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庙会是古代中国尤其是传统农耕区基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日常社会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是从"自下而上"视角考察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媒介.清代以来,随着中央王朝对蒙古问题的有效解决及治理,北部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也导致蒙古草原上形成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庙会及以庙会为载体开展的商业活动.其中,以召庙庙会及以之为载体开展的商业活动的规模最大,影响也最深远.而且,召庙在清代蒙古草原上地域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各盟或旗几乎都有一个或多个规模较大的召庙,小型召庙更是难以胜计.比如,在蒙古草原东部呼伦贝尔地区于乾隆时期兴建的"甘珠尔庙",及在此召庙基础上举行的"甘珠尔庙会"和以此庙会为载体进行的商业活动,自乾隆时期开始出现,一直持续存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一类活动虽然在民国时期因内忧外患的时局动荡影响出现波折发展,但始终长盛不衰,成为清代以来呼伦贝尔地区重要的商业贸易平台,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甚至产生了一定依赖.与此同时,通过举行庙会时开展的商业活动以及在庙会商业活动带动下非庙会期间持续存在的商业活动,不仅加强了呼伦贝尔地区乃至蒙古草原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而且使这一地区同中国疆域内其他地区甚至是与国外一些地区的商业往来更加密切,有力促进了蒙古草原各民族与国内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清代以来蒙古草原上的庙会及其商业活动,既为北部边疆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所需的和谐稳定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交往载体.