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郭卫平

双月刊

1005-8575

010-68933635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原白石桥路)27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学术性期刊。宣传、阐述党的民族政策,开展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同文共义:王初桐《演雅》与乾嘉学术的多语文时空

    何映天
    11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图书馆藏王初桐(1730-1821)《演雅》四十二卷稿本,至今鲜为人知.全书按雅学体例排列义项,在每一义项下不仅依字书传统列出汉语同义字汇,亦自《鸡林类事》《八纮译史》等书广泛征引方域译语,并从取材于《西域同文志》的自编作品《西域尔雅》中系统引用藩部词汇,使各义项展现出涵括时间与空间的雅学传统与方域语言的双重维度.本文依托《演雅》稿本中丰富的修改痕迹与文本层次,分析该作品的材料编排与成书方式.作为并无特殊语言背景的江南学者,王初桐通过广博的文献征引,编织出多语言义类的时空维度,为乾嘉"同文"视域下的乾嘉语文学格局提供了一份来自文本世界的独特回应.

    雅学传统方域语言时空维度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收入提升影响的理论逻辑与数据检验

    张玉刚王梦雪曾加红
    135-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收入提升影响的理论逻辑,通过数据检验来验证这一逻辑的有效性.通过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两个方面进行理论机制分析,并使用《县域数字乡村指数研究报告》、《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8)农村数据以及《2019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于提升农户收入具有显著作用.从不同的收入测算角度来看,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但对农户财产性收入增加的促进效果并不明显;从不同地区角度来看,数字乡村建设对西部地区的工资性收入促进效果显著,而对非西部地区的经营性收入促进效果更显著;此外,数字乡村建设可通过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两个作用机制来促进农户增收.未来可通过提供支持保障、实行精准施策和强化作用机制三方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乡村建设农户增收乡村振兴

    集体共用模式下草场产权制度的生成与运行——基于青藏高原东缘一个牧村的个案研究

    旦正才旦
    148-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共同使用草场的模式中,作为资源使用单位的集体将会遇到两个最基本的难题:一个是草场的"高排他成本";另一个是内部的"负外部性".集体想要稳定且可持续地利用草场资源,必须解决这两个难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以青藏高原东缘一个牧村草场集体共用模式为案例,考察了这种模式中草场产权制度生成的基本逻辑及其运行形式.研究发现,由于存在草场的"高排他成本"和其使用中集体内部的"负外部性",形成有效的对外产权保护和对内产权界定行为是该模式中草场产权制度生成的基本逻辑所在.在这一逻辑之下,案例村牧民建立了制度化的组织结构,投入大量的劳力、财力和时间成本,展开了有效的草场产权保护和产权界定行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稳定的、系统的对外排他和对内协调的制度.基于对该模式中草场产权制度的深度刻画,文章亦试图提炼其中所蕴含的微观产权理论要点.

    集体共用模式草场产权制度排他制度内部协调制度

    清代以来蒙古草原上的庙会及其商业活动研究——以甘珠尔庙会为考察对象

    崔思朋
    160-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庙会是古代中国尤其是传统农耕区基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日常社会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是从"自下而上"视角考察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媒介.清代以来,随着中央王朝对蒙古问题的有效解决及治理,北部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也导致蒙古草原上形成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庙会及以庙会为载体开展的商业活动.其中,以召庙庙会及以之为载体开展的商业活动的规模最大,影响也最深远.而且,召庙在清代蒙古草原上地域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各盟或旗几乎都有一个或多个规模较大的召庙,小型召庙更是难以胜计.比如,在蒙古草原东部呼伦贝尔地区于乾隆时期兴建的"甘珠尔庙",及在此召庙基础上举行的"甘珠尔庙会"和以此庙会为载体进行的商业活动,自乾隆时期开始出现,一直持续存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一类活动虽然在民国时期因内忧外患的时局动荡影响出现波折发展,但始终长盛不衰,成为清代以来呼伦贝尔地区重要的商业贸易平台,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甚至产生了一定依赖.与此同时,通过举行庙会时开展的商业活动以及在庙会商业活动带动下非庙会期间持续存在的商业活动,不仅加强了呼伦贝尔地区乃至蒙古草原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而且使这一地区同中国疆域内其他地区甚至是与国外一些地区的商业往来更加密切,有力促进了蒙古草原各民族与国内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清代以来蒙古草原上的庙会及其商业活动,既为北部边疆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所需的和谐稳定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交往载体.

    清代以来蒙古草原甘珠尔庙会商业活动交往交流交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4年总目录(文章作者后的阿拉伯数字为期数)

    174-176页

    敬告读者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