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郭卫平

双月刊

1005-8575

010-68933635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原白石桥路)27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学术性期刊。宣传、阐述党的民族政策,开展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早期历程与嬗变逻辑

    青觉曹高丁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早期探索,指明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本方向,也奠定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总基调.回顾早期探索历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认知实践经过了引介传播、实践探索和明确 自觉三个阶段.经此过程,党对适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民族理论有了初步认知框架,找到了民族解放、民族平等、民族统战等关键着力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深刻思考.这些思考既是党在早期革命进程中经历生死考验得出的宝贵经验,也是民族理论自身嬗变逻辑的现实反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早期探索进程体现的开放与 自主相结合的主体性发展逻辑、学术与政治相结合的创造性转化逻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性统一逻辑,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历史演进嬗变逻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知识版图与理论经络

    朱碧波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审古今之变、察时代大势而拟制的一个标识性概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既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千年不绝的赓续,又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百年历程的理论提炼,更意味着当代中国应对全球化时代普遍性风险的深切之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知识版图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和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纳借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知识版图,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中华文化的精神底蕴和现代文明的精神气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知识版图博大繁复,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为进一步解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现实可行性.全人类共同价值,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之理念,不但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也是全人类求解当今世界共同挑战的价值诉求.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经验与路径选择

    张少春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杂性,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历史经验,也是当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从"一体性""共同性""差异性""差距性"四个方面深刻把握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提出了具体的政策主张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形成了尊重"差异性"、缩小"差距性"、增进"共同性"、巩固"一体性"的理论和政策体系.本文在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论述脉络中,厘清了四者的内涵和关系,梳理了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处理四方面问题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路径思考.

    中华民族共同体一体性共同性差异性差距性

    论"第二个结合"开启的文明视野与文艺的文明维度

    向云驹
    3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一种中国式的新型文明观.其中,"第二个结合"的论述为我们开启了文明的视野.打开文艺的文明维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空间.在文明的发生时代、轴心时代、全球化现代文明时代和当下又一个文明时代,中华文明都在其中且是唯一未中断的文明.发出全球文明倡议具有深远意义.人类文明具有特定的层次、性质、范畴.文明体有三个立面:历史立面、社会立面、艺术立面.文艺是文明的重要形式和形象.在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艺术发生.艺术与文明的关系也显现出若干重要的质的规定性和史的规律性.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也体现在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构成了中国艺术的审美风范,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征.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历史证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艺术与文明继续深化关系、拓展关联的必由之路.以艺术形象展示国家形象,通过彰显中华审美风范的艺术感染力,在有形与无形中润物于无声、通情于无形、达理于无言,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历史贡献和文明职责所在.

    中华文明文明史艺术与文明艺术的文明规律中华审美风范

    法学交叉学科的生成路径与困境——以法律人类学为例

    王伟臣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按照知识生产的基本模式,学科交叉的路径应该包括三个要素的交叉,即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交叉.从研究对象上讲,有着悠久历史的法学很早就完成了学科化建设,而由于学科分类与资源切割,人类学也在关注、研究法律现象.从研究方法上讲,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学和人类学实现了第一次成功合作,人类学根据法学的"案例研究"方法创造了"纠纷案例研究法",为法律民族志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研究成果上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律人类学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逐步提升,相关作品也同时获得了人类学刊物和法学院的关注与认可.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介绍,可以发现,在研究对象、方法、成果等方面,法学和人类学实现了学科意义上的交叉.但奇怪的是,有不少学者坚持认为,法律人类学乃人类学的分支学科,而非人类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类学只是单方面接受了法学的对象、方法及成果.促成交叉学科的关键在于研究对象、方法和成果的共享.当代中国应该吸取国外研究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的实践从对象、方法、成果三个方面尽力促成人类学与法学实现真正的交叉与融合,让法学学术研究更好地融入并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践.

