布上相互协同,共同恢复机体津充液沛的状态.文章从汪悦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机制出发,总结汪悦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常用方药及笔者的感悟,通过一则验案体现汪悦教授临证治疗的思路,最后汇总全文的脉络及汪悦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特点,以期能更好地传承导师经验,并指导临床实践.

    干燥综合征名医经验

    傅晓骏教授"健脾补肾,化瘀祛浊"思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介绍

    熊荣兵傅晓骏
    14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傅晓骏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具体用药规律以及具体的临证思路,以推广傅晓骏名中医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方法:通过每周三天跟随傅晓骏名中医的专家门诊抄方及每周一次的中医名家病房查房,以整理傅晓骏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具体病案资料,并通过广泛阅读临床相关的学术文献,挖掘分析阐述傅晓骏教授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思路,探讨傅晓骏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具体用药特点及用药规律,以总结其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结果:傅晓骏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证时特别强调标本同治,提倡治病求本,首当扶正,治疗方法中尤其重视从瘀论治,调理中焦脾胃,强调"中央健,四旁如"诊治思想,治则上以益气温阳方法为主,辅以活血化瘀、泄浊解毒、健脾利湿、清热解毒等治疗方法,并随症加减,始终强调身心同治,强调中医药一体化综合治疗的学术思想.傅晓俊教授临床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擅长运用药对,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通过将黄芪与水蛭、仙茅与淫羊藿配伍应用,可以有效治疗脾肾阳虚患者,同时还能够补充肝肾,增强精气,促进气血流通,从而缓解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腰腿痛、疲劳,减少蛋白尿,提高肾功能.结论:傅晓俊教授以其独具匠心的中西医融会贯通,将传统中医和现代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以期能够迅速、有效地控制肾脏疾病进展,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延缓肾损害进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慢性肾功能衰竭活血化瘀学术经验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