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郭卫平

双月刊

1005-8575

010-68933635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原白石桥路)27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学术性期刊。宣传、阐述党的民族政策,开展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在中西对比中看中华民族

    杨圣敏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谈两个方面问题.一、中国人的爱国主义与美西方民族中心主义的区别,指出美西方的爱国主义是大规模的利己主义,中国人的爱国主义不仅是对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认同,还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二、在中西对比中看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特点,指出作为世界唯一两千年不曾中断的文明和大一统国家,其长期统一的基础包括了五个方面:(1)地理环境,地域辽阔、内向型、半封闭、核心区辽阔而富饶;(2)经济特点,环境与经济多样,互补共生;(3)政治制度,多元一体,中央集权为主,羁縻制度为辅;(4)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整体观、循环论的宇宙观,和为贵,重视群体,先公后私,重视义务、责任;(5)民族政策,一国多制,主张夷夏一体、和而不同,不追求民族同化,历来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不是单一民族国家.

    中西对比中华民族文化特点

    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

    青觉徐欣顺王伟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是新时代民族学学科优化调整的内在要求,也是政治、理论和现实发展带来的历史与实践逻辑的必然要求.对此,应该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明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学科内涵与定位、学科知识与范畴、学科价值与使命,在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的知识基础上,创新推动学科建设.要突破传统民族理论受苏联影响比较深的政策话语取向,更加注重学术规范性和学理话语取向;要聚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在知识生产与传播上的中国化时代化经验,遵循民族学学科知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规范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基本概念,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领域的基本理论体现;要把理论创新视作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培养方案建设一体化推进的重要内容,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由政策话语向学术话语转变.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翻新,要以学科建设思维、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思维推动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使其在应有的广域学科思维视角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化时代化学科建设"两个结合"

    新时代世界民族研究的范式转换

    周少青庄晨燕陈玉瑶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2024年民族学学科优化调整为着眼点,回顾了世界民族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重点对新的时代条件下世界民族研究如何围绕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提供知识供给和智力支持,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讨论.在起始阶段,世界民族研究的宗旨是"为国内民族工作服务,为我国外交工作服务",主要服务于中国的国家政治需求;经过探索与发展,世界民族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主要以研究当代世界各种民族现象、民族问题、民族政策和民族主义理论,探索民族关系的互动规律与治理之道为基本使命".2014年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进入持续动荡变革期,世界民族研究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逐步实现了研究范式的根本性转换.

    民族学世界民族学科发展范式转换

    去边缘化的边疆:沈阳空间变迁与东北现代性的多重变奏

    宋念申
    3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沈阳核心城区自清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长时段变迁.但这篇以城市空间演变为主题的文章并不是城市史研究,而是借由不同权力在城市空间中的排列,揭示东北进入现代性的特殊路径.其核心问题意识是:东北边疆是如何展开"现代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共同体叙事的.本文提出,沈阳城市格局的变化,生动体现了东北现代性的多重变奏特质.从明代辽东一座普通的卫城,到清代关外第一大都市,再到20世纪东北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和商业中心,沈阳城的发展容纳了近现代中国形成、转型与重塑的一系列重大主题.其中一个持续性的现象,是一对看似相互背反的动态轨迹:东北作为特殊"边疆"的不断被认定以及这一边疆之"边缘性"的逐渐消失.借助沈阳城市格局的案例研究,本文提出以去边缘化的边疆(de-marginalized frontier)为理解现代东北的一种可能.

    盛京铁路资本主义满铁附属地商埠地统一多民族空间边疆

    探索与求知——林惠祥先生的学术人生

    范可
    5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惠祥在中国人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迄今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文章通过林惠祥先生的行述理解其为人为学的精神,结合林先生的研究及其贡献强调他不愧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重要的奠基人.林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他的研究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而爱国主义于他有着非常与众不同的来源.在《中国民族史》的编著中,多元融合是其主线,这对今天热议铸牢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

    林惠祥拜耶民族学考古与史前史马来人台湾中国民族史

    从"因俗而治"到文化变革:陈永龄嘉戎土司制度研究的启示

    赵珽健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永龄的嘉戎土司制度研究是中国民族学功能学派的代表性成果.文章通过梳理陈永龄对嘉戎文化与土司制度关系的分析,力图把握"因俗而治"的中国传统思想在边疆民族社会的政治实践意涵.陈永龄对民国时期嘉戎社会边政改革的思考,厘清了从文化角度推动国家与民族同步实现制度转型的有效路径,这对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动民族地区的制度现代化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陈永龄功能学派因俗而治社会平等现代化