    交叉学科法学人类学法律人类学

    空间视域下民族地区消防法律意识的断裂与重塑

    郭婧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科学的空间研究视角有助于理解民族地区火灾的文化特性和现代消防法律制度结构的关系.法律人类学擅长将空间置于生活日常中,发现人们的法律意识如何应对非常态的情境,并且二者是如何相互形塑的.多年的田野调查发现,民众缺乏消防法律意识仅仅是现代消防制度体系未发挥理想效用的表面原因.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现代消防法律制度忽视了火灾发生的文化空间特质,进而导致法律意识发生了空间断裂.共建共治共享的风险治理制度建构应在民族地区传统防火制度的空间系统中进行拓展性的习得:风险在社会建构的意义上,不仅包括统计学意义上的数字符号,还包括风险背后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痛感与痛感之间的深层联结.这样的联结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风险治理中法治意识打破中心化、跨越文化差异,建构共识与协同的基础,即有助于实现一种带有人文关怀的治理理念.

    法律意识空间法律人类学风险治理民族地区

    一个汉藏共居村落的空间生产逻辑

    杨淇杨筑慧
    6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离不开各民族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实践.村落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机组成,包含着一套既具象又抽象的空间生产逻辑.华丰坪村地处"三江并流"区域腹地,汉藏共居,随元明清时期边疆治理制度及滇藏茶马古道发展而逐渐形成.本文通过梳理该村从"徐加贡""叙昌紫塘""叙农巴""换夫坪村""华丰坪村"到"华丰坪社"的地名演进,探讨了汉族迁入后与当地藏族的互动关系,村里同一庙祠中汉族"五庙"与藏族"格萨尔拉康"的有机联结,呈现出汉藏文化交融的村落空间、信仰空间、记忆空间,形象阐释了村落共同体"合之又合"的空间生产逻辑及其"和合共生"的动力机制,为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和融路径提供一个具体的范例.

    民族交融村落共同体空间生产逻辑华丰坪村

    各民族美食类短视频对民族文化交融的促进

    金强郭朝阳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本文关注以短视频为表现手段,在抖音、快手等主流短视频平台上呈现的少数民族美食及其相关民族个体与群体的 日常生活,分析少数民族美食影像生态的基本特征及其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与情感体验.以少数民族个体在新媒体语境中围绕美食展开的数字交往实践为基点,本文旨在探索民族个体与群体在社交媒体互动中所呈达出的民族文化、交往规制与心理认同,相较服饰、节日、建筑等类型,美食类短视频跨民族的共通价值更为显著,且具有更持久的跨族群传播生命力.加强少数民族美食类短视频的生产实践和传播动力,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明显促进作用,既有利于促进民族饮食文化认知与提升民族文化亲和力,积极助推各民族饮食经济发展,客观上亦可使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工作走深走细走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少数民族美食短视频抖音

    汉语文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际的主要工具

    史金波
    8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汉族人口最多,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汉族的语言、文字影响广泛,在秦汉时期就起着通用语文的作用.此后,无论是全国统一时期还是政权分立时期、无论是汉族为统治者时期还是少数民族为统治者时期,汉语文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通用程度不断加深.一些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既记录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又成为学习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桥梁.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与少数民族语文同时流行.很多地区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字对照的文献文物,绝大多数是汉文与一种少数民族文字相对照,反映了汉语文在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在一些民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学习、使用汉语,形成双语地区.汉语文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表象符号,少数民族学习、使用汉语文成为历史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文的使用还会进一步增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还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纽带作用.

    汉语汉文汉族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文字交流

    基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

    黄泰岩李文杰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态,因而现代化的内涵就从工业经济时代的工业化转化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化,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求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这就决定了民族地区必须与其他地区共同走向现代化.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数字经济具有的高创新性、广覆盖性、渗透性强等特性,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数字经济发展与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匹配性,为民族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数字经济创造了条件.因此,民族地区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找准发力点、积极融入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国内国际大市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民数字素养和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等举措,就可以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构筑新动能新优势,助推现代化如期实现.

    数字经济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