    清朝"同文之治"新论

    王启涛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文之治"是清朝治国理政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内涵和实质直到今天还有不甚明确的地方,"同文之治"首先是一个语言文字学命题,由于语言文字学家的缺位,其"不求甚解"之处甚多.本文从语言文字学角度入手,从七个方面论证清朝"同文之治"的重要特征:(一)清朝"同文之治"是对周秦以来"书同文"的延续,是清朝以"天下一统"为前提治理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国策,是清朝将其对多民族统治合法化的极其关键的理论与实践,是乾隆皇帝实现"圣王"理念的重要途径;(二)清朝"同文之治"就是"同文化之治",就是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文德教化大一统的前提下,在华夏正朔文化通行天下的前提下,各族群在语言文字文化上的共存共现共享、交往交流交融;(三)清朝的"同文之治"自始至终以汉语文为通用语言文字,汉语文是其他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注释工具,是各种语言文字进行沟通的桥梁;(四)清朝"同文之治"之底色是"通用语言文字"的大一统、规范化和标准化,而不同语言文字共同呈现是其表征;(五)清朝"同文之治"体现为诸种语言文字翻译、研究与互学互鉴;(六)清朝的"同文之治"包括通用语言文字在内的诸种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七)清朝的"同文之治"还包括国家标准通用读书音与通用口语音——官音的推广普及.

    清朝同文之治语言文字学

    山水家园:云南鸡足山的景观生成与生活世界

    舒瑜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宇宙论探讨云南鸡足山的景观生成过程,同时观照西方景观人类学的最新理论进展,即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待景观的生成,试图超越自然与文化的二分以及表征主义的研究进路,更加重视景观与人之间相互形塑的过程.结合《鸡足山志》和田野调查资料,本文从山水形势、山水家园、生死观等三个层面呈现鸡足山景观生成背后的宇宙论,呈现明清士人与普通乡民山水观念的关联.在此宇宙论的观照下,山水不是被"观看"的客体,而是生生不息的天地造化、生机勃勃的宇宙之在.山水-家园-.生.命有机嵌合在一起,家园在山水之中,山水亦在家园之内.通过对乡民生死观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的生命被编织到山水的纹理之中.生命与山水的交织缠绕生成鸡足山的神圣景观"华首门",华首门在求子仪式与魂归路线中都是极为重要的地景,人的生命从华首门前"打太子"求得,魂归路线则从山脚飞升到山顶从华首门进入彼世.华首门成为死亡与再生之门,既孕育生命又是生命之归宿.当西方景观人类学经历了从表征主义向本体论的转变,重新面对景观的"时间性"以及景观与人相互形塑的过程时,中国的山水宇宙论为景观生成的讨论提供了理论对话.中国的山水宇宙论蕴含着对天地造化的理解,天地、山水、人等万物都处在生生不息的造化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人文生境",从而对"生态"本身应有的生生不息之意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思考.

    山水景观鸡足山宇宙论生活世界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适老化:基础设施与社会人文

    王金营朱骏惠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构建适老化社会成为迫切需求.本文通过梳理在住房、交通、医疗、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维度的适老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以社会文化软环境引导基础设施硬环境适老化的改造,进而促进中国特色适老文化和中国特色适老社会进一步提升.我们应当积极推动适老服务体系改革,建立监督评估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和技术支持,加快推进适老服务建设,促进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实现老龄社会的和谐发展.

    适老化人口老龄化老年基础设施适老文化

    县域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需求与供给

    石智雷邵玺
    10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如何推动县域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民生工作的重点.本文基于2023年"湖北百县老龄调查"数据库,分析了地区人口老龄化和养老资源配置如何影响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研究发现,县域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差距大,居住在高水平地区老人享受的服务类型是低水平地区老人的1.83倍.地区老年人口占比上升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有显著抑制作用,地区需要帮助老人即独居老人和靠低保生活老人占比的增加,对服务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地区人均GDP、医疗卫生资源以及获得的民政转移支付资金等养老资源的增加,会显著提升地区服务发展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财政压力较小以及少儿抚养比较低的地区,地方政府会更加重视并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研究结论对于我国在新的人口形势下推动县域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人口老龄化养老资源配置居家养老服务